美国动作/冒险/喜剧电影《彼得的龙》
于2016年上映
由大卫·洛维导演
TobyHalbrooks 大卫·洛维 编剧
影片讲述了查穆先生是一名老木匠
他总喜欢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龙的故事
故事中的龙居住在位于太平洋西北部的茂密丛林中
查穆先生说他曾经亲眼见证过龙的存在
女儿格蕾丝对于这个父亲已经讲了一百万次的故事不屑一顾
她认为这绝对是父亲信口胡说乱编的故事
一次偶然中
格蕾丝遇见了一个名为彼得的男孩
男孩告诉格蕾丝
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家
唯一的朋友便是一条名叫艾略特的飞龙
皮特的叙述让格蕾丝想到了父亲的故事
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为了证实彼得的话
格蕾丝踏上了寻找龙的旅途
如果《奇幻森林》不是乔恩·费儒在幕后掌舵
会是什么样子?很可能就是另一个《彼得的龙》
诞生于1977年的原版《妙妙龙》是一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音乐片
大量的2D动画和真人互动场景可谓是创下先河
是《谁陷害了兔子罗杰》之前最出色的真人与动画结合电影之一
而歌舞表演朗朗上口赏心悦目
广为称道
很不幸
这两个重要特点
在新版的《彼得的龙》里连根毛都看不见
动画/儿童电影改编/翻拍
可以像《奇幻森林》一样走上坡路
也可以和《灰姑娘》一样各有千秋
当然也可以和《彼得的龙》这样
从时代经典堕落到家庭电影租赁市场低龄区的一霸
一个充满童趣的Imaginary Friend妆点生活的睡前故事
怎么就变成了看似美利坚实则新西兰的Hillbilly低幼套路
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令人惊讶的事情
《彼得的龙》投资仅有6500万美元
搁在财大气粗的迪士尼眼里
量级颇轻
投资是《奇幻森林》的零头
回报自然也只有《奇幻森林》的零头
而成片质量
自然也只有《奇幻森林》的零头
造型大改的肥龙艾略特从红毛变成了皮克斯《怪兽电力公司》的毛怪
虽然没有成为16版电影的亮点(实际上整部电影也没什么亮点可言)
但当全片4/5见不到它的时间里
大量无趣和欠开发的成年纸片人角色令到整部电影显得沉闷缓慢
而这些人类角色的存在远远要比一只不会说话的绿毛龙更为荒谬
如果这部电影完全抛弃了真人形式
变为一部3D甚至2D动画
恐怕都会比现在这个四不像的样子更加诱人的和令人信服
2016版《彼得的龙》与其说是一部儿童向电影
不如说是独立导演向迪士尼大厂牌纳上的投名状——瑞恩·库格勒都拍《黑豹》去了
咱也想来个大制作
问题是
大卫·洛维并不是瑞恩·库格勒
(恐)龙是迪士尼的命门
2000年的《恐龙》至15年后的《恐龙当家》
口碑票房无一不惨
《彼得的龙》或许是命运最好的——毕竟花了6500万美元去拍10岁以下才能享受乐趣的小儿科
有谁能有这种魄力
和闲钱
毕竟8个月里已经送出了《疯狂动物城》《奇幻森林》《美国队长3》
也得让迪士尼喘口气
来几部《爱丽丝梦游仙境2》《吹梦巨人》和《彼得的龙》烧点钱不是
总之史高治·麦克老鸭家就是有钱
派拉蒙索大法着急跳脚也撵不上
在《彼得的龙》从Imaginary Friend变成Imaginary Crap的过程中
独立出身的编剧/导演大卫·洛维功不可没
他成功将《他们非圣人》的那种舒缓的乡土气息和独立电影中常见的愤世嫉俗与反智倾向带到了儿童故事之中——仿佛这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儿童故事
只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年轻导演被颐气指使的大制片厂逼迫之下
才按照儿童电影八股律拍成一个死板僵硬的儿童故事——总是在有意无意中透露出来不甘于此
也不该显露的雄心壮志
电影的童真时而不足时而过剩
对77版故事大刀阔斧面目全非的改造之后
野心格局都很小
人物塑造及其片面和失败
暴露出来的最典型问题之一
就是彼得作为主人公的前后表现不一
一个在夺去父母生命的车祸中幸免于难的小孩
独自在野外生活了6年
且不论谁去给他修剪头发指甲提供食宿(当然是艾略特)
他与龙的关系很正常
也没有影响到他的语言能力
然而当他在开场10分钟后和人接触之后
突然变成了人猿泰山
行为举止变得更像野人
语言能力也出现了退化
谈论至此
自然会有人觉得:真实世界里还没有龙呢
找什么真实感
那么问题来了:谁叫你拍成真人
而非动画呢
真人
就要更多地讲求真实感和逻辑性
从A点到B点一定要有与之相衬的动机和能力
况且对于《彼得的龙》来说
真实感不是观众主动要求的
而是电影本身选择的表现形式和叙事首发的内禀属性:两个小主人公在林间追逐
女孩一个失足跌下树去
惊慌失措尖叫一声
不远处林间工地的所有大人不约而同地朝声音的方向看了过去;小主人公被大人带走要回到镇上
巨龙艾略特发出伤心的吼叫声
两个走回工地的大人只有一个听见了吼声
第二个说第一个听错了
这两个段落不仅仅同时存在于《彼得的龙》
而且是前后顺承的情节关系
至于为何一个听得到一个听不到
“就这么设计的”诚然是个答案
但并不是一个比“设计缺陷”更好的答案
迪士尼可以做得更好
而观众也值得更好——归根结底
是一个自律问题
《彼得的龙》最大败因
就是平淡乏味
缺乏惊喜
100多分钟的时间里
大部分的内容就是一个孩子
坐在别人的房子里
学习怎么一次性把话说完
《彼得的龙》在单薄的人类角色上过分依靠演员天赋和表演经验
省下的心思却没有用在艾略特这头最特殊的大龙身上
从外形和根本看不出来的性格上
这就是毛怪的龙化;而从行为举止上来看
这更是好莱坞电影中最常见的
也最令人无奈的犬化
透过一双不再是爬行动物的竖长眼
艾略特已经脱离了龙的形象
完全成为了一只大绿狗
显得愚钝和缺乏生气
犬化的确很讨人喜欢
但是大量随之产生的移情效果
会严重阻碍想象力和惊奇感的展现
从而缺失了其独特性
开场艾略特和彼得的追逐打闹
完全继承自梦工场的《驯龙高手》
在完成介绍角色的功能之后
很容易就会陷入乏味
留不下任何价值或值得回味的时刻
这种状态
对台前幕后都是一种令人难过的人才浪费
尤其是罗伯特·雷德福
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证明了并不是有她在
就能驾驭的了大(恐)龙;卡尔·厄本和自带三米邪气的韦斯·本特利存在感低到没有——如果不是自带明星光环
几乎注意不到他们的存在
在新西兰壮丽的自然美景前面
仅有的那几个人畜无害的亮点是无法找回电影的灵魂的
自然也无法吸引有着较成熟的思辨能力的观众群体
迪斯尼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更好的真人电影
而不只是停留在“儿童的第一部电影”的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