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雌雄莫辨》解说文案_抽肿了玛丽苏们的脸

时间:2023-11-06 14:00:18 上传:一生何求 字数:2949 字

英国|

爱尔兰|

法国|

美国剧情电影《雌雄莫辨》

于2011年上映

由罗德里格·加西亚导演

格伦·克洛斯 JohnBanville 编剧

影片讲述了阿尔伯特·诺伯斯生活在19世纪的爱尔兰

在都柏林最豪华的酒店工作

这个酒店专门给上层人士提供寻欢作乐的场所

而阿尔伯特·诺伯斯就生活和工作在这里

这是一个生性害羞的仆役长

虽然生活和工作都很忙碌

但是阿尔伯特·诺伯斯还是乐在其中

更重要的是

阿尔伯特为自己保留着一个秘密——“他”其实是一个女人

直到酒店来了一位受雇前来粉刷墙壁的工人

从此

一切发生了改变

受到同样是女扮男装的粉刷工的启发

阿尔伯特决心走出自己的孤独世界

寻找自己的人生伴侣……

电影刚出来是就下载了但一直没看

直到今天电视上在演就看完了

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悲伤、悲怆甚至悲壮的故事

本以为阿尔伯特会就这样平淡地过完一生

或者海伦被她感动(这段爱情虽然看起来突如其来格格不入但其实还是被场景和情绪铺垫得蛮有说服力)

或者能和休伯特在一起

没想到这个电影也没落入俗套

就是让她死了

死得那样孤独

那样无助

那样凄惨

那样静悄悄

她曾经将未来规划得那么精密、畅想得那么绚烂;她想要的幸福是那么简单

但她死得竟然是那么卑微、那么不值一提

甚至连苦苦积攒了一辈子、用来改变人生的钱也就那样无人可知地位他人做了嫁衣——那是她全部的希望

是支撑她这样活着的全部希望

唯一的安慰也许就是海伦用她的名字给儿子命名

而结尾处的暗示仿佛是海伦和休伯特走到了一起

其实说起来

造成 阿尔伯特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社会

但如果他没有认识休伯特

如果休伯特没有一个凯瑟琳

如果休伯特没有特别提到海伦

如果海伦没有一个乔

休伯特也许同样会死

但不会死得那么绝望

那么令人痛惜

和阿尔伯特相比

也许在“雌雄莫辩”的外貌上难分伯仲

但在心理上休伯特无疑更胜一筹

也许她才是真正达到“雌雄莫辩”的那一个

这是一部非常内敛、深沉的作品

影片色调、布景、布光、服饰一如既往地让我想到BBC的年代剧

但是无论硬件和软件仿佛都更精妙

虽然悲哀

但这就是现实

这就是真正的生活

我相信

真正那个年代

像阿尔伯特这样的人不仅是有

而且是有很多

女人明明是体力的弱者

但是坚韧起来所有男人都会怕

为了生存

为了赚钱

为了抵抗对女人的歧视

或者是许多其它原因

这些女人们选择为自己换一个身份

干着男人一样的活

然而外貌或许能掩饰

改变不了的始终是心

很奇怪我这一生都目前为止

几乎很少有那种觉得孤独的感觉

反而绝大多数时候我都特别享受只有一个人的世界

虽然当我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说一天、笑一天、调节气氛、贡献段子一天

对有眼缘的人几乎是自来熟

可是我就是喜欢一个人

这个不是后天靠模仿得来的

而是先天就带来的——童年、家庭、父母、学校都很幸福甚至一帆风顺

但我就是在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最有安全感——一个人看电影

一个人读书

一个人旅游

一个人看风景

一个人问路

一个人跑跑步机

简直既自由又开心

尤其是躺在床上、盖着被子的时候

可能是因为星座?虽然我一直觉得星座是一直脑残女才去研究的东西

但现在好像不得不承认可能确实有它的道理

但是我还是无法想象和另外一个人从陌生到毫无隐私地永远生活在一起(也许除了爸妈和奶奶)

我觉得我一定会发疯

别的人是怎么做到的?想不通

我的生活已经很圆满

再多加一个或者几个人那就会溢出来

如果我能容忍和他人合租一套房子的生活我可能会选择留在香港——至少在最近20年内还是中国最能看最发达的城市

不过即使同样有一份不用坐班、闲得发慌、我又喜欢的工作

我还是容忍不了合租

这就是现实

现实就是艾米丽.勃朗特得以男人的身份、用男人的名字写书然后出版

然而我喜欢她那种坚韧到无情又令人落泪的迷幻般的风格

她的玛丽苏妹妹似乎也做过同样的事

不过她的书至少是《简爱》从我小时候第一次读就被苏得体无完肤

什么貌美如花的禁欲主义者圣约翰

什么神秘成熟的霸道总裁罗切斯特先生

多少文盲绿茶婊把简爱的表白当成自己唯一认识的字也是不容易

事实上

知道20世纪以前

即使是欧风美雨

女性地方低到现在无法想象

读研的时候读原版书

讲英国18世纪的买妻行为

在乡村几乎就是惯例

被震惊了

当然

如果你拿好莱坞电影里公爵伯爵小姐什么的反驳我我也没办法

这就好比是现在看着满屏的民国剧就以为那时候个个都是绅士淑女、家家都是别墅洋房呢

小孩子看了的话很容易就会拉低原本就可能不高的智商

真不知道我们的宣传教育部门是怎么想的

事实是

民国几年饿死了多少人、炸死了多少人、被活活虐待死了多少人

用死尸遍地、饿殍遍野来形容也不为过

不认字的话人口寿命和识字率总认识吧?在台湾当交换生的时候旁听过一门叫“二十世纪中国风云人物”的课

这门课和我大三时在学校选修的另一门由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讲的课并称大学时代给我带来最大震撼的两门课

不是说有多少硬货而是氛围

台湾的那位教授李功勤真心是个很聪明的人

有一节课他讲大陆流行的“民国范儿”

后来

陈丹青来学校讲座我还跑去听

直到再后来我才明白我差点被骗了——所谓在公知精英嘴里宛如天堂、心里念念不忘的“民国范儿”

不就是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有钱人的生活吗?问题是

在民国

有钱人的比例是多少?当然了

可能很多人手里都拿着几千万的法币

不过价值也就相当于废纸

然而

这就是我们和美国软实力的差距——看好莱坞电影表现战争年代

会让你的震撼、害怕、珍惜、铭记

看我们的战争年代

就是衣食无忧的才子佳人、名媛大亨谈谈恋爱、顺便玩玩军火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脑残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什么是战争

才会跟条疯狗一样今天要打那个明天要打这个

我祝这种人早死早停止浪费资源拉低国民平均智商

这个也是现实

令人蒙羞

不知哪辈子才能被改变

一直对“女性主义”这个名字无感

在印象里就是一群软弱无力当婊子还要立牌坊的娇花的自我洗白

《时时刻刻》是个例外——本片一定属于女性主义

但这是不一样的女性主义

更加凄婉、却更加有力

当阿尔伯特和休伯特换上久违的女装走出门外时

简直像两个老年异装癖

各种违和;而当她终于能面对自己、无拘无束地奔跑在沙滩时

那个时刻是那么动人

简直称得上庄严而神圣

不过她还是很快跌倒了

从那个镜头

也许就已经注定了她注定悲剧的结局

一个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同究竟是如何定位的?有许多太过复杂难以说清的因素

但对于性别

本来是一个最无可辩驳的东西

竟然也会在那么多的情况下暧昧不清——或是因为主动

或是因为被动

以前觉得做女人很好

处处都可以被男人照顾

自动带着弱者的定位

不用冲锋陷阵

也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责任;可是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还是做男人好——生理原因男人注定是主动的、强势的一方

反而可以因此逃避得更多

况且男人几乎不用在乎变老

只要确保自己不死即可

男人施以原因、女人承受结果就好

如果有投胎转世的话

我坚信我的上辈子一定会是男人

我也一定知道做男人的感觉

只可惜以前的记忆带不到现在这个世界

因此我还是一无所知

只能猜测、只能揣度、只能幻想、只能羡慕

我越来越希望能将一辈子分为两部分

年轻的时候做女人是一种享受

等到年纪大了就做男人

还是一种享受

享受一生

可惜这不是现实

貌似十一二岁时在某个深夜看《金色大门》

从此对格伦.克洛斯印象颇深

也写过我一直觉得在好莱坞

梅姨就像慈禧

她就像慈安

今天我又觉得貌似两人的感觉地位可以互换

总结一下玛丽苏的必备特点就是“傻白甜穷善(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蠢)轴”

世界那么广阔

而我们是那么渺小

现实里没有玛丽苏

只有如何活下去、活得好

只有努力和挣扎

玛丽苏只活在玛丽苏们的幻想中

现实的耳光即使将她们抽成了猪头她们也难以醒悟——或许因为她们本来就是

一生何求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