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血战钢锯岭》解说文案_《血战钢锯岭》:人间炼狱中的「耶稣受难记」

时间:2023-12-28 13:51:37 上传:北栀凉心 字数:3173 字

澳大利亚|

美国传记/剧情/历史电影《血战钢锯岭》

于2016年上映

由梅尔·吉布森导演

罗伯特·施恩坎 安德鲁·奈特编剧

影片讲述了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以二战时期的冲绳岛战役为背景

讲述基于良知而拒绝持枪上阵的医疗兵戴斯蒙德·道斯

赤手空拳闯入枪林弹雨

只身勇救75名战友生命的故事

梅尔·吉布森在被好莱坞打入冷宫整整十年之后的复出之作

《血战钢锯岭》一经上映便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

诸多北美媒体甚至给出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电影”这样的评价

作为电影题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已经被挖掘数十年的“宝库”看似几近枯竭

《拯救大兵瑞恩》的经典登陆战场面已经成为了诸多后辈电影互文的范本

人性的试炼场中似乎没有能再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了

作为导演生涯中决定命运的一部作品确实要冒着极大的风险

 然而梅尔·吉布森的这场战役却赢得相当彻底

这首要归功于他对于战争场面的真实再现

《血战钢锯岭》后半段的战争戏份甚至贡献出了多年以来战争电影的最佳画面

对于战争戏的表现最好的选择就是真实

赤裸裸的血腥而不带有一丝掩饰

而最重要的是给予观众绝佳的代入感

这也就是为什么《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场的诺曼底登陆战会载入影史

那种在爆炸之后的眩晕感真实的模拟了一个士兵的主观感受

而《血战钢锯岭》也是如此

当我们面对尸横遍野的焦土时

炮轰后的硝烟遮挡了视线

我们不知道第一颗子弹会在何时从何地呼啸而来

枪击成为了决定真正画面真实与否的关键因素

因为在混战中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

在这一点上

为了减少电影不必要的血腥

好莱坞和国内的战争题材影视剧采取了一样的“美化手法”

国内甚至更严重的用一缕红烟代替喷溅而出的鲜血

一个小小的弹孔或是仅仅透过衣服的一些血液最大的坏处不是影响影视剧本身的质量

而是逐渐模糊我们对于枪支或是武力本身的恐怖

而在钢锯岭上导演带给我们的第一枪就与这种妥协彻底决裂

一颗子弹毫无征兆的击碎了一张惊恐的面孔

随之而来的是明显的空腔效应

破碎的内脏从巨大的弹孔中飞溅而出

这才是真正的战场

而不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秀场”

记住

一颗子弹进入你的身体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小孔

而出来的时候则是一个直径为弹头数倍或数十倍的大窟窿

 好的战争电影力图还原战争的场面绝不仅仅是为了视觉冲击

而是在心理上使人对战争产生畏惧

冲绳岛一役是个绝佳的选择

对于日本来说这是决定性的战役

丢失此地

便是日本帝国彻底的毁灭

钢锯岭精准的体现了这一“绞肉机”特点

日军伤亡十万余人

原本就视死如归的日本军人变本加厉

如野兽一般进行着抵抗

尊重对手就是尊重自己是美国战争片向来的光荣传统

这种思维贯通在好莱坞的反派刻画中

如果日本人真的像国内抗日题材中所展现的那样

那我们的抗战估计半年也就解决战斗了

不过以上这些被宣传的最火热的“真实场面”只能让《血战钢锯岭》成为一部好电影

而不是一部足以被载入史册的优秀电影

真正让梅尔·吉布森重返神坛的还是他在影片中注入的虔诚信仰

 《血战钢锯岭》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宏观的对于人类精神苦难的关怀

不仅仅停留在肉体之上

而是随处可见的宗教元素下对世人的悲悯

对于梅尔·吉布森这样曾经拍出《耶稣受难记》这样惊世骇俗之作的虔诚天主教徒

他再一次成功的用战争片的外壳讲述了一个宗教意味十足的故事

当然我们知道影片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走入炼狱并救下75条鲜活生命的壮举是真实存在的

但我相信若是落到别人手里也顶多会将分析停留在战争最表面的一层上

更多的是走入了政治与人性的困局

亦或是针对于战争中的个人

绝不会如梅尔·吉布森这般赋予奇迹本身以神性

由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戴斯蒙德·道斯在片中的经历不仅仅是表现了他对于信仰的坚守

而是展现了他从人性的启蒙到神性觉醒的发展过程

小时候的道斯和所有孩子一样

甚至说是和所有人类一样

喜欢打打闹闹

争强好胜

直到一次在与哥哥的争执中重伤了哥哥

他才开始认识到这种本性会给人带来多大的麻烦

在小道斯神情恍惚的时候

映入眼帘的那幅宗教画作便开始映衬出了人类的原罪

尽管哥哥与弟弟的身份转换了一下

但这次相互伤害却不得不令人联想到该隐对亚伯所做出的暴行

而为道斯此后行为埋下伏笔的就是他对于错误的认识

认识自我所持有的原罪是赎罪并走向救赎的第一步

而当他在将枪口对准父亲险些宣泄最原始的“弑父情结”时

他才真正的将“武力”与“信仰”进行了彻底的对立

此刻梅尔·吉布森在画面上对鲜血淋漓的追求就可以解读为使观众去面对人类罪恶的本质了

 而战争本身又何尝不是如此

自相残杀的本性从亚当与夏娃的孩子身上就开始显现

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失去了与万物沟通的能力

同时也失去了与神对话的机会

自身之间的隔阂也逐渐累积

永无停息的战争不应该被称为人类的天赋

而应被视为人类所背负的诅咒

人类的整部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导演仅仅去表现钢锯岭的炼狱之景而刻意忽略了这场战役在大局中的意义

因为一旦涉及到过多的大局就会开始引导人们对单纯的杀戮附上主观的价值判断

进而出现“哪些人该死哪些人不该死”的推论

而事实上将所有生命拉到一个层面上才是本片的血腥与暴力一直所执着的

 当然这一层面可不是什么高级层面

原始人之间的械斗与这场战役从生命的角度上来看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都是为了所为利益的相互蚕食

那些在参军时的豪言壮志在真正的战场上还能剩下多少?谁不是在为了生存而战?因为所有人都知道

我用我的子弹夺走一条生命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我在道德上高尚多少

而是如我不这样做

我就会死在他的子弹下

血肉横飞的厮杀被抽离了价值

只剩下了单纯的痛苦与煎熬

所以在道斯眼中

这不是美国人的痛苦或是日本人的痛苦

而是生命本身在泥沼中的挣扎

是整个人类命运悲剧性的循环往复

所以道斯的悲悯的对象是整个人类

即便是受伤的日本人他也会一视同仁

也许我们有不少人在观看影片前半段的时候也会对道斯的行为表示不解

甚至是对他理想主义的嘲讽

道斯从小就经常攀登家乡的山峰

练就了一身好体力

虽然看起来弱不禁风

但在新兵训练中却显示出了优秀的能力

也许拿上了枪

他会是一个很不错的战士

但他却偏要执着于信仰

为此他受尽了苦头

甚至还遭受了同伴战士的毒打

然而面对他人的不理解

他并没有去怨恨

反而是用宽容原谅了那些人

用行动改变了战友的看法

在道斯的人物塑造上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耶稣本人的影子

道斯从寻找信仰到践行信仰再到最后的坚守完全可以被视为一部二战版的《耶稣受难记》

当道斯面对长官的询问而拒不说出毒打他士兵的名字时

我仿佛听到了那句“上帝啊

原谅他们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在所有片尾加上真实的采访录像的电影中

《血战钢锯岭》给人的震撼力毫无悬念的可以位列第一

完成了影片主人公从人性到神性最后再回归到人上以凸显信仰力量的发展弧线

梅尔·吉布森在片中通过镜头潜移默化的体现了道斯身上信仰的力量

在钢锯岭上信念重建的短暂煎熬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构图

拍摄角度等具体问题所体现

最直白的就是片尾躺在担架上的道斯的画面

仰拍成功营造出了真正获得救赎的道斯沐浴在圣光之中的景象

饰演道斯的加菲在脱离蜘蛛侠之后似乎突然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本片中的表演可以让观众彻底忘掉他以前那些不令人满意的作品了

有趣的是加菲另一部备受期待的作品《沉默》也是与宗教相关

对于美国电影来说

在以《宾虚》为代表的大制作正统宗教电影时代结束之后

宗教对于各类电影叙事的影响力却依然存在

就和所有电影向下挖都会回归人性相似

虽然没有这么绝对

但深层次的宗教意味往往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而梅尔·吉布森的作品向来是宗教类的代表

相比较《西部世界》这样的科幻题材显得更为直观

仅仅将《血战钢锯岭》作为一部战争片去看当然无可厚非

但作为一部新时代的宗教电影

《血战钢锯岭》在传播宗教价值观上同样做出了表率

十年的磨砺只会让信仰更加坚定

《血战钢锯岭》何尝不是梅尔·吉布森本人的一次信仰救赎

--------------------------------------------------------------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葡萄槽电影”(funnygrape)哦~!

北栀凉心

文章

6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