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影解说

《启功》解说文案_意境不足,致敬有余

时间:2023-06-26 08:00:09 上传:六月不远 字数:2161 字

中国剧情/传记电影《启功》

于2015年上映

由丁荫楠 丁震导演

丁震 李强编剧

影片讲述了文革期间

一生兢兢业业以教育为毕生事业的书画家启功平静的生活被打破

显赫的帝胄家世

即使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也依旧避免不了浩浩荡荡的思想改造运动

由于擅长书法

红卫兵队长刘雨辰安排启功负责摘抄大字报

一切教学研究、书法创作活动的中止

带给启功生活上的窘迫令他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

甚至想烧掉自己毕生研究的心血

身患重病不离不弃的妻子鼓励启功继续坚持自己的事业

红卫兵的搜查让启功销毁不少珍贵的文物字画

尘封的往事随着字画浮现眼前

启功少年时代接受祖父的艺术熏陶

痴迷于作画

后拜书画大师溥心畲为师潜心学习

颇有成就

宗亲纷纷来求画却因字丑不许他落款

启功从此发奋练习书法

中年时期的启功被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先生提携

介绍进入辅仁中学教国文

因学历不够被辞退

走投无路之际

陈垣校长又伸出援手

破格让他到辅仁大学当助教

陈垣校长悉心指导栽培启功

师生情谊真挚感人

启功更以“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当做自己一生所求

改革开放后

启功先生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大师

他笔耕不辍

继续为教育事业奋斗

为了恩泽下一代年轻人

他将自己书画作品义卖所得的资金成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先生高尚的品格

伟大的情怀堪称圣贤

——关于《启功》的难得与可惜虽说一般情况下

“预告片”都是一部电影的精华之凝缩

但许多影片却也因此而犯上了一个通病

即“预告片”引人入胜

成片却稀释得味道寡淡

近两年流行一句神评论

说“国产电影不会讲故事

”尽管这句话在理解上有一定理论偏误

但是从观感上而言的确如此

总结来讲

国产影片大多是情节点有了

趣味元素也不少

单独罗列或压缩在一起也能颇有意思

然而难以有机结合

做个比喻

就像是鎏金瓦、翡翠砖

盖出来的房子却不伦不类、或平庸之极

这就是《启功》这部影片最大的“可惜”所在了

预告片是很吸引笔者的

它结构上从“时代”、“个人”、“文人”、“翰墨”四个点展开镜头讲述

既体现了影片对个体的关注

又突出了主角的文人气质

人文底蕴油然而生

接着是程前扮演的书画老师抑扬顿挫的一句:“这诗画的意境都通了”

配合镜头表达的“琴棋书画”

做足了文化呈现

至于文革场景、煽情戏份

让人应接不暇

自然期待甚高

难得的是

影片的前半部分

的确将这些不错的元素统筹得很好

例如“启功先生为红卫兵抄毛诗”这一段

镜头里的启功谦谦和和

光尘浮动间

铺宣纸、点墨砚

配乐里竹笛婉转

将主角的“大师气质”渲染得催人泪下

中国人自古就有“文人情节”

对笔墨纸砚有着天生的好感

这个点被导演牢牢抓住了

所以影片的文化表达的确不错

其次就是文革场景的塑造

“红卫兵入室封书”这一段里

几个配角呈包围状将小屋堵了一半

然后高亢地朗诵毛主席语录

红小将的狂热和文人的窘境满满地溢在镜头里

广电对文革题材的限制向来严密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

既然获得了特权

自然会当做一种重要的宣传点来体现

作为观众

猎奇心理也从中得到了满足

影片后半部分乏善可陈

但也有一些情节点因对文革内容的表达而可圈可点

例如“启功老师重回课堂讲解‘知己 ’”这一段

教室外有一群人喧嚣而过

虽时过境迁

但老年启功仍骇然一顿

文革对过来人不可磨灭的伤害便从主角茫然的神情中窥得一斑得益于主角的人物魅力及时代题材的讨巧

这部电影从细节处满足了传记片对于个体关注和时代呈现的双重要求

然而可惜之处就在于

影片的后半部分并没能将这些元素好好儿整合

且一直挣扎在“崩盘”的边缘

体现在剧情上

就是节奏的拖沓和冲突的散乱

前半部分尚能将老年、童年、青年三个时期的影像把握得节奏有序

然而后半段插入中年时期的情节后

整个剧情就开始不明所以了

想说文人窘境、又想说师生情谊

但承接生硬

这里还得说说扮演中年启功的张绍刚

他除了胖与启功相似

笔者是看不出他是哪儿在演启功

造型上还因胖而显得一脸横戾

哪里是书画传世之人的模样?更是与后半段反复强调的启功“教师特质”形象不符

由此看马恩然、王馥荔两位的表演

工于其神

可知好演员的难得

传记片自然会引用大量的人物语录

这一点无可厚非

问题就在于

电影里的部分台词实在是突兀又生硬

情景塑造的不到位

使得这些台词成了十足的鸡肋

也影响整体观感

更使得人物缺乏生动感和立体感

再说个笔者颇反感的问题吧

就像《百鸟朝凤》结局处“某书记的登场”引得观众尴尬又好笑

国产片对“主旋律”的呈现实在是太刻板了

仿佛要在“主旋律”上下功夫

就一定得镜头摇过一排排诚恳的面容

在宽敞的会议厅内聆听某人的谆谆教诲

一定要有某党干部出现作为

一定是拖泥带水不嫌啰嗦

任是多好的立意、题材、剧作

一旦往这方面添油加醋

整体的格调就大跌一截

沦为无脑说教之流

既然这部电影是讲述启功先生的传记片

必然离不开一个问题:电影讲述这个人物的意义在哪里?根据启功生前“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的为人

影片的片头便透露了其“献给教师”的主旨

而影片中浓墨描绘的师生情

也的确是近乎复制了启功先生的经历

显然

对于这样一个“行为世范”的人物

电影的致敬意味是绝对做足了

启功富有魅力的人格塑造和影片的节奏有一定吻合

这是难得;碍于主旋律的营造和剧作的疲软

这部电影终归也只能算是平平之作

缺乏令人久久回味的意境

这是可惜

很喜欢导演在片中“启功被告知四人帮倒台了”这一段的调度:启功习惯性一愣

然后撕去书柜封条

挂上对联

接着将全部书画取出铺展在小屋中

这时镜头缓缓拉开

满屋子书香墨意

无言地道尽启功先生的一生浮沉和君子气节

导演的灵光一现总能让人惊艳

可惜也只是片刻的惊艳罢了

(部分图片为屏拍

效果不佳

实为抱歉

六月不远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