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间谍之桥》解说文案_《间谍之桥》:它真的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么?

时间:2023-11-24 12:00:01 上传:删除记忆 字数:2662 字

美国|

德国|

印度剧情/历史/惊悚电影《间谍之桥》

于2015年上映

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

马特·查曼 伊桑·科恩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根据美国律师詹姆斯·多诺万真实经历改编

冷战初期

纽约律师詹姆斯·多诺万

为苏联情报员鲁道夫·阿贝尔辩护

当时美苏关系紧张

詹姆斯仍然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毫不偏私地为阿贝尔抗辩

阿尔贝欣赏他的正直

他也欣赏阿贝尔的忠诚

虽然最后输了官司

两人却建立起微妙的情谊

不久之后

美军U2高空侦察机在执行机密任务时

被苏联军方击落

詹姆斯受雇于中情局

代表美方与苏联谈判

试图在极其渺茫的机会中

与苏联交涉换囚条件

营救被劫持的美国飞行员

《间谍之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么?我并不这样认为

请不要一看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名字就马上联想到主旋律

翻开他的导演史

大部分作品是冒险、科幻甚至儿童片题材

偶而他涉及到了一些历史题材

如《辛德勒名单》、《慕尼黑》

也是他的犹太人背景使然

虽然《拯救大兵瑞恩》不如《细细的红线》、《野战排》那样的反战意味强烈

但其对战争的残酷刻画严格意义上来说至少不能作为征兵片来使用

而即便是定调为斯氏最为主旋律的《拯救大兵瑞恩》

它最终想表达的仍然是战场上的情谊与人性

星条旗飘扬只是个形式

换成任何一面国旗其实都掩盖不了其覆盖之下棺材里的实体

那便是人的生命

《间谍之桥》是在弘扬美国精神么?可以这样说

它本质上是一部爱国主义电影

但它的爱国也包含了爱政府、爱执政党、爱国家领导人了么?显然没有

它甚至有些丑化它们

换到大洋的另一头

这种电影还能算作是主旋律么?显然不可能

不被封杀就不错了

抛开政府、执政党、国家领导人

我们所谓的“主旋律”似乎完全没了谱

可《间谍之桥》硬是让观众觉得正能量满满

那么它的“主旋律”在哪里?它所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对立国之本的制度以及宪法的敬畏

对每个个体人权与生命的尊重

而不是只尊重某一个个体

即便他显得更为重要

生命是平等的

不分贵贱

也不分官民

影片的主角

詹姆斯·多诺万(汤姆·汉克斯饰)并非一个政府官员

而仅仅是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参与到冷战期间一宗美苏被俘间谍互换事件中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

他更像是一位维权者

而非一名执法者或是外交官

他甚至在随行政府官员的执意要求下仍然我行我素的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信条

导演更关注的是公民个体那宝贵的生命与尊严

对国与国之间所谓的国体平等、外交对等等政治游戏嗤之以鼻

试问这些观念在某些国家能算作是“主旋律”么?影片的主线貌似是地缘政治斗争里的斡旋

充满了政治性的尔虞我诈

但这一切不过是吸引观众的外在噱头

其内核仍然是人性与人心

影片触动我的有两个核心主旨

都和政治无关

一、屹立不倒的人多诺万只是一个平凡的律师

并非达官显要或是战斗英雄

然而他的正直令所有观众为之肃然起敬

他在经过意识形态洗脑后的愚忠民众中显得格格不入

为苏联间谍做辩护律师为他招来诸多的误解与敌视

甚至引来人身安全的威胁与执法者的敌意暗示

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他对宪法的忠贞与崇敬

他固执的坚持己见

维护每个人那怕是敌人的合法权利

在这条维权之路上

他很孤独

但却异常的坚毅

他孤清的背影无比伟岸

影片后半段

他主动加入到交换战俘的风波中

在万般困难与危险重重的敌国国境内为三名深陷囹圄的囚徒争取生存的权利与重生的希望

这其中包括一名敌方间谍与两位素不相识的本国公民

在复杂的外交蛛网里

他孤军作战

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观点

生命在他眼中是宝贵而平等的

天平两端的砝码都有同样的重量

不能因为政府的利益便偏颇一方

在这条营救之路上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但却显得更加孤独

因为身边围站的其实都是监视者

多诺万是一个屹立不倒的人

己方的误解与敌方的刁难均不能击垮他

他傲然挺立在自身高尚人格的堡垒里

用对正义而非政治的信仰支撑着自己信念

顽强而坚毅的前行

直达公正与胜利的彼岸

影片里屹立不倒的人只有他一人么?不

苏联间谍阿贝尔与美军飞行员鲍尔斯同样也是那站立的人

在敌国被俘

经历着死刑威胁与严刑拷打之下

两位不同战线上的战士拥有着同样令人敬佩的表现

尽忠职守

绝不叛国投敌

完全不同的体格下流淌着同样坚韧的血液

对各自国家的忠诚促使他们在那座桥上相遇

如同看见镜子里的自己一般迎面而过

他们的坚不可摧使他们在各自政府里拥有了等量的交换价值

但在各自所属的牢房里

他们是无价之宝

如果将这种忠诚与不屈换算为质量

格利尼克大桥根本无法承受他们中任何一位的重量

二、男人的情怀影片行将结束之时迎来了高潮

美、苏、东德三方在格利尼克大桥与另一个岗哨交换三方俘虏

习惯于接受斯皮尔伯格式泪点轰炸的我仍然未能如愿遇袭

正在我无比纳闷并彷徨不安之时

那招牌式的泪点还是如约而至了

当美苏双方的战俘阿贝尔与鲍尔斯站在铁桥的两端接受双方的身份验证之后

苏方的官员示意可以进入交换环节了

美方中情局的随行官员也催促着多诺万速速跟进

然而此时的多诺万却心系着另一个边境哨所的动态

因为那里本应该同步接收另一位被东德俘虏的美方人质

这时

行将重获自由阿贝尔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试探性的询问多诺万“还有另一个人么?”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

这个本应该在此刻无比渴望走向桥那头的文弱老头却冷静的站在了原地

他侧过脸来对着多诺万镇定的说到:“我愿意等!”这一刻

我那同样坚韧的泪腺被击中了

这是一种男人间的情谊

它不仅仅是阿贝尔对于多诺万的信任

更在于两人间的互相尊重

这是两个屹立不倒的人间应有的对话方式

简洁而充满力量

一字千钧

两位不同政体内、不同意识形态指引下的公民在此刻拥有了同样的信仰

那便是对生命的尊重

对彼此的信任

就象《战马》里敌我阵营的两位士兵为拯救被铁丝网困住的战马一样

这种情感无关于政治阵营

更不屑于国旗飘扬

一高一矮的两人站在那格利尼克大桥的西端

他们行将告别

也许终身不能再次相见

一位即将完成这次艰巨的任务

如石般重负的心结即将解开;而另一位即将结束战俘生涯

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

与阔别久违数十年的妻儿相见

然而此刻

他们收束了本该放飞的心情

停下了本该疾驰的脚步

只因为彼此那一份心底的共鸣

当鲍尔斯引来战友热烈的拥抱

而阿贝尔瘦小的身躯却挤进了桥那头苏方轿车里冷漠的后座

多诺万屹立在桥的这一头

目送着轿车远去……字幕交代了几位主要人物的结局

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这是必须的

也是必然的

这是一部应该诞生在上个世纪的好电影

因为它的故事结构、拍摄方式、表达的情感、制作的完整度都是那个时代所推崇的模式

放到当下来看未免显得有些精细有余、惊喜不足

说难听一点儿就是有些过时

的确

斯皮尔伯格还在延续他一贯的严谨作风

从打磨剧本、挑选演员到技术制作基本沿用了他的老班底

体现了一贯的大师风范与做派

以致于大家一看本片的海报就先入为主的认定它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然而实实在在的

它又不那么主旋律

并且在远离这个“高大上”目标的跑道上孤独前行……

删除记忆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