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海洋之歌》解说文案_《海洋之歌》:居间的美学

时间:2023-12-01 14:00:14 上传:孩孓妈 字数:3531 字

爱尔兰|

丹麦|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动画/冒险/家庭电影《海洋之歌》

于2016年上映

由汤姆·摩尔导演

威廉·柯林斯 汤姆·摩尔编剧

影片讲述了《海洋之歌》讲述了一个迷失和回家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置在了现代社会

是有关于一个塞尔奇小精灵的民间传说

她是最后一个拥有着海豹外貌却能化为人形的生物

尝试着想要重新回到大海里——那是一个童话世界即将终结的时间点

所有只存在于民间传说中的生物全部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

愈加地堕落、腐败

他们根本就不想回去

可小精灵的歌声却是让他们回归的惟一办法……

萌生为《海洋之歌》写点东西的念头

是在这首“歌”余音未绝之际;但真正找到写作的主题

却是搜寻歌词时的意外之喜——尽管盖尔语的浅吟低唱

已足以令人心醉神迷

但像我这样的异国观众

仍不免想一探那陌生字句背后的玄机;遗憾的是

或许是因为西尔莎的童声太过朦胧

抑或剧情对白不时“搅扰”之故

总之

在网上流传的字幕中

那首在片中仅有一次用英语唱起的同名主题歌

竟有不止一句被误听误记

好在原声碟中收录了完整版本(歌词全文附在最后)

才使罹患考据癖、并发强迫症的某人

在单曲循环和反复比对后长舒了口气

同时

那重章复沓的歌词亦如海浪一般

一遍遍地将“Between”一词送进人的耳朵和心底——“居间”的美学一说

便由此而来

 【左图:《海洋之歌》勾连起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

右图:海豹女是两个世界的中介

】   

当然

取“居间”一词指称《海洋之歌》

歌词洗脑充其量只是一个契机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

“居间”的姿态从始至终贯穿全片

成为主旋律下一个难以被无视的音乐动机:其中

海豹女( selkie)的形象自不必说

不仅其存在本身就“居”于人类与海豹两个物种之“间”

在本片中

她还实实在在地充当着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她的海螺、外套

还有歌声

无一不是两个世界的“中介”

相比之下

影片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的“居间”意味

则甚少见有评论述及

其实

就某种意义上说

《海洋之歌》完全是一部地地道道的“万圣节电影”

因为故事的主体

特别是高潮部分

就发生在万圣节前夜

只不过

由于南瓜灯和“Trick or Treat”等经典符号早已深入人心

人们往往不大能想起

在凯尔特文化的语境下(作为爱尔兰电影的《海洋之歌》正具有这一特征)

该节日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名字

那就是被人类学家 J.弗雷泽解读为“凯尔特新年”的“萨温节( Samhaim )”

细心的观众或许记得

在片中

祖母家门外的街道上燃着篝火

后者正是萨温节的遗风

当然

关于此节更重要的传说是

这一天

人类世界与超自然世界的界限将模糊不清

精灵(Aos Sí)和鬼魂也将趁势“乱入”(公交车上的阿诗琳笑而不语)

这也正是片中震撼一幕的文化原型:在西尔莎清婉的歌声中

“逝者”的精魂被重新唤醒

在空中汇聚为壮丽的“游行”—— 如果你看过迪士尼 1940年版的《幻想曲》

那么此情此景

自当令你想起《荒山之夜》这个章节

只不过虽同为万圣节之夜的“魂兮归来”

后者是黑暗恐怖的群魔乱舞

而前者却是金光粲然的诸神复活

  【左图:海豹女的歌声唤醒了逝者的精魂

右图:《幻想曲》中的《荒山之夜》

】   

比“居间之时”更显见

却又是更容易被忽视的

是空间维度上的“居间之地”

其所以如此

“海洋之歌”这一片名怕是难辞其咎;更何况

摇荡着母性柔波的大海

与灰暗刻板的内陆城市间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

愈发使观众想当然地将海洋视为人物行动的意义归宿

然而

正如相比于多数时候一直沉默、必须首先被拯救而后才能拯救别人的妹妹西尔莎

哥哥本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相较于海洋

灯塔小岛

这个介于海洋与陆地的“中间地带”

才称得上主人公坚实的“立足之地”:无论是以回家的名义

还是围绕海豹女的外套

那里都是兄妹俩“奥德赛之旅”的起点和终点

其实

观众早已发现

在《海洋之歌》中

现实人物与神话人物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这里需要补充的是

这种关系并非只限于现实与神话之间

更非仅限于人物之间——凭借再明显不过的隐喻和转喻

麦克·里尔(Mac Lir)、父亲、巨人礁和灯塔小岛

俨然构成了一束符号之链;而无论是玛卡( Macha )还是人物自己

都曾将本与麦克·里尔相提并论

假如再考虑到

本继承了父亲的发色和种族(一如西尔莎的外貌和身份同母亲的渊源)

而所谓“Mac Lir”

原意是指“海洋之子”(“Macha” 意为平原)

就更容易让人产生如下观感——在海洋与陆地、自然与(现代)文明、童女与老妪

还有那孕育新生的生命之母与冷酷无情的死亡之母之间

“英雄”始终在扮演调停与斡旋的角色

而岛屿

便是双方拉锯谈判与握手言和的中立舞台

因此毫不奇怪的是

到了故事的最后

灯塔小岛

成为了包括海豹女与“老巫婆”在内的所有人“安身立命”的家园

  【左图:巨人礁(麦克里尔)、父亲、灯塔小岛

 右图:本与哭泣的麦克里尔

】   

对电影《海洋之歌》而言

一唱三叹的“居间”主题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看来

也许那正是关于本片自身的一种修辞

毕竟

相较于欧洲与北美大陆

爱尔兰本身也是一座小岛;而只要将本片与导演的前作《凯尔经的秘密》做一番比较

便不难发现

在《海洋之歌》中

爱尔兰独特的历史经验(抑或历史想象?)已悄然退居至背景的位置;至于前景部分

则换成了一个以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为支点

充分体现中产阶级家庭观

因而也远为主流化、国际化的“疗伤故事”

如此说来

本片更深层次的“居间”

便是在本土的地方色彩与国际主流环境之间

寻找折中与平衡的策略

有意思的是

对该片的评论也分别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并行展开:一种着眼于前景呈现出来的所谓“普世人性”

侧重于针对主人公的成长开展精神分析与哲学阐释;一种则醉心于背景部分极具异国情调的再现方式

旨在为片中出现的各类名词及其掌故出处编纂索引

从这个意义上说

《海洋之歌》的成功之处或许恰恰在于

它同时为以上两种思路提供了言说的空间:比如

在前者的理论中

神话世界里两位母亲的对立

无疑可以被解读为“母亲”的形象

在承受了“丧母之痛”的孩子那里的分裂——一个满载着温馨和美好的童年依恋

一个则背负着离丧与痛苦的创伤记忆:说到底

不正是生母的离去

让本在对待妹妹时

部分程度地变成了“石头心肠”?…… 而在后者的视域中

北爱尔兰一座小岛( Boa Island )上的神秘石像

或许才是“石化”情节更为可靠的灵感来源——巧合的是

这些石像也符合“居间”的美学

因为它们前后各有一张脸

  【左图:精灵们唱起爱尔兰民歌《Dúlamán》

右图:Boa Island 上的双面石像

】   

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里

那么想必你也已经发现

于我

《海洋之歌》最动人的部分

依然是它的“文化背景”(较之本片

我还是更欣赏《凯尔经的秘密》一些

原因也正在此)

不过作为一名异国观众

冒然地说“居间”是一种妥协

或相反地

说它是一种坚守

只怕都会失于武断

毕竟

以凯尔特风情点染通俗文化

似乎早已成为爱尔兰人一种普遍的做法

并且总是无往而不利

从这点上来说

逝者们也许真的并未远去

只是静静地等待着

被年轻的歌声唤醒的时刻

就像故事的最后

“全家福”中居然多出了渡船老人的身影!如果这不是导演在暗示他和祖母之间发生了点什么

那么或许

那正是“讲故事的人”(TheGreat Seanachaí) 象征性的在场

讲故事的人没有记忆

却以一根记忆之须

引领我们的主人公穿越时空

那么“故事”本身

何尝不是穿行于历史与现实、此岸与彼岸之间的一叶渡船?——所以

就让我们铭记海豹女布罗纳最后的叮咛吧: 

Remember me, in your stories, in your songs.

记住我吧

在你的故事里

在你的歌声中

  2015年清明 / 复活节前夜      附:主题歌《Song of the Sea》歌词全文  Between the here, between the nowBetween the north, between the southBetween the west, between the eastBetween the time, between the placeFrom the shellA song of the seaNeither quiet nor calmSearching for love againMo grá( my love )Between the winds, between the wavesBetween the sand, between the shoreFrom the shellA song of the seaNeither quiet nor calmSearching for love againMo grá( my love )Between the stones, between the stormBetween the lea, between the seaTá mé I dtiúin( I am in tune )

孩孓妈

文章

3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