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作/剧情电影《师父》
于2015年上映
由徐浩峰导演
徐浩峰编剧
影片讲述了民国年间师父陈识为完成“咏春北上
弘扬武学”的使命
来到天津
初来乍到的师父在一次因缘际会下
于一家西餐厅邂逅了师娘并一见钟情
后经人说亲二人喜结连理
为了在天津开武馆立足
师父陈识收当地青年耿良辰为徒
徒弟需按照江湖规矩代替师父踢馆
二人由此被卷入一场江湖巨变
最初二者各怀心事
却在经历了一番“生死劫难”后
生出难以割舍的情义
师父本以弘扬武学为终生寄托
徒弟只是他圆江 湖之梦所借助的手段
却在不经意间为其命运所牵系;徒弟飞扬勇决
放荡不羁
却总在重要关头坚守使命
他们既初心仍在
却也难负真情
《师父》是一个悲剧
也是一曲挽歌
首先
“师父”本身是一个近乎消失了的称呼
“一朝为师
终生为父”就简单讲清了师父对于徒弟的如师如父的关系
如今的师徒传承
基本都只有“师”没有了“父”
当前常用的“师傅”
只是被延伸出来用于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而已
比如出租车司机
磨刀匠等
甚至连尊敬的意味都在日益减少
传统文化里的“师父”
对待学徒
不仅要传道授业
还要负责弟子的人格命运
一般成为师徒关系
弟子首先需要先出拜山贴
入门还需要拜师仪式
正规的多
这种习俗
大概在赵本山及郭德纲收徒时还能窥见一二
入得门来
才能习得真传
成为赵本山的入门弟子
才能学他的绝活
而仅仅去赵本山艺术学院里上课
听一听赵本山的讲座
基本上什么也学不来
成为本山艺术学院的学生
听过赵本山的讲座
大概就可以称赵本山为“老师”
自称为赵老师的学生了
但这不代表就是他的“弟子”
他也不是你的“师父”
赵本山的徒弟们还算好的
少有主动背叛师门的
也很少有弟子在背后说他的坏话
而郭德纲与德云社在这方面就差了很多
一拨一拨弟子背叛师门
还时不时说说师父的风凉话
同为江湖人士
这是赵本山的幸与郭德纲的不幸
现代的江湖
已经很小
小到贵为宗师
都容不得撒一点野
十年前的郭德纲还以“非著名相声演员”自称
那时的德云社在民间已经非常红火
却不见容于相声界的主流
这种主流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代表
以官方的认可为准则
于是吹捧拍的马季都成为了大师
郭德纲再牛
技艺再高
也只在民间
不被曲协认可
反观赵本山
这两年他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
红的时候叱咤风云
连省部级都得看他的脸色
而一旦零落成泥
连本地的地方小官都不会正眼瞧他几眼
势利的媒体更是整天看他的笑话
政治与技艺的关系
大致如此
一代宗师又如何
容你时你且放肆
容不下你
就去死一死
不仅演艺界如此
掌有经济实力的郭广昌、徐明不也同样被人控制如木偶
时移世易
今日之悲风
早在100年前就展露无余
《师父》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上面提到了江湖
如果说赵本山、郭德纲是江湖人士
大家可能会一愣
但说他们有江湖义气
则往往都能够接受
而实际上
相声、戏剧、评书、杂耍、游医、货郎等这些人等
恰恰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江湖主流
他们流散与江河湖海之上
为了能够在街头混口饭吃
幕天席地餐风饮露
受尽白眼与凌辱
不少人为了生存半靠技艺半靠坑蒙拐骗
以至于“江湖”并不是什么褒义词
而是等同于三教九流之属
入不得高雅之堂
电影《梅兰芳》中的“十三燕”就很清楚自己的社会地位
恪守陈规
一心想要做好本分
并对来自前朝皇帝的恩赐念念不忘
其实那时的戏剧界的谭鑫培(谭叫天)、杨小楼
相声界的张三禄(管儿张)、朱绍文(穷不怕)、摔跤界的宝三爷(神跤甄三)
义盗燕子李三等都属此流
看他们的艺名就能看出端倪
充满低贱与自嘲
其他像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等都是当时真实存在的江湖大牛
地位丝毫不啻于当今的四大天王及各色暖男红伶
但在当时也不过是跳梁小丑一样
活得很卑微
其实
《师父》里的“脚行”也属于江湖之流
咏春师父陈识很轻蔑地就说“脚行与武行交手
简直就是笑话”
武行看不起脚行
是很明显的
在武行眼中
出卖脚力的脚行与出卖体力的摔跤客宝三差不多
都不入流
实际上
《师父》把武林成为武行
也不是很精准
因为戏剧里也有一个武行
专门为戏剧培养武生
真正与江湖对应的
是武林
江湖之成为江湖
是因为从业者都居无定所
颠簸流离
生活水准较差
而武行则不是
在冷兵器时代
武与文相辅相成
有着明确的传承
是传统文化的正脉
岳父的岳家军及岳家拳
戚继光的戚家军
都是训练有素的国之重梁
引为江山的依靠
武学源远流长
作为正统
文有科举
武有武举
学得好是可以中武状元
或者作为各朝的武将
是非常有归属感的
再不济
还可以开武馆
做镖局
或者做侍卫
都是当时的正经职业
登得上庙堂之高
文有五书四经
有百家争鸣
武自然也有各种流派
这不同的门派之间
就构成了武林
到了清朝时
西风东渐
武举地位下降
但拳术下移
成为民间强身护体的实用招数
武林的地位一时更为显著
涌现出了一批宗师
像董海川、李存义、孙禄堂、向云祥、李景林、韩慕侠、大刀王五等人
他们代表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六合拳等大都是北派的正宗
这些北派拳术大概源于北方的气候与自然条件
多以腿快为主要特色
主张大开大合
刚猛快速
而相对于北派的南拳则以注重手上功夫
主张桥来桥上压
以半马为根基
因此也有“南拳北腿”的说法
以上几位武学大家之所以爆的大名
还是因为他们与政治权力结合的比较深一些有关系
像董海川本身是皇家护卫
在皇宫里当差
而杜心五、韩慕侠则分别作为宋教仁的保镖周恩来的师父
而南拳当时出名者则较少
主要在于南派拳师恪守传承
每代收徒甚少
像咏春拳早期每一代收徒不过三五人而已
这么少的人
怎么可能著名于世呢?像真有名者不过杜心五寥寥几人而已
其他如洪熙官、方世玉、黄飞鸿、叶问等人的出名
不过是后世的恰当发掘而已
南派的拳术有洪拳、蔡李佛、铁线拳、咏春拳等
北派其他还有螳螂拳、燕青拳、三皇炮等
加在一起
林林种种
有数百种
霍元甲也是北方的拳师之一
不过在当时的名声并不特别突出
是高手
但绝非超一流高手
就像黄飞鸿在当时只是南派诸多宗派之一
并不显著
但因为他们的故事得到了后世的发掘
经过多版本影视的演绎
遂成为影视里的一代宗师
比其他人都更有名的多
笼统的武林之所以被称为武林
其实也是后世的称法
主要归功于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
他从“文林”“绿林”的说法中得到灵感
把拳术界统称为“武林”
随后被发扬光大
宫白羽与还珠楼主、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合称为早期的武侠小说五大家
不过
等到梁羽生、金庸一代新派武侠小说作家的崛起
慢慢的“江湖”就取代了“武林”
成为新的说法
被用来概况习武之人的生存世界了
还有一点
武侠电影在香港被发扬光大
实际上与刘家良、袁和平、洪金宝等人密不可分
在他们之前
地位更为重要的当属刘湛、于占元、袁小田和粉菊花四人
刘湛即刘家良之父
他是黄飞鸿的徒孙
是黄飞鸿弟子猪肉荣(林世荣)的入室弟子
黄飞鸿成为影视界的一代宗师
刘湛当属首功
刘湛与刘家良、刘家荣父子一脉
出身于传统武馆
他们的功夫多硬桥硬马
实打实肉碰肉的多
更接近眼下的徐浩峰风格
而于占元(徒弟有洪金宝、成龙等)、袁小田(儿子加徒弟有袁和平、袁仁祥等)和粉菊花(徒弟有林正英、董玮等)三人则原属于戏剧版中的武行
从戏剧而电影
顺势而为
他们沿着戏剧武行的惯性思维
将戏剧中许多花俏的动作带入到了香港的武侠及动作电影之中
典型的如翻跟斗
正宗打架
那里翻得来跟斗
但舞台戏剧需要夸张
武行动辄需要翻跟斗来吸引台下观众
到了电影中
轻轻一碰
被打者就翻一个大跟斗
这就是典型的戏剧动作影响
到了徐克
单纯动作已经无法满足他的美学观
于是各种吊威亚
还有凌厉的剪辑
用电影的手法让武侠成为了飞来飞去一路
时间一久
受到影响的观众就把江湖与武林
以及武行就彻底给闹混了
不明真相的老外
更是因为李小龙、徐克的影响
以为中国人都很会打
而且能飞
但他们能则能焉
也把武侠带上了巅峰也带入了歧途
以至于后来者想要翻新出奇
都难上加难
对了
李小龙也是出身武馆
师承叶问
所有他的动作片也是硬桥硬马一派
因为他成功走向了
因此更为有名
李安执导《卧虎藏龙》
改编于王度庐的旧派武侠小说
说是武侠片
《卧虎藏龙》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个古装文艺片
它更多聚焦于李慕白与俞秀莲之间欲迎还拒欲说还休的爱情悲剧
游走在责任与爱情之间的抉择与折磨
这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也因此更打动人心
以至于成为了经典
而单论武打场面
其实《卧虎藏龙》并不称著
起码没有超越徐克等人
在当时华语语境中也没有多少人觉得《卧虎藏龙》有多牛
至于张艺谋与陈凯歌
他们在武侠上的创新
除了色彩
其他简直就是笑话
现在
徐浩峰要做新武侠
或者新动作片
难度不小
论情怀
无论《倭寇的踪迹》、《师父》
还是《道士下山》
都比不上李安
也比不上王家卫
但他了不起的地方
在于他的拨乱反正
他很努力地想要告诉人
真实的武林是什么样子的
真实的拳法是什么样子的
真实的民国社会又是什么样子的
隐约着
徐浩峰还努力想要表达出对传统人文与道统的怀念
并以此折射出对眼下社会礼崩乐坏的不满
可惜
《箭士柳白猿》至今没有公映
又没有资源可看
以至于无法得知徐浩峰想要表达的内容
仅从徐浩峰参与过的《倭寇的踪迹》《师父》《道士下山》《一代宗师》寻找他的意蕴
实际上也由于样本量过低而无法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这个也没有办法
只能就现有样本去简略分析
在《倭寇的踪迹》中
徐浩峰着力想正本清源的是武术与技法的关系
武术
尤其是现世中流传的各种拳术
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视觉艺术
成为了缺乏实战的无根之架
现世的所谓中国武术大家
如果进行实战
基本上都抵不过体育院校里毫无功夫底子的普通壮汉
拳法打的再好
还不如对肌肉、肌腱、关节充分训练的猛男
这是不争的事实
武术再好的人
也抵不了拳击手的一记直拳
《道士下山》的小说原本作者是徐浩峰
所以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也是他的想法
它讲述的是拳法再精妙
也需要有社会历练
需要有宏观哲学的思辨
要想成为宗师
不仅需要拳术
还需要好的人格
《一代宗师》里徐浩峰的影子可能要淡一些
因为王家卫的个人风格实在太过于明显了
但从故事上讲述北拳南传
讲传统道统的消亡
这一点上恰恰形成了与《师父》的对应
《一代宗师》讲北派拳术八卦拳、八极拳、形意拳南下的故事
进而融合了咏春拳
被叶问融会贯通
卓然成为大家
《师父》讲述的是反过来的故事
说的是咏春拳北上挑战北方拳派的故事
王家卫牛逼之处
在于他讲述的是道统的藕断丝连
讲出了香港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真派道统
尽管残缺
尽管充满遗憾
但毕竟还是延续了下来
王家卫表现除了对当今社会架构中文化传承的勾勒
使之变得更为清晰
而《师父》则是一则意淫
徐浩峰努力虚拟出一个武林社会
然后其中的规矩与传承
只是他的笔触是悲悯的
充满了忧伤
于是《师父》的故事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讲的是夕阳余晖里的残霞
当然
真实传承中压根不存在南拳北传的事
更没有咏春北上的说法
咏春拳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小拳种
只传于富家子弟之间
用于防身
直到民国中叶
佛山人叶问在本地生存不下去
逃难至香港
为了生计而广收门徒
才让咏春走出了门庭之外
更因为叶问的徒弟之一李小龙而闻名于世界
《师父》讲述的故事
主要人物是咏春拳师父陈识
拾一个虚构人物
非要对应一下的话
大致应该是叶问的师父陈华顺
陈华顺早年是一位账房先生
以帮人收钱为生
又能打
因此外号“找钱华”
陈华顺师承于咏春大师梁赞
然后传于叶问
在咏春历史上承上启下
是一位过度人物
故事并不多
不像梁赞与叶问
这样
除了年代相仿
都姓陈之外
陈识与陈华顺之间就几乎没有更多关联了
不过
咏春拳传于富家之中
这点倒是吻合了
片中陈识最富时家有99间房
算是明证之一
《师父》其实最想讲的还是北派拳法的传承
尤其是天津卫的民国武林故事
但用一个人而将整个天津北派拳法串联起来
就必须是一位外来者
这是讲故事的角度
不得不为之
于是
这位外来者就成为了咏春拳的师父陈识
大概是咏春太有名了
徐浩峰偷懒地借来一用吧
话说陈识在海外多年
结果回国后发现自家的99间房全都没了
好不容易收回了一套
陈识想要靠此作为基础
重新振起陈家的威风与家业
而这种重振
快捷方式应当是到功名利禄之地去快速地捞一把
因此
陈识选择北上
目标天津卫
天津作为一个港口
在水路之上扼守住了北京的门户
因此是北京的天然的卫城
因此也被称为天津卫
清朝时期
由于皇室的封闭
不愿意西方人居住在北京
更愿意他们留在天津卫
因此天津就成为了中西交流的重镇
重要时连直隶总督都将办公地点放到天津
奔波于省城保定与天津之间
天津一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地位丝毫不亚于北京及上海
其繁荣之处
至今可在五大道、意大利风情街建筑群上可见一斑
其他如小白楼、起士林、劝业场都是民国遗产
天津曲艺至今是流派重镇
民国时更为发达
单从名人故居上看
像马连良、焦菊隐、李叔同、袁克定等一大批文人名士居住于此
雅俗文化同在
武术参加在其中
也蔚为大观
尤其是义和团在天津有过发展
对武术的壮大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武馆的开设上
我们都知道的霍元甲就是其中之一
其他如韩慕侠、李存义、王绛云等宗师等都在天津开过武馆
而且那个时候的武术被称为国术
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武术馆也称为国术馆
民国期间
除了“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外
“天津武术学会”、“进德武术会”、“道德武术研究会”、“天津武德会”等相继成立
不同规模的武术馆、社有128个
部分学校开设了国术课
大大小小的武馆
组成了一个武行
也组成了一个武林
以下为剧透
慎看!不看剧透的话
可以直接跳到倒数第二段
《师父》中
陈识南拳北来
他想要在天津开宗立派
建立武馆
传授些真实的拳法
如上所云
在陈识看来
这些个武馆
如同体育学校
是只传技不传艺的
学生在里面学不到真东西
陈识想要开设一个武馆
教授一些真东西
但作为外人
要想在派系林立的天津立脚
必须要按规律来
这个规矩就是踢馆
《师父》中天津的武馆有18家
新人要想在天津开新馆
必须踢掉8家才行
通常
有人能踢5家就不错
还有
按照规律
即便成功
踢了8家
等于是打败了一半天津的武林
这会让天津的武林抬不起头来
所以踢馆胜利的人是不能留在天津的
就是说胜了也是白胜
于是
真正想要踢馆的
就不能自己出手
往往需要培养一个徒弟
让他去踢
踢赢8家之后
徒弟离开天津
师父可以留下开馆
而且
这个徒弟还必须是天津人
天津人容得下天津人
可以不杀了这个弟子
于是
陈识收了天津脚行的耿良辰为徒
让他来完成自己的抱负
这期间
他秘密教授耿良辰武术
自己又得装成贫民
以木匠活为生
还娶了起士林餐厅的女招待赵国卉为妻
以掩饰自己真正踢馆的意图
所以
《师父》里的“师父”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称呼
陈识收了耿良辰
是基于利用
因为即便是耿良辰胜了
也非伤即残
成为陈识的牺牲品
而耿良辰则仅仅是利用陈识的武术
靠近师娘
扬名立万
这里的师徒关系
相互利用
相互倾轧
甚至爱情也只是完成利益的手段
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利字
真正的传统
已经崩塌
三纲中的“子为父纲
妻为夫纲”都已经变味
形成了极为浓厚的反讽意味
一个沦落中的中国
蜕变中的中国
呼之欲出
但是
这还不是最坏的
陈识利用了耿良辰
利用了赵国卉
他所追求的
依然是传统内的胜利
想要在武林之中混出名堂来
但是历史的发展
早已超出了陈识的理解之外
即便他踢馆成功了
却依然发现他无法完成自己的夙愿
因为
新的力量诞生了
那就是代表了政治力量的军方
武林斗来斗去
都没有什么意思
尤其是西方的火器兴起
在强大的现代武器面前
冷兵器时代的各种刀枪剑戟又算得了什么?武术
对于运动潜力的发掘
在《师父》中的郑山傲看来
还不如西洋的一个普通舞蹈做得好
如果西方人对肌肉的掌握更强一些
那么中国人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就像现在随便一个拳击手
就可以秒杀中国的武术大师
郑山傲猜得没错
在郑山傲看来
武术的发展
只能将其转化成技艺
导入到军队中去
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意义
这一点
不仅郑山傲有所发现
军方也发现
于是军方想要收编整个武林
陈识所有的努力
在强大的军方面前
都不过是一种儿戏
这种发现
让陈识感到震惊
也感到绝望
还有
陈识毕竟是一个人
不是一个机器
他利用了耿良辰
看到了耿良辰的死亡;利用了赵国卉
看到了赵国卉以后悲惨的命运
心有不忍
他升起自己柔软的一面
毕竟他是传统中人
于是
一切都变成了悲剧
眼看着别人为了你而牺牲
自己想要的又无法得到
这种痛
痛得锥心
《师父》最后戛然而止
留下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悲剧的架子
让观众在心中去补齐
一个民国时期旧传统的最后一丝余晖
就这样展现了出来
通过武林
将道统的坍塌与毁灭
不动声色地演绎了出来
这个片子里
没有谁是最后的胜者
所有人都是大悲剧时代里的小悲剧
这是徐浩峰对于传统社会的怀恋
与一丝叹息
因为追不回
又眼看着它一点点地消失
这种慨叹
以及怆望
看得人有戚戚焉
就像《道士下山》
居然还在讲述如何成为宗师的方式
一个已经失去的武林
努力还原的
只是悲怆的碎片
唉! 实际上
民国武林将在军队中得以发扬
武林与政治的关系
纠纠缠缠
本来就无法掰开
这是徐浩峰所没有讲的
民国十大武术家之中
孙禄堂做过徐世昌与段祺瑞的护卫工作
李景林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军阀
李书文好一点但他的弟子霍殿阁是满洲伪皇帝溥仪的护卫
向云祥则应宋哲元之邀请培养了国民革命军的大刀队在“喜峰口”获得过大胜
张策则做过张作霖的护卫工作
杜心五则是宋教仁的保镖
刘百川不仅做过黄埔军校的教官还做过蒋介石的护卫
看吧
他们无一例外
都与政治分不开
徐浩峰那个独立于军政之外的武林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这也是一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