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电影《喜马拉雅天梯》
于2015年上映
由萧寒 梁君健导演
编剧
影片讲述了《喜马拉雅天梯》是首部纪录珠峰攀登全程的4K超高清极限纪录电影
本片由萧寒、梁君健两名资深纪录片导演联合执导
拍摄制作历时4年
将镜头对准西藏登山学校的年轻向导
完整记录了珠峰北坡登顶全过程
影片的名字来自于藏民们画在青藏高原岩壁上的白色小梯子
当地人称之为“天梯”
并相信它可以接引世人的灵魂通往圣地
而这些珠峰的引路少年们扮演的正是“天梯”的角色——有人将8848当成旅行的终点
但对他们而言
这只是起点与成年礼
某种意义上
纪录片大都是反奇观的
用日常消解传奇奇观
用普通人消解英雄奇观
用纪实节奏创造反高潮来消解戏剧奇观
《喜马拉雅天梯》所涉足的西藏
是一片被高度奇观化的土地
无论是其历史抑或是文化
乃至现在的消费语境下
它都代表着一种远离日常和世俗的文化体验的疆域
百度贴吧的西藏吧的抬头处
赫然写着“所有的梦想、温暖与勇气都在这里”
百度旅游的拉萨评语
还分明缀着“日光之城拉萨
是多少人心灵的家园”
雪山、高原、蓝天、星空
一切都因为在西藏
而更增加了奇异的凛然和寓意
就视觉传播来说
西藏更是一片资源沃土
此处山水天地皆容易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有无数的摄影或摄像、专业或业余的人们来到这里
将星空一瞥或湖水一掬卷入镜头
随后和着心中的激荡与诗意
铺陈为林林总总的旅游网站、摄影论坛、朋友圈、微博上的点击与惊叹
而《喜马拉雅天梯》却无意为打造西藏奇观添砖加瓦
它分明凝视的是这场高原之梦的圆心
却偏偏正要从高原的最高处
解开那些所谓的情结;偏偏要将俗世情态和脱俗盛景杂糅并蓄
并且平和地加以叙述
然而也许这才是这千里莽原、万丈高山里
最真实的东西
《喜马拉雅天梯》记录的是攀登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峰的过程
却把镜头聚焦到了那些意图来“创造壮举”“征服自然”“实现自我”的“英雄”以外的地方
《喜马拉雅天梯》对准了拉萨的一所培养登山向导和助手的学校
以及学校里的这一群
最平凡也最非凡的登山人
攀登喜马拉雅对这些人而言
是工作、是生活
也有期待、也有忍耐
而唯独没有那么多如梦似幻的光晕
在这些人身上
科学、宗教、民族、世俗生活像四色地图一样奇异和谐地混搭着:他们有着基本的科学特别是医学知识
他们的信仰虔诚
他们的语言与文化都保留着藏族的习俗
他们却也用手机、刷微博、打游戏、吃零食
于是镜头几乎化成了两极
极冷峻的山
极普通的人
喜马拉雅冷峻的风流云散之下的冰与雪之路
和喜马拉雅攀登者们粗糙的手、骨节膨大的脚、蓬乱的头发和发黄的牙齿
极其强烈地在影片中反复地碰撞
而碰撞又岂止于人与自然之间
向导和顾客们的登山也不可同日而语
记得里面有位大约是登山学校的领导对向导们说:“你们要把他们像孩子一样的保护上去
再孩子一样地带下来”
向导们在完成工作
而顾客们在完成体验
但各自的目的之下
某种征服与挑战的期盼和野望
却又在这种流水化工业化的“时尚”中始终萦绕不去
于是从观影来看
这部片子总是在一些令人期待波澜壮阔的时候却往往只给你出镜的某知名品牌牛肉面
而在以为只有登山枯燥寂寥的艰苦和重复时
又能听见某位片中人哼起了古老的歌谣
或者画面中记录着谁在皑皑雪地之上
虔诚地叩下三个长头
向心中信仰致以膜拜顶礼
就像是篇末的那个不动声色的镜头
同一画面里的两拨人
一边是朝着雪山肃然而礼、一边身着婚纱婀娜而笑
大概就是导演的理解和答案
最后还想说的是
影片中有一个竖直仰拍向上攀爬的镜头真是太喜欢
尤其是冰块被攀登者所著鞋具脚底的防滑刺凿落
纷纷漫漫地坠落在镜头上
最终累着叠着地模糊了画面视线
实在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