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中国|
英国动作/剧情/战争电影《狂怒》
于2014年上映
由大卫·阿耶导演
大卫·阿耶编剧
影片讲述了1945年4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
盟军越是深入德国腹地
纳粹德军的抵抗就越加凶狠
盟军新兵诺曼初上战场
即奉命与以“老枪”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驱战车“狂怒”开赴前线
冒着敌人强大火力为大军劏开纳粹防线
4位经验老到的战狼阵上果断杀敌毫不犹豫
惟新兵诺曼难抵恐惧压力
他的迟疑与懦弱三番四次将战友置于生死边缘
经过炮火洗礼和多次的血腥教训
诺曼有所成长
坦克“狂怒”亦顺利向前推进
谁料即将完成任务之际
纳粹军团竟空群出动
决意拔走“狂怒”这根眼中钉
面对敌人殊死围剿
“狂怒”5位兄弟手足能否全身而退……
虽然片方和媒体都热衷于谈论片中出现的那辆“虎”式坦克(据说是现存世界上唯一还能动弹的一辆
直接从博物馆开到了拍摄场地)
并一再的渲染片中的“坦克大战”
但实际上片中最大规模的坦克战也无非是一场排级规模的坦克遭遇战
这跟苏德战争中动辄对决的钢铁洪流不可同日而语——这也符合二战史实
红军在库尔斯克的金戈铁马西线盟军是从来没有遭遇过的
作为一部好莱坞电影
《狂怒》塑造的就是一辆美军“功勋坦克”的故事
“虎”式再拉风
海报上还是只会突出布拉德·皮特和那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
而其他盟军和抵抗组织什么的通通都不见踪影
当然这也符合电影叙事的特性——在短暂的单位时间里尽可能集中的叙述故事主体
细枝末节都被精简了
有国内观众戏称《狂怒》是“好莱坞版的《狼牙山五壮士》”
因为片尾最后一场大戏是五个美军抵抗了纳粹党卫军的整整一个营——在皮特的指挥下
这辆名为“狂怒”的坦克里的五位成员依托丧失了机动性的这辆坦克
就地设伏打得全营党卫军丢盔弃甲
在付出四人牺牲的代价后
出色完成了迟滞敌军的任务
《狂飙》其实是部有点“不合时宜”的电影
时下正是超级英雄肆虐银幕的当口
又没有特别的纪念日
横空出世这么一部“写实”风格浓烈的二战电影
与影市上的商业大潮并不完全合拍——当然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是标配
不过总体而言影片叙事处理得有理有据
历史细节的还原也比较考究
几辆担纲“主角”的坦克都是从博物馆里开出的真货
略有瑕疵的是
这辆“狂怒”原车是美军并未装备的具体型号
不过还是属于“谢尔曼”M4车族
与“狂怒”所“扮演”的型号只有极细微的外观差异
若非军事专家或发烧友
根本是看不出来的
有了《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奥斯卡和《兄弟连》这样的艾美奖珠玉在前
《狂怒》很难出新意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军已经深入德国腹地的二战末期
可以看出厌战情绪已经相当普遍
与“狂怒”车里的四位老兵油子比起来
刚加入的新兵蛋子诺曼与众人格格不入
在残酷的战场上
诺曼显得既无知又“纯情”
但“皮特”车长对他呵护有加
车长一直秉持着让手下人活着回家的信念
在处理某些敌情时决绝得都有些残酷
诺曼算是“狂怒”经历的这场战争中唯一的亮色
他甚至跟德国占领区的女孩有了一夜情遭遇——这里又对美军进行了道德美化处理
几位老兵油子虽然略嫌猥琐
但车长的豪情和诺曼的纯情“保护”了她
跟诺曼的两情相悦又迅速把这出“逼奸”戏码转换成了暗生的情愫
而纳粹的炸弹让德国女子命丧黄泉
既完成了诺曼的战士性格塑造
又让观众在情感倾向上迅速达成了敌我认同
诺曼后来的绰号是“机器”
似乎暗喻着他已经沦为了这场战争“机器”中的一个有效零件——在最后那场“谢尔曼五壮士”的壮举之后
只有诺曼活了下来
而那位发现了诺曼的党卫军士兵的怜悯瞒报之举
不由得让我想起苏联电影《自己去看》中那个经典的镜头:愤怒的苏联军民举枪对准眼前的希特勒照片
当希特勒的形象超现实的回溯成儿童时
枪声究竟没有响起来
两部影片异曲同工的反战处理并非廉价的人道主义情怀
而是号准了人性最深处的命门
“谢尔曼五壮士”的故事落幕了
壮士们的故事也成为昨日黄花
马克斯·韦伯曾经感叹
如今的艺术“卿卿我我之气有余而巍峨壮美不足”
《狂怒》算是一次反动
不过
壮士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