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喜剧电影《总铺师》
于2013年上映
由陈玉勋导演
编剧
影片讲述了20多年前
台湾办桌界有三大传奇“总铺师”称霸北、中、南!分别为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
乡民们尊称他们“人、鬼、神”三霸
随着时代变动
办桌文化势微
人鬼神凋零
南部办桌天王苍蝇师
师承虎鼻师
一心期盼独生女詹小婉继承家传手艺
谁知小婉只想当明星
美美出现在萤光幕前
但是一心逃离油烟血水的小婉却被迫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使命…
记得两年前
我在搞第一次电影沙龙的时候
有观众问我
想到网上看一些电影评论
哪个网站比较靠谱?我毫不迟疑的告诉他
除了时光就是豆瓣
在当下
你没有第三个选择
在网络日新月异的当下
两年瞬息而过
微博取代了博客
微信又即将取代微博
还是没有一家网站能撼动豆瓣和时光的霸主地位
但即便如豆瓣和时光这样的小众文艺网站
也很难再保证自身的纯净
水军横行、自我审查等顽疾都在消耗着用户的信心和耐性
遥想当年
我们还在使用电话拨号上网
网速只有十几k的年代
有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电影论坛
西祠胡同的后窗看电影
那才是我心目中的电影评论圣地
当年在论坛上活跃的诸多写手
如今都已成腕
成为当今电影产业里面的一份子
无论出路为何
他们当年那种对电影义无反顾的热爱
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
说后窗看电影是我的电影启蒙
亦不为过
记得当时正值台湾电影如火如荼之时
一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是众位牛人最常提到的影片之一
然九十年代末期
流通渠道匮乏
vcd是电影传播的主流
且基本以港片和好莱坞大片为主
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种文艺佳作
实在难觅踪迹
以至于我产生了一个可笑的想法
那些大师名作
也许就是给那些能写出华丽文字挖掘出深刻内涵的牛人预备的
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
恐怕一辈子都无缘得见
然而这种窘况
随着dvd的出现和普及
一下子被彻底改变了
从此以后
逛音像店成了我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次从浩如烟海的碟片中淘到心仪已久的影片的那种狂喜
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而在当年淘到的那些影片当中
还属台湾一众电影大师如杨德昌、蔡明亮、赖声川、侯孝贤等人的作品
带给我最多感动
台湾电影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造的辉煌
在整个华语电影圈内
直到现在都无人企及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悲情城市》、《暗恋桃花源》等影片
早已成为传世名作
然而
台湾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
过于看重电影的艺术性
执迷于自我的表达
完全忽视了市场和票房
所有导演的目光都局限于国外电影节和政府辅导金
最终的结果便是
台湾电影市场彻底成为好莱坞的天下
本土电影既无资金支持
也无票房收益
只能被市场淘汰
自生自灭
台湾电影兴于八十年代
盛在九十年代
衰于零零年代
短短二十年
取得的成就令人目眩神迷
但其衰落的原因
也值得我们深思
在台湾电影的全盛期时
曾涌现了一大批有想法有才华的青年导演
处女作部部惊艳
但奈何生不逢时
拍到第二三部作品
便遭遇了台湾电影的寒冬
从此再无声息
甚为可惜
从2000年起
台湾本土出品的电影每年都不超过20部
票房比重不超过2%
可以说名存实亡
在这一批生不逢时的导演当中
有杨德昌的副导演陈以文
新浪潮老将陈国富
鬼才苏照彬
以及今年的史诗大作《总铺师》的导演陈玉勋
陈玉勋在1995年就推出了处女作《热带鱼》
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关于青春和幻想的故事
整部电影色彩夸张
人物可笑
且在嬉笑声中
不着痕迹的暴露了台湾社会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幻想中的梦境
即便看起来如此美好
也有着诸多无奈和悲哀
本为逃避现实而臆造出的梦境
最后却和现实一脉相承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热带鱼》上映以后获得了一致好评
也帮助陈玉勋拿到了政府辅助金
用于拍摄他的第二部作品
1998年
陈玉勋完成了第二部电影《爱情来了》
影片以他一贯轻松幽默的手法
将四个男女、三个故事、三段爱情组合成了一个诙谐而浪漫的都市小品
小人物的爱情观
小人物的人生百态
在这部片子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然而
当时的台湾电影
颓势已显
《爱情来了》虽有惊喜
奈何无人关注
迅速的成为历史
再也无人问津
其实何止是陈玉勋
比他资历更深的导演
都在衰退的洪流中苦苦挣扎
不知所以
曾为台湾电影新浪潮主将的陈国富
同在1998年
拍出了另一部文艺佳作《征婚启事》
巧妙的借用相亲这种模式
以小见大
道尽台湾社会百态
讽刺的是
《征婚启事》在影迷中几乎无人知晓
反而是后来冯小刚根据《征婚启事》翻拍的《非诚勿扰》却火得一塌糊涂
平心而论
《非诚勿扰》只保留了《征婚启事》的壳
却丢了《征婚启事》的魂
无魂之作也能赚的盆满钵满
个中缘由
实难说清
《征婚启事》之后
陈国富大胆转型
拍出了一部大格局的商业惊悚片《双瞳》
构思精巧、制作精良
即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
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片
但悲哀的是
《双瞳》的票房虽达八千多万新台币
但仍入不敷出
妄图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的陈国富终于心灰意冷
从此放弃导筒
打点行李来到内地淘金
终成华谊兄弟的金牌监制
陈玉勋显然没有陈国富那么好的运气
进可攻退可守
实在不行还能去当监制
《爱情来了》之后
陈玉勋就此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
在这期间
杨德昌带着未竟稿的《追风》离开了人世
侯孝贤自从和舒淇金风玉露一相逢之后
匠气越发浓重
虽不时有新作面世
但基本处于吃老本的状态
蔡明亮在风格的实验上愈走愈远
完全放弃了和观众的沟通
成为神仙一般的存在
倒是几个新人导演魏德圣、九把刀靠着《海角七号》、《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等少数几部片子
拿下了可观的票房
重振了台湾电影人的信心
但仅凭几部作品的大卖
难以改变台湾电影衰退的现实
2013年
一部《总铺师》再度点燃了台湾电影人的希望
该片仅在台湾地区就收获三亿新台币的票房
而此片的导演
恰恰就是阔别影坛十五载的陈玉勋
这十五年陈玉勋做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总铺师》的内容来看
陈玉勋从未放弃过电影的梦想
《总铺师》在内容和形式上
都和《食神》和《满汉全席》乃至《饮食男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借用传统美食和文化
通过小人物励志的故事
来完成一次台湾的文化寻根之旅
从影像风格上
《总铺师》延续了陈玉勋以往作品《爱情来了》和《热带鱼》中夸张绚丽的色彩
古怪搞笑的漫画人物造型
但叙事方面
则显得拖沓
很多喜剧桥段被刻意的放大和重复
看多了不免让人厌烦
“没有古早心
怎能做出古早味”
故事的主题一早就通过剧中人物之口道出
缺乏悬念和包袱
但对于台湾观众而言
却深得其心
因为这十几年来
能在电影里面看到对台湾传统文化的弘扬
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
想要再等到下一次
又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总体来说
《总铺师》只能算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
但导演陈玉勋的境遇
恰恰暗合了台湾电影跌宕起伏的命运
让我等深受台湾电影影响的影迷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
却因为大环境的改变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对谁而言
都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
陈玉勋等了整整十五年
才磨出一部《总铺师》
按理说时日已足够
可惜的是成品非但没能成为神器
甚至连精品都算不上
或许对于台湾电影来说
剑已尽碎
单靠几块磨刀石和非凡的耐性
仅仅是杯水车薪
难成大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