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剧电影《李茶的姑妈》
于2018年上映
由吴昱翰导演
编剧
影片讲述了《李茶的姑妈》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爆笑舞台剧
李茶是个穷小子
姑妈却是全球女首富
自打李茶出生后二人便未曾谋面
为了娶到“势利眼富商”的女儿
李茶恳请姑妈出面牵线搭桥
可各怀鬼胎的一行人却误将男员工黄沧海认作姑妈
为了各自的利益
黄沧海、李茶连同梁杰瑞三个人将计就计组团来“假扮姑妈”
正当众人纷纷讨好这位“假姑妈”时
神秘的“真姑妈”现身了
一连串的爆笑故事也发生了……
犹记得2015年的国庆档
“开心麻花”横空出世
《夏洛特烦恼》以黑马姿态击败了坐拥国内票房霸主头衔的徐峥的新作《港囧》
并最终横扫了整个档期
这是一个典型的少年击败恶龙的故事
“麻花”如同背负绝世武学的无名少年
为暮气沉沉的国产喜剧市场注入一股清流
在进入电影市场之前
“麻花”的影响力基本只局限于大城市
虽然经营十几年
号称坐拥百万剧场观众
但与电影市场的体量比起来
仍是小巫见大巫;但“麻花”又是如此特殊
作为内地话剧舞台最具号召力的品牌
依靠数千场舞台演出
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剧本
签约了大批实力出色的演员和编剧
更不乏沈腾、马丽这样的一线明星
通过在舞台与观众们真刀真枪的短兵相接
触碰并提取观众最直接的现场反应
不断让剧本丰富、完善、进化
再以电影姿态径直杀入院线
基本已具备了影视工业生产的雏形
在面对那些仍然凭导演或演员个体力量与抽象经验打造的喜剧时
无疑形成了一种机关枪对冷兵器的“降维”打击效果
于是短短3年
不过4部电影(参投的暂且不算)
“麻花”便一跃成为国内喜剧电影制作的第一品牌
也正是基于麻花的独特模式
他们并不把宝都押在名气最大的艺人身上
所以我们看到沈腾与马丽火了后
艾伦顶上去成为新的主角;他们也会整建制购买《驴得水》的团队作品;在《西虹市首富》里
曾经的“夏洛特”团队成立了全新制作公司
采用了非话剧舞台剧本
以更灵活的合作模式推出电影;《西虹市首富》上映两个月之后
由电影新人导演与新人演员领衔的《李茶的姑妈》再次出现在已经成为“麻花”传统势力范围的国庆档中
“麻花”的生产
已然流水线化
“麻花”的这种重点扶持项目管理的方式
类似那些青训搞得好的足球俱乐部
在总体资源有限
而又缺乏核心人员持股激励的前提下
为防止部分“先出名起来”的艺人与团队尾大不掉
避免把资源过分倾注在个别人身上
而是不断给新人以机会
并且不排斥与成熟的外部艺人合作
在内部亦形成竞争机制
在经营上有其理性与先进的一面
但电影创作
仅仅只靠流程管理与平台运作
显然是不行的
这种危机在《西虹市首富》项目已初现端倪
脱离了话剧的根
电影虽然票房大获成功
但评论已隐隐有不稳的架势
而到了《李茶的姑妈》
电影口碑突然就遭遇了雪崩式滑坡
几乎是骂声一片
曾经运转良好的商业收益也受波及
国庆假期第二日
票房已被口碑更好的《无双》逆转
想要复制此前作品的风光
几无可能
谈起电影《李茶的姑妈》
问题实在太多
比如剧本陈旧、制作粗糙、笑点老套且过荤、价值观歪出天际、表演过于浮夸、作为电影新人的主演观众缘不够
等等
归根结底
最大问题还是电影视听手段的匮乏
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封闭海岛上
翻来转区三四个场景
基本上就是把话剧舞台平移到了户外
连故事的讲述方法也不思进取
开篇介绍人物
就是姑妈的跟班举着个望远镜一个个作旁白
还有比这更偷懒的方法么
好歹加几个闪回也行啊?再比如在处理人物矛盾化解与内心转变时
基本都是硬来
既没有合理的情绪铺垫
也没有合乎逻辑的剧情推进
人物的面目始终都让人觉得可憎和厌恶
拿腔拿调又无比敷衍的男扮女装更是让人身心煎熬
还要配合电影里的角色对这个假姑妈趋之若鹜
虽然“价值观”一直是“麻花”电影被人诟病最多的
但像“姑妈”这样遭遇到如此激烈口诛笔伐的
还是首次
一部电影能做到既拜金
又反爱情
物化女性
还黄腔不断
也是一种修为
最夸张的
是电影几组主要角色的矛盾
全靠一瓶掺了春药的洋酒
一夜春宵就全部搞定
关系不睦的夫妻
恩爱无比了;毫无感觉的追求者
成了真爱了
这样的剧情连直男癌都想不出来
不知道就怎么变成了整部电影的“高潮”
用“高潮”成全“高潮”
不知道是创作团队精虫上脑
还是小聪明过了头
最讽刺的是
为了强行升华
电影在婚礼现场借男主角黄沧海的口
痛批了所有人对姑妈的物化与利用
然而纵观整部电影
尽管卢靖姗美得不可方物
但在电影中何尝不是一个空洞扁平的被物化的符号?一面正气凌然地批判
一面却把所批判的用得如鱼得水
这样的小聪明或许能作用一时
但做得多了
总有被人鄙夷和抛弃的一天
其实这一切问题背后的关键
并不光是制作本身
而是开心麻花面对IPO的焦虑
仅仅依靠每年一部好口碑的原创电影
仅仅只做制作厂牌
无法解决上市所需的盈利问题
所以我们看到“麻花”既生产又投资
不断用各种激励模式
压缩拍摄周期
提高生产能力
加强对喜剧类电影资源的垄断
以强化收入预期与市场影响
2018年虽然出现了作品口碑的持续下滑
但于一年之内
推出了两部票房收益可观的电影
次年的财报上
我们大概率会看到漂亮的数字
口碑的失败未必是商业的失败
这样的逻辑虽无奈
但或许依然会发生
或许以后的麻花电影痛定思痛
依然还会好笑热卖
但无论如何
那都是基于估值
基于收益
基于上市
而与创作的初心无关了
当年的屠龙少年
变成了恶龙
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里
这样的结局似乎终究会发生
只是没想到
一切来得如此之快
以至于观众们还心心念着它们的好
面对变化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