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中国|
美国动作/剧情/运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于2016年上映
由李安导演
本·方丹 JeanCastelli编剧
影片讲述了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七名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
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
机缘巧合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
被邀请至球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
而在此期间的一连串遭遇则使他逐步意识到关于战争的实质与国家的真相
01《比利•林恩》算不上是一个好故事
原著的文学性大于可读性
格局很小
一言以蔽之
就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兵比利•林恩一天的所见、所思
这部电影并不是李安的首选
因为另外一部拳击电影一直处于搁浅状态,他才接了这部戏
老基友詹姆斯缺席
没有他对剧本进行把关和掌控
使得这个本来就絮絮叨叨的故事显得更加意犹未尽
抛开故事本身来说
120帧4k成了最能吸引眼球的新鲜玩应儿
实验新技术似乎成为了李安接拍这部电影的最大动力
国外影评人对此褒贬不一
否定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记者问李安
为什么要挑战电影技术的新“极限”?李安说
想一想我自己都是一个老头子了
所以Fuck it
而且电影技术很久没有革新了
这部电影就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吧
制作《少年派》的时候
李安发现3D版本里的运动镜头与动作场面经常出现画面模糊、卡顿、闪烁
而这与传统电影每秒24帧的拍摄和放映有关
要解决这一问题
唯有提高帧率
于是他一直想尝试制作一部突破技术瓶颈的顶配电影
而拍摄120帧4k电影成本太高
不大可能拍摄很多大场面的场景
于是一部小格局
不需要大动干戈的《比利•林恩》成为了李安的首选
02120帧4k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全片使用4K摄影机CineAlta F65拍摄
画面分辨率4096×2160
是2K电影(2048×1080)的四倍
在北京博纳影城观看《比利•林恩》
整体色调非常明亮
清晰度大幅提升
画面质量的提高
带来的是影片更加丰富的细节
演员每个细微的表情都看得一清二楚
甚至能看到演员脸上的毛细血管和肌肉轻微的抖动
景深镜头容纳的信息更多
前后景同样清晰可见
全镜头让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衔接
有种眼睛不够用
看不过来的感觉
有人诟病说
过于清晰的画面使得电影感降低
在我看来这纯属无稽之谈
让观者更近距离地投入到影片中去
一直都是电影技术发展和追求的目标
就像《火车进站》吓得第一批电影观者落荒而逃一样
新技术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
李安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主观镜头
就是为了让观众全方位地沉浸于高帧率所创造出的无限接近于真实的虚拟环境中去
投给观众的橄榄球
射向观众的子弹
身边突然升起的烟火
持枪突击的主观视角
让观众的参与感大幅度提升
更是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场面
唯一说得上遗憾的是
战争戏时间过短
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预算有限
03其实
纵观李安所有的电影
格局都不大
《比利•林恩》是男孩一个人的视角
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的平行剪辑
成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19岁的比利在伊拉克战场上抢救战友的画面被意外地拍摄了下来
一夜之间他成了英雄
回国走穴
宣传英雄事迹
最后一站是和碧昂斯一起
在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进行表演
一群士兵站在飘满美国国旗的场地中间
空中升起绚烂的烟火
流行歌曲、软色情舞蹈和阅兵表演一起构成了美式的爱国主义氛围
而对于赛场的工作人员和观众来说
这一切不过就是作秀而已
充满了超现实的荒诞感
表演结束
大兵们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没有工作人员引导他们出场
反而却嫌大兵碍事儿
耽误了自己清场
甚至和大兵们大打出手
前一秒还是人民的英雄
下一秒就成了碍眼的累赘
虽然是好莱坞体制下的导演
但李安是个特例
他的电影一点儿也不好莱坞
用他自己的话说
他拍的都是烧钱的文艺片
只不过
他的作品一直都是有着非常高的投资回报比
所以《比利•林恩》这种题材的电影最适合他来导
和以往的作品一样
《比利•林恩》一点儿都不好莱坞
既没有歌颂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也不反思战争的残酷、嵌入反战主义内核
不左也不右
电影通过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让观众直接参与到战争当中去
体验战争带给一个普通青年人的心理创伤
以及整个国家的浮躁氛围
从而讽刺了围观者对战争的漠视态度
有钱人和当权者根本不在乎战场上发生了什么
他们只是注重标签所能产生的价值
一旦某个年轻人被贴上了“英雄”的标签
那么利益最大化就成为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走穴
拍电影
展览
直到价值被抽干
他们会立刻转移目标
把这些所谓的英雄继续送回战场上去送死
更加讽刺的是
就连一般民众也被这种浮躁的氛围所同化
比利和拉拉队少女之间本应该纯真的情感
却不可避免地被所谓的英雄的光环污染
影片中最让人心酸的一幕莫过于
比利和拉拉队美女吻别
他动情地说真想和你私奔
女孩却用十分疑惑地口吻质疑道
你是个授勋的英雄
你不能这么想
林恩顿时醒悟
她爱的是英雄比利
而不是在战争中吓得瑟瑟发抖的二等兵比利
李安没有在影片中植入任何观点
而是不断地通过细节来铺陈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
比如母亲狠狠地敲桌子
让林恩想到突如其来的枪声;舞台边突然炸开的烟火
让士兵们本能地躲避
因为他们以为是敌人正在开火
大兵们的神经时刻紧绷着
即使周围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他们依然没有任何安全感
甚至会因为一句玩笑就勒住路人的脖子
他们不能对平民开火
他们甚至觉得圣战暴徒都比普通人好相处
所以
回到战场才是最安全的选择
多么巨大的讽刺
04拍摄《理智与情感》时
李安从大明星、制片人艾玛那里学会一句话
人面对痛苦要心怀敬意
并向其学习
这句话似乎可以概括李安所有的电影
他电影里的主角都是这样的人
对抗父权的痛苦
东西方文化礼教碰撞的痛苦
反抗体制和禁忌的痛苦
只有学会和痛苦抗衡和相处
人才会成长
对于李安来说
最大的痛苦来源于不安全感
无论是家庭还是做导演
不安全感一直都是他想要去做点事情的原动力
他说
自己一旦有了安全感
做成了惯性
就会心生恐惧
怕被定型
怕江郎才尽
怕被人摸清套路而被淘汰
所以一直以来
他都在尝试突破自己
有成功也有失败
《喜宴》一炮而红
《饮食男女》口碑和票房都不尽如人意;《理智与情感》获得大制片厂的认可
《冰风暴》
《与魔鬼共骑》又不太讨喜;《卧虎藏龙》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接下来的《绿巨人》却拍得身心俱疲
干脆让他有了退休的念头;拍《断背山》是为了休养生息
却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这么多年
李安一直在求新求变
观众会因为他某几部电影的成功而形成既定的印象
但当他想要做一些跳跃式的尝试时
观众会觉得有一点不适应
只不过
不管观众如何反应
当李安在创作上进行冒险时
他就必须承受双重负担
创作能否成功
观众能否接受
因此
《比利•林恩》遭遇各种非议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05如果有人告诉你
《比利•林恩》剧情如何如何感人
你可以大胆地骂句脏话
fuck it
这电影特别不近人情
这故事就是为了让你看得难受
真实的有点儿残酷
就像是120帧4k让演员素颜暴露在镜头面前一样
赤裸裸地揭示了各种残忍的现实
士兵们一腔热血
兄弟情深
周围的同胞却像观赏动物一样对他们品头论足
影片叙事节奏始终不温不火
缺少戏剧性冲突
情绪多过于叙事
着眼点在于比利内在思想的起伏
而非外在的种种绚烂场面
需要一点儿专注
不然容易分神
找不到导演想要传递的情绪
李安的电影里
人物情感表达都很细腻
比利这个人物塑造的特别李安
略带羞涩的表情特别像断背山里的希斯•莱杰
06比利•林恩吻别啦啦队女孩
告别忧心忡忡的姐姐
迈进了加长悍马
在脑海里和死去的战友告别
所有本应美好的东西都被一一击碎
他热泪盈眶地转过头来
看见自己的战友
每个人都对他说“我爱你”
这是他们的传统
说不定明天就将战死沙场
可悲的是不知道究竟是在为谁而战
为谁而死
当终于领悟到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
这个叫做比利•林恩的19岁男孩
终于在痛苦中获得了成长
马马也
青年作家
编剧
影评人更多文章关注马马也的微信公共账号:听马马也吹牛皮(mamayechuiniu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