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解说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解说文案_青春一路怀念,电影一路敛财

时间:2023-06-22 12:00:04 上传:走下去,别回头 字数:2910 字

中国爱情/剧情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于2013年上映

由赵薇导演

李樯 辛夷坞编剧

影片讲述了郑微终于如愿考上青梅竹马邻家大哥哥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

等她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

却发现林静已杳无音信

郑微倍感失落

患难时刻与室友阮莞、朱小北、黎维娟及师哥老张-张开结下深厚友谊

并与老张室友陈孝正甜蜜相恋

却再次遭遇命运的捉弄

青春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时刻

那时

世界很大

年纪刚好

足够和朋友们疯闹一场

年纪渐长后

青春也往往是被人们拿出来反复端详、怀念最多的一个时刻

近几年

青春商业片异军突起

成为荧屏上一个颇受欢迎的香饽饽

这类电影主要描绘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变迁与大环境下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着力于引起特殊时代里的人的共鸣

所以八零后、九零后是这类电影的主要受众

大概每个少年都会在青春期里经历着懵懂的初恋和深厚的友谊

所以电影往往是以爱情和友情作为主线

夹杂着真实又狗血的故事情节

配合着属于那个年代里特有的服饰、音乐和信物

让大票的观众在电影院里一时流泪一时笑喷

进行廉价的怀旧消费

电影制作商则在洒完一大盆狗血后

疯狂敛财

小说、音乐为电影“吸粉”商业片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观众的眼球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

很多电影片商会选择高人气的明星做主角

明星的人气代表着一定的票房保障

因为粉丝会为偶像买单

近年来青春商业片的“吸粉”手段又有了创新

比如改编热门小说、比如邀请重量级歌手唱主题曲

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郭敬明的《小时代》、韩寒的《后会无期》、张一白导演的《匆匆那年》都采取了类似的方式进行宣传“吸粉”

《致青春》在上映首日的票房就达到4520万元

超过了2012贺岁剧《泰囧》首日3500万元的票房收入

创造了国产影片的又一个票房神话

这部电影改编自八零后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

小说2007年出版以来

畅销达6年之久

总销量突破300万册

专业人士分析

算上图书的传阅率、盗版小说销售以及网络小说的传播

粗算下来该小说受众近600万

保守估计

原著的受众将有1/3会去看该部电影

同时还会带动更多年轻影迷观影

而电影的上映会让该小说继续畅销

制片商利用畅销的同名小说

为电影积累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口碑沉淀

书迷成为票房的一大保障

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的宣传手法就更为“无所不用”了

连自己的女儿——微博红人“小野”都为了电影吸引了一大票“女婿”

尽管《后会无期》并不是改编自小说

但韩寒的名气摆在那

他的书迷至少一半会去电影院支持韩寒

这只是其一

韩寒最让人意料不到的是邀请著名歌手朴树演唱主题曲“平凡之路”

朴树作为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是许多年轻人青春记忆里一块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朴树在歌坛沉寂十年后

一出来就唱了《后会无期》的主题曲

这件事所造成的轰动让《后会无期》在前期宣传上就打败了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

集体怀念构成了消费导向青春电影向来都是打着“怀旧”的旗号做宣传

那么观众的共鸣就是电影的主要着力点

青春商业片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我认为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以及2014年由搜狐视频制作的电视剧版《匆匆那年》

这些片子无一不真实还原了九十年代里生活场景

让观众在观片中无不唏嘘

《匆匆那年》是伴随着“NewBoy”的音乐展开的

朴树充满着新鲜活力的声音立刻就把观众带到那个“电脑刚开始普及

奔腾电脑还是一个新鲜又潮流的词汇”的时候

早晨时

在街边买个烧饼一边吃一边汽车上学去;课室里

后排的男生不是在传纸条就是在扯前面女同学的辫子;放学后

一大群的男生到校外的小卖店去打老虎机

同时

编剧对特殊事情的运用也非常考究

比如国足之耻、千禧之年

每一个场景都是真实得彷如发生在眼前的

让观众在片头就已经深深陷入了浓郁的时代气息中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女神“沈佳宜”

班级里几个虽然猥琐却是十分要好的好哥儿们

为了给情人打电话在宿舍外的电话亭里排队等候的自己

这些都是那些年青春岁月里经历过的美好而幸福的事情

当然

还有一些既伤痛又十分狗血的回忆

比如早恋从来都不会成功

比如明明念念不忘却还要参加初恋情人的婚礼

比如一起长大的好哥们终将各奔东西

还有那些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考上的大学

这或许是一种遗憾

但更多的

应该是一种成长

拥有独立消费能力的整个八十年代、以及部分九十年代人的集体记忆被搬上大荧幕

这个消费导向是非常明确和强大的

虽然说大打“怀旧牌”被部分人诟病为消费阴谋

有“矫情做作”之嫌

但是在中国近年来的青春商业片市场里

“怀旧牌”将会是未来电影制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向

也会是比较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方面

因为对于“怀旧牌”青春片

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们都触动了观众内心里最柔软的部分

一部能够引发影迷情感共鸣的影片

收获成功

自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价值观异化

电影制作偶像化有些青春电影拍得比较好

它的定位往往是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

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但是这几年的青春片

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

它们和第六代导演拍摄的青春电影所传达的东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近年来的青春电影更加致力于追求票房

怀念往往停留在皮层

主题更加倾向于表达对一段岁月的追忆

对成长的感恩

相比之下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更喜欢表达一种青春的迷茫和成长中的空虚

王小帅导演的《十七岁的单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小县城的故事

健和贵是互不相识的两个人

因为一辆自行车联系在一起

最后也因为一辆自行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王小帅把故事的背景定位在自行车黑车市场繁盛的时期

在表现青春的挣扎和迷茫的同时也有一些批判性的东西在里面

电影不可避免地多了一些灰暗的色调

两个不同时代的导演看事物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从表现的深度来看

这也是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差别

郭敬明的《小时代》就更加突出了七零后八零后导演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差别

电影《小时代》从选角开始就不顾粉丝的阵阵声讨

把主角锁定在杨幂、柯震东和郭采洁几个当红炸子鸡身上

角色偶像化

同时

制作也相当的精致

其中的画面大多都十分华丽和奢靡

其中传达的理念更是处处包含着金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市场经济价值观

这也是《小时代》与其他青春怀旧片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

《小时代》几乎从一开始进入观众视野就背负了一身的骂名

但种种指责没有让它凋敝

反而让它在第一部上映时就获得了将近5亿的票房

这不仅说明了郭敬明粉丝力量的强大

同时也说明影片所持有的消费空间

这或许会是未来青春商业片的一个走向

但是

青春电影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从某一方面来说

也影响着许多观众

电影不应该把目光局限于票房的追逐

电影所传达的理念才是更为的内容

随着青春电影数量的上升

提升质量也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

不仅是制作者所需要考虑的

也是观众需要面对的

观众的消费口味和审美价值直接影响着电影文化的发展

观众应该决定

他们是会受一堆“狗血”的影响

任凭混乱的电影市场大规模敛财

还是会被一份真挚的情感、一个深重的理念所感动

催动着电影事业往更高的方向发展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女孩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2011)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So Young(2013)后会无期The Continent(2014)十七岁的单车Beijing Bicycle(2001)小时代Tiny Times 1.0(2013)匆匆那年Fleet of Time(2014)

走下去,别回头

文章

3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