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家庭/剧情电影《嗝嗝老师》
于2018年上映
由西达尔特·马尔霍特拉导演
AnckurChaudhry 西达尔特·马尔霍特拉编剧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奈娜患有抽动秽语综合症
可她的梦想
却是成为一名老师
在经历无数次面试失败后
奈娜终于得到一个机会
而她要面对的
是学校里最“难搞”的F 班
自身有缺陷的奈娜不仅要面对“F 班”学生们的恶作剧和挑衅
还要面对老师同事的排挤……
坦白一点说
我不太愿意过多分析这部片子
原因无他
理想主义成分偏高
从片头一大段的“免责声明”就能窥见一二
另一个隐晦的原因大概是
作为同行的我和嗝嗝老师之间的差距是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我迈不过去
也并非真的想跨
但无论我怎么想
行动说明一切
我这是在干什么呢? 记得评《小森林》时
我尝试了一种于我而言全新的的观影方式——一边观影
一边随记
主要还是动笔记录令我颇受感动的台词和自己一时的想法
试验过一次
方式的好坏我已做到心中有数
长达两小时的观影时长
再深的感触也往往被“近因效应”所限制
只记得结尾时的高潮和零星破碎的台词
等我写长评时
往往还得再速看一遍片子
着实有点不方便
但同时
这些记录显然会限制我的思维
一时的观点不能完全决定最终的结论
我会不自觉地被自己已有的想法“牵着鼻子走”
这种感觉真心不太好啊~(看我说了一大段无关紧要的话
还没切入正题
应该可以印证我开篇说的那句话了吧
) 说回片子好了
我第一次听到女主奈娜·马图尔发出的“哇哇”的怪叫声
看到手腕不断重力摩擦下巴时
好奇和不适并重
而且随着观影时间变长
这两种感觉都随着影片的一步步深入所化解
适时插入马图尔童年时的不幸经历
看到小马图尔不断往嘴巴里塞纸巾时的痛哭流涕
我是无法不动容的
再联想开场面试时
马图尔被拒后所说的一段话:“既然我能让校长和理事会的理事们了解这种疾病
教小孩子应该没有问题
”这样睿智的处理方式并非马图尔独创
而是传承了圣诺特克斯中学(马图尔曾经就读和当下任职的学校)的可汗校长在她身上所使用的教育方式——一问一答中
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了解什么是“妥瑞氏症”
不仅警醒了每一个人
也重塑了马图尔的人格尊严
从而有了本片中令我最为难忘的一段话:“普通的老师
只会教书;优秀的老师
教你做人;而伟大的老师
会让你知道教师的真谛
但是
还有一些老师会给我们深深的启迪
开创我们的人生
对我来说
哇哇~可汗校长就是这样的人
”面对现实的我
只是一位普通的老师
俗称“教书匠”
从教六年来
我一直都明白自己更想教会我的孩子们如何做人
为人处事方式是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品质的试金石
因而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那我也就不说“伟大”为何物了
离目前的我太远了
可望而不可及
但马图尔从教的一生似乎没有第一阶段——普通
她是从“优秀”起步
而后缓缓迈入“伟大”
我们的差别在于
马图尔是行动派和理想派的最佳融合者
而我则毋庸置疑就是个理想派
我的行为托不起我的思想
对于这点
我该是羞愧的
“没有差学生
只有差老师
”这句话在片中反复出现
是不是像极了我们中国教育界中曾盛传的一句话“没有教不了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无论是前者
还是后者
我一直都不能百分百认可
之前我自称是个理想派作风更甚的老师
所以理想中的我特别欣赏马图尔能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
在9F班的14个孩子中
每个孩子各有所长
如拉芬德擅长计算
比计算器还快得多
甚至可以靠街边聚赌每月赢得8千到1万2卢比(折合为人民币约为750元至1100元)
这样的收入对一个学生来说可以说相当可观了
所以当拉芬德表示不想成为贫民窟里的清洁剂推销员时
马图尔却告诉他既然要赌
就通过合法途径去赌
不要小打小闹
要瞄准世界最高级别的赌场
成为一名投资银行家
但成功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重点是现在的拉芬德要做好充分准备
好好学习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也不过如此
片中对马图尔的授课经过有过几次简短的拍摄
具体教授内容我倒不大能听得懂
但令我深感佩服的是马图尔总能够将物理、化学和数学三门学科进行巧妙融合
而且恰当道出孩子们的无意识举动中包含的学科理论知识
孩子们学得开心
更学得踏实
凭心而论
这样一位聪明睿智兼具美貌的老师
谁能不爱呢?最最重要的一点
身处贫民窟里的9F班的孩子们
他们最缺的不是试卷上那微不足道的分数
而是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与理解
庆幸的是
这些精神需求不需要9F班的孩子们再用叛逆、暴力的方式去发声
因为马图尔老师都懂得
正如张爱玲所说“因为懂得
所以慈悲”
但愿教育行业中还会有更多的“马图尔”
懂得孩子们的真正需求
用一颗慈悲关怀的心去感化每一个孩子
(带着任务的我
最终还是把影评写成了教育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