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情电影《后来的我们》
于2018年上映
由刘若英导演
袁媛 何昕明 编剧
影片讲述了这是一个爱情故事
关于一对异乡漂泊的年轻人
十年前
见清和小晓偶然地相识在归乡过年的火车上
两人怀揣着共同的梦想
一起在北京打拼
并开始了一段相聚相离的情感之路
十年后
见清和小晓在飞机上再次偶然重逢……
命运似乎是一个轮回
在一次次的偶然下
平行线交叉
再平行
故事始终有“然后”
可后来的他们
学会如何去爱了吗?
一首歌
或者一篇千字散文
都不足以变成一部90分钟以上的公映电影
《后来的我们》是先有了概念
再围绕概念创作了剧本
两个年轻人
十年时间
邂逅
相恋
争吵
分离
偶然重逢
大时代下的奋斗曲与小恋歌
可以发现奶茶已经在非常努力地接地气
然而过于概念化的北漂生活依然与真实相隔万里
在文艺的腔调里
对于苦难的想象如此苍白
爱情可以不问缘由
自然发生
但人生的逆袭却也水到渠成
偌大的北京
你再怎么说它是造梦之城
男主角成功也有点过于理所当然
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细致地描刻男女细腻的情绪
好处是关于情感
电影以感性入题
雕琢出了烟火气与质感
已经比那些狗血造作的同类电影好出一截
但仅靠气氛与情绪
并不能完成一部电影
男女间的互动缺乏足够多的“事件”
毕竟平凡中难见惊涛骇浪
叙事逻辑磕磕碰碰
所有转折都显得生硬
情感冲突最后都简单地与功利化的“人生观”作了捆绑
为了大房子
为了更好的人生
为了曾经的豪言壮语
牺牲爱情成为当然之举
这样的故事虽然也说得通
但始终是偷懒的处理
人心变化的微妙
两人相处所必然带来的退让与妥协
日常中所难以归纳的各种错身与巧合
有太多阻隔真心恋人的因素
而电影则似乎只是归咎于男主角见清
明明相爱
却无法一起
两个人的遗憾
怎么说也有些在旁人看来唏嘘的误会
绝对不单纯只是因为事业受阻而迁怒生活
你要谈人心
谈成长
谈理解和释怀
却又要用如此简单非此即彼的逻辑去诠释爱情
这很轻浮
田壮壮的父亲角色本应是那个冷眼旁观者
可他的出现连带起关于春运、过年、家庭、老人的话题
让电影主题进一步变得模糊
最后中年的见清与小晓坦然告别
已是足够好的处理
偏偏又要搞出一封老爷子的信继续加码
信对爱情本身并无帮助
但老爷子平淡又低沉的声音倒的确有几分催泪
感人
但离题万里
有人流泪
却未必是被爱情所感动
我喜欢电影的美术与摄影
音乐的使用也难得克制
歌手刘若英自己那么多好作品
都没有用
连点题的《后来》也只是在片尾花絮中以观众合唱的形式出现
我也喜欢周冬雨的表演
虽然此类角色她已演过多次
甚至在“七月与安生”中达到顶峰
那种不加修饰的机灵与真挚
放佛全是本性释放式的自然
一哭
一笑
一撅嘴一颦眉
所有情绪都是恰好到位的舒服
彩色的回忆
黑白的现实
在画面恢复色彩的一刹那
电影戛然而止
整部电影在形式上做得工整圆满
该有的硬件配置尽数达标
演员各安其位
短板唯独是剧本
从概念生造而出的故事最终没有落地
但也平顺地收了尾
台北对北京的想象依然停留在纸面
生活的质感无法学习
只能通过生活感知与积累
好在情感的发生有共通性
那首歌感动了无数人的青春
即便电影里没有故事
观众也会自行脑补出无数动人的情节
有些基于回忆
有些基于幻想
触碰本心的
从来不是大荧幕上痛哭流涕的男男女女
而是那个无比熟悉
偶尔陌生
对过去充满遗憾
对未来仍抱希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