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北京遇上西雅图》解说文案_《北京遇上西雅图》:力不从心的都市爱情片

时间:2023-11-17 06:00:18 上传:北巷浊酒 字数:5936 字

中国|

中国香港爱情/喜剧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

于2013年上映

由薛晓路导演

薛晓路编剧

影片讲述了拜金小三文佳佳怀孕后到美国待产

在这里遇到了月子公司的司机兼护工Frank

文佳佳的情人在国内出事停了她的信用卡

Frank也正处在离婚危机中

两个失意的人开始慢慢走近

并最终在帝国大厦的顶楼定情……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我最喜爱的电影编剧之一的薛晓路老师的第二部电影长片

薛晓路老师是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副教授

也是我从事电影行业的间接影响者

上高中的时候

那个时候电影院线还并不向现在这样火热

电脑也不甚普及如今日

第一次正经的看电影就是她编剧

陈凯歌导演的《和你在一起》

在这之前

我脑海中对于电影来说

只有几个名词:录像带、黄飞鸿、周星驰、《妈妈再爱我一次》和《泰坦尼克号》

我第一次觉得

文艺片也这么吸引人

于是15岁不到

我就开始了各种模仿她

我第一次进院线看电影

是因为她执导的处女作《海洋天堂》

喜欢的原因很简单:文章那时候火了

李连杰是我少年时候的梦

久石让的音乐还有薛老师的心血

看完《海洋天堂》我对身边的朋友说

薛晓路老师以后肯定是个好导演

《北京遇上西雅图》

点映的时候我受到邀请

但是有事没去

当时对薛老师执导商业片并没有太大的印象

而网络和身边好友压倒性的称赞让我充满了向往

但是等到我在电影上映半个月

票房达到2.8亿的时候再次走进电影院

对这部电影有了新的认识

 梳理一下中国都市爱情片的市场

能叫出名的同类型

两个手的手指头都用不完

《非诚勿扰》、《失恋33天》、《单身男女》、《101次求婚》、《我愿意》

似乎只有这些为大众所熟知

并且能够得到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

绝大部分的都市爱情片淹没在了充斥中国电影市场极近成疯的武侠大制作、伪史诗电影和无厘头喜剧片中

成了炮灰

《泰囧》对于喜剧片的演绎是具有探讨性的

建立在都市小人物基础之上的立足点

比较好莱坞戏剧化的叙事方式赢得了市场

这并不是一种仅仅机遇所造就的

中国的电影市场的开挖度越来越大

多类型化趋势也逐渐在加强

都市爱情片作为欧美国家电影市场中比较稳健的一种电影类型

对于越来越挑剔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

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可趁之机

上面罗列的几部都市爱情电影都取得了观众认可

并给与一定的口碑支撑

这就是一种预兆

《北京遇上西雅图》上映之后所谓的“零差评”表现最主要的集中在了票房上了

不仅在市场占有率上将数部好莱坞大制作压得没了脾气

更是让很多电影人看到了一种希望

然而从电影的角度说

《北西》依然只能说是一部比较及格了的都市爱情片

包括《非诚勿扰》、《失恋三十三天》、《我愿意》都只能说是及格化的电影

这些作品都是存在着比较大的硬伤

相比较好莱坞的都市爱情片来说

差了很多的气质

表现的力不从心

《北西》电影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国际化、现代化感觉

都市时尚元素

感人的爱情故事

社会话题

具备了标准商业都市爱情片的结构组成

对于饥渴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

现行状态下是足够了的

但是别人称之为“媲美好莱坞水准”这一点

我却不敢苟同

即使导演是我最尊敬的人

 1、敏感话题丰富

深度力不从心

 《北西》上映之后

在整个社会层面引起最大的反响

主要集中在电影中涉及的诸多“敏感话题”

这些话题在以往的电影中是绝少涉及的

在审查制度之下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对“小三”、“房价”、“拜金”、“赴美生子”、“医疗”、“同性恋”等话题的直面应对

这种勇气是非常值得“捧着卵子过河”的中国导演们学习的

作为一名年轻的导演

薛晓路对于这些话题的态度也表现出了较为客观的态度

有人说电影是为“小三”正名

这一点我不是很同意

电影中对于文佳佳形象的设计

直到结尾之前

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都是比较统一的

在酒吧那段冗长莫名其妙的独白中

能够看得出导演主要是侧重于表现文佳佳作为“小三”的内心苦痛

从民主的角度说

“小三”也是社会的人

拥有自己喜怒哀乐的权利

并不是因为这种人群不被社会接受而就得是脸谱化的

认为给小三正名的这种看法

绝大多数是建立在社会仇富心理之上的一种泛社会学现象

对电影中的指责

是站不住脚的

 话题很丰富

但是于电影来说

成了累赘

仔细分析电影中对于这些话题的探讨

都是“隔靴搔痒”

点到为止

相比较同样话题丰富的电视剧《蜗居》来说

就差强人意

选择这些“敏感话题”

于编剧兼导演的薛晓路来说绝对是有市场野心的

这些话题的出现

在相对以往空白的中国电影荧幕来说绝对是有市场病毒的效果

必然会成为另一种社会话题

进而影响票房

从现在的状况看

这种预期达到了

电影是具有社会性的

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反映一定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现状某种程度上也是电影艺术价值的内容之一

但是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

这些尖锐的

极容易引起共鸣的社会话题

并没有成为增加影片社会性和内涵深度的有力工具

反而成了堆砌的效果

关于“房价”问题

电影中只是在圣诞夜文佳佳调侃弗兰克家大别墅只能在北京买两个卫生间来透视;“医疗”也只是用文佳佳与弗兰克的对话解决掉;“同性恋”的话题同样用文佳佳的画外音配上“海清”奶孩子画面来解释

看起来是力不从心的创作

很难引起共鸣

更别说通过电影的艺术表现来折射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大含义了

电影中对于“小三”、“赴美生子”、“拜金”的话题表现是着墨最多的

也成为全片中贯穿的话题元素

然而这些话题

依然流于形表

“小三”文佳佳

是个拜金女

为了给孩子一个名义

跑到美国生孩子

遇到了一个落魄的大叔

找到了人生的追求

这样的一个故事听起来就是平淡无奇

电影其实重点还是放在了文佳佳与弗兰克的爱情交织上

“小三”、“拜金女”就是导演故意给角色贴上的一个标签

用来吸引票房的口号而已

假设

剧情文佳佳换成一个“偷渡女”

与落魄大叔遇上了

这样的剧情在本片中依然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偷渡女”的话题性就差强人意

难有人愿意花钱买票了

“赴美生子”这个话题本应该是电影除了爱情线的主体

但是导演并没有针对文佳佳生孩子过程的艰辛去探讨

而是通过文佳佳、“海清”和买红妹三个这样的不同身份角色的“同路人”来侧面“表现”而不是“表达”的

力度自然也是力不从心的

电影的叙事长度和容纳度有限

如此多的话题堆积

有点贪多嚼不烂的味道

所以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这样:多话题肤浅

而且占据了大量的剧情影响到了爱情主线

哪一个都不讨好

 应该说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所涉及的所有具有敏感性、话题性的社会现象

都只是一层皮

贴在男女主角的身上哗众取宠

并没有实质性的探讨意味

究其原因有二

第一

国内审查的荼毒;第二

导演在电影中把控不住“度”

既能够探及本质

又能够安全过关

 2、时尚元素丰富

气质力不从心

 电影一开始的动画

音乐

以及开场之后的西雅图(其实是温哥华)的外景

上来就营造出一个“国际范”形象

整体上说

影片从画质、影像、剪辑方式、音乐、场景、广告的植入和外景设计都比较清晰的洋溢着时尚气息

电《泰囧》中对于泰国异域风情的表现

给影片加了极大的形象分

《北京遇上西雅图》依然也起到了这点作用

甚至还带动了中国游客赴西雅图旅游的热情

美国好莱坞大片的高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融合多文化、多地域的时尚元素

近些年来

《碟中谍4》、《钢铁侠3》等一大批好莱坞商业巨制加入了上海、北京等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具有代表性的场景

目的一方面是增加电影的观赏性

另一方面自然目标于当地的电影市场

《北京遇上西雅图》部分的戏是在海外拍摄的

国际化大都市的外景、建筑

再加上帝国大厦等标志性大都市符号的融入

相较于以往中国的都市爱情片来说都是比较具有新鲜性

也表现出了比较国际化制作的特征

相对于以往中国电影一味追求历史和文化厚重来寻求国际化的影片来说

带着明显的时尚特色

 然而统筹在影片中看来

依然感觉到了整个影片对于时尚元素把控的气质并不连贯和通畅

影片国外的戏大量集中在室内拍

电影中关于西雅图、纽约等城市外景的表现

绝大多数集中在了外景的大量镜头快切

包括航拍、夜景等镜头

从色调仔细比对

与人物戏有着一定的差别

相对于这样一个中成本的电影来说

显然是通过购买相关素材进行填充得来的

虽然增强了视觉时尚性

但是缺少了内在精神气质的联系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时尚元素

除了海外的环境因素之外

其时尚的元素在服装、手表、包、手机电子产品等小物件的表现要相对容易一点

这些带有广告植入性质的商品本身就带有时尚性特色

比较欣慰的是

导演在处理这些广告植入的手法上并没有表现出《唐山大地震》中关于中国人寿这样的过硬的状况

联想手机和电视的植入融入到了人物的日常行为中去

关于婚纱、领结的设计也与剧情有着比较深入的联系

没有游离开来

甚至于奢侈品的包包

也被导演较为妥当的划到了人物的情感线索中去

一部影片的时尚气质

是通过影像节奏、音画配置、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细节处理来统一达成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

导演对于小细节的处理相对游刃有余

但是对于大格调的时尚气质把控

依然表现出了一定的能力欠缺

 3.人物线索丰富

叙事力不从心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人物对于一个都市爱情片来说是比较多的在人物关系中

占据比较重要的是文佳佳与弗兰克的爱情线、弗兰克与女儿的亲情线

以及文佳佳与海清、买红妹、陈太等人的友情线

从关系设计中

是比较完备的

在叙事的角度来说也是比较标准化的人物配置

其他的人物角色

如弗兰克前妻、从未露面的老钟等人的设计

相当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功能性的

人物线索丰富必然会给电影的叙事方式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其中最最大的影响就是

每一个人物是否清晰

对于故事主线来说

是否是具有“能动性”的

 从爱情线上说

文佳佳是一个拜金的小三

弗兰克是一个落魄的医生

这样的人物在异国相遇的爱情线本身是具有戏剧性的

美国都市爱情片中非常主张男女双方的“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是人物双方戏剧矛盾冲突的节点

从这种角度上说

文佳佳与弗兰克的人物身份定位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出现在了“戏剧性”上

电影开场二人的首次相遇

导演用了“冲突”

但是这种冲突比较表面化

没有涉及到人物背景、身份乃至性格上去

从观影角度说

文佳佳的“蛮横”和弗兰克的“隐忍”只是建立在演员表演的性质上的

全然没有人的社会属性

是硬性的性格定位法

第一个剧情的节点在于月子中心被查抄

戏剧性很弱

甚至连喜剧性的处理都是乏善可陈的

在随后的戏份中

导演着墨于文佳佳与海清、买红妹和陈太之间的关系定位上

重点放在对文佳佳“拜金”的形象强化

与男主之间的情感缔结是没有任何情节的一致性的

包括文佳佳与陈太等人的“对抗”中

都是片段式的

没有关联性

酒吧一场戏是弗兰克与文佳佳情感缔结的一个重要场合

结果过多的“内心情感”的台词让观众莫名其妙

弗兰克与文佳佳之间的戏也显得很空

二人之间关于情感线索的递进

最重要的是圣诞夜一场

女儿装病的戏剧性有了一点点味道

但是而后又被总统套房的抒情给冲淡了

纽约警察局、宾馆、婚纱店三场戏是两人情感产生火花的重要戏份

因为文佳佳信用卡被冻结而无助显得有了一些戏剧推动的底

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显得有了根

婚礼一场戏中

文佳佳装女朋友的情节设计与电影《即日起程》中能够找到非常相似的戏

也难有惊喜而言

关于“胡子”的问题

文佳佳走之前这么一句话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说出来

而后弗兰克真的剃掉了胡子

难免有点仓促

而后生孩子直到帝国大厦再见面

剧情只是靠着生活细节的堆积、画面的叠铺和音乐的过渡来完成的

在这期间

总算是通过蒙太奇段落交代了文佳佳和弗兰克相爱相拥的画面

而之前只是靠弗兰克的关心文佳佳的细节而不是戏剧性来叙述两个人的爱情发展

这样的叙事想要梳理清楚两人之间的爱情始末

是难免差强人意的

所以从这点来说

称本片“媲美好莱坞水平”就落了空

 亲情线的处理是比较突出的

薛晓路在电影《夺子》、《和你在一起》、《海洋天堂》和电视剧《孝子》中对于亲情的创作是非常令人称赞的

她对于亲情之间的细节把握能力是很强的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

弗兰克和女儿之间的亲情处理的一些小细节的生动性甚至超过了爱情主线

儿歌、剪刀手舞的使用也充满了童趣和喜感

父女之间的眼神和肢体的互动

也都做得比较到位

但是导演又把陈太的亲情放置在剧情中

本意是突出文佳佳对于肚子里孩子的一种亲情渲染

但是没有戏和情节来加以解释

徒留了两人离别秋千的剪影

相比较亲情这条副线的处理来说

友情线的处理

也表现的不够令人满意

文佳佳与海清之间的碰撞时充满喜剧效果的

但是没有任何的潜在故事线索作为支撑

只是为了喜剧而喜剧

海清作为一个上层人士(老板级别)

买红妹作为一个普通人

都来美国生子这样的涉及

除了是想反映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之外

没有了什么意味

海清和文佳佳的碰撞最后以文佳佳救了她而不了了之

但是她们之前在矛盾的设计上除了一次大吵之外

没有做出过多的“冲突”铺垫

也没有告别“仪式”

买红妹有了“告别仪式”

但是他们之前基本没有情节缔结

这样的告别

也显得多余

海清和买红妹的存在

到底是为了渲染文佳佳的感情线索

还是为了突出“赴美生子”话题

电影中

没给出答案

 弗兰克前妻的存在

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配合文佳佳而存在的

因为她是一个女强人

同样只看重钱

文佳佳缺失一个剥削别人的小三

文佳佳最后走上了正途

开始独自创业

某种程度上与弗兰克前妻是有参照性的

但是这个参照人物的形象并不好

不知道导演是为什么这么处理

老钟没出现

但是一直存在

他的存在本应该一直作为干扰文佳佳与弗兰克之间爱情线

但是在文佳佳被接走之前

他就没起过什么干扰剧情的作用

他和弗兰克前妻

还有文佳佳

一起成为中国当前社会仇富现象的缩影扔在电影中找不到自己位子

 从戏的角度说

每一场戏导演都处理的不够

每一场戏之间的联系是靠戏剧性

亦或是人物的情绪状态的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每一场戏都似乎只是点到为止

只是为了说而说

不是从人物角度出发的

开场之后不久的驾照、酒吧、甚至于圣诞夜饭后客厅的交谈

都是以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为延续情节的手段

很少实在内在情节戏剧性和冲突基础之上来推动人物关系变化和情绪转变

虽然画面很美

表演很到位

但是难免经不住推敲

 薛晓路是中国电影中较为优秀的青年编剧之一

她对于情感世界的敏锐度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使得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孝子》、《和你在一起》等影视剧作品获得非常高的口碑和市场表现

然而作为一名编剧出生的年轻电影导演来说

薛晓路在电影《海洋天堂》中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强烈的关注度和对人物生存现状的深切表现

在文艺电影的创作中

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电影商业化现象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然途径

《北京遇上西雅图》在市场的检验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这对于电影来说

是最大的成果

薛晓路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对于商业元素的熟练使用

表现出她作为年轻导演的实力

然而对于商业如何与社会现实、与艺术进行成功的融合

她还缺少一定的经验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

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电影对社会的反映也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课题

作为年轻导演

薛晓路在《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表现对于商业性来说是及格的

但是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看

《北京遇上西雅图》不管你是从叙事还是从社会性的把控上

都难令人满意

然而随着徐铮、薛晓路、滕华涛等一批年轻的电影导演的出现

崭新的创作思维和对市场的准确定位

必然会使今后中国电影的市场类型愈加多元

于观众

于中国电影来说

都是好事一件

   北京遇上西雅图Finding Mr.Right(2013

北巷浊酒

文章

1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