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喜剧/爱情电影《闪光少女》
于2017年上映
由王冉导演
鲍鲸鲸编剧
影片讲述了陈惊是一个古灵精怪、敢爱敢恨的姑娘
江湖人称“神经”
作为音乐附中的奇葩人物
陈惊人缘欠佳只有男闺蜜“油渣”甘愿为她鞍前马后
自信满满的陈惊恋上了校草师哥
不料却遭到校草的嘲笑和奚落
还引起了校园两大院系之间的大混战
为了向师哥证明自己
陈惊联手“502宿舍”神秘人物组成2.5次元乐团
挑战权威、破除成见
上演了一幕幕生猛搞笑的青春趣事
一个懵懂怪力的少女
一场默默守护的爱恋
一群奇葩义气的小伙伴
“神经女孩”如何逆袭成为“闪光少女”?
原本只是一名网络写手的鲍鲸鲸
因为《失恋三十三天》的爆红
成为一名颇有口碑的编剧
网上用“辛辣尖酸、洗练、干净”来形容她的文风
赞她颇有“女版王朔之风”
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和第七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新锐编剧奖
成为她在影视圈的通行证
《闪光少女》是“失恋三十三天”、“等风来”、“浮沉”之后的又一部编剧作品
电影上映几日
口碑虽然不能说两极分化
却也是褒贬不一
被“真的很好看”忽悠进影院的我
却实在给不出这样的评价
电影以音乐附中民乐女生陈惊的暗恋为开篇
引出民乐和西洋乐之间的现状处境
辅以“二次元文化”作为“青春元素”
讲述了一个少女懵懂莽撞的初恋以及向着梦想冲刺的转折经过
中间又夹杂了“官僚风”、校园暴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等社会问题
还真是花团锦簇、热闹非凡
与那些以三角恋、打架、堕胎为故事线的所谓青春校园剧相比
《闪光少女》确实高出了不止一个层次
尽管它装逼师哥、花痴少女、憨厚备胎、恶毒女配、煽风龙套的人设定位
满满都是脑残偶像剧的风格
用COS和漫展解读“二次元文化”又太过粗浅敷衍
利用了民乐和西乐的现状作为背景
却将两者的对抗拍成了游戏般的斗气
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但依然得承认它有着可圈之处
在《后宫甄嬛传》中扮演甄嬛妹妹玉娆的徐璐有着一张讨巧的娃娃脸
在年轻演员之中
演技也算不错
陈惊的俏皮、莽撞、粗线条
在她的演绎下还是挺可爱;刘泳希扮演的“千指大人”走的是“闷骚酷帅”的路线
也成为本片中的一个亮点
获得不少观众“表白”;彭昱畅扮演的“备胎”油渣温情又搞笑
还能在适当的时候耍一把酷
斥责王文的那段戏算得上全片高潮部分之一
爆发力值得点赞
这部电影的创作初衷
鲍鲸鲸说自己曾经学了十年的民乐
在学校时经常被西洋乐的欺负
所以要为“14岁的鲍鲸鲸报仇”
这个理由
就像是电影中的民乐和西洋乐相斗
有一种随口调侃的玩笑感
且不说电影用一种脸谱化、刻意僵硬的方式来表现这种“中西水火不容”
就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西洋乐爱好者的素质
恐怕就会引来不少抗议
那个装逼耍帅的钢琴王子、那个几乎总是斜着眼睛看天的小提琴女配、那个盗版“牙擦苏”一样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龙套以及那群站在他们背后挑衅的学生
入目就是一种“幼稚无知的深井冰”感
电影中民乐和西洋乐决胜负的那场“对战”
则又是一种“死了都不服气”的敷衍
用唢呐打乱节奏
就能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
你问问西洋乐那边信吗?(还有这里
不想重复回复!《野蜂飞舞》对决《百鸟朝凤》
民乐以技巧赢了又如何?前半部花了那么长时间去铺垫西洋乐对民乐的鄙视
一个技巧胜利就能让西洋乐学生输得心服口服、态度360度大转变
可能吗?在一部以民乐为主
为民乐正名的电影中
如此潦草敷衍的对决方式
黑民乐的成份更大吧?你可以说后来他们帮民乐是在“认赌服输”
那个全心全意、满腔真诚的全体表情又是啥意思?就是为了快结局了
所以硬性大团圆是吗?) 而漫展上的那场戏
从被嘘被冷落到惊艳听众并被热捧狂赞
中间连个适当的过渡都没有
一个起音就能让不屑散去的观众疯狂围拢过来
这种为制造情节而形式化的展现方式
是不是太过于“托儿”化表演?(别再跟我说什么《权御天下》的魅力
再有魅力的曲子也不可能在一个音符出来的情况下
就让一群原本毫无兴趣的人顿时改变观点
这段的问题不是《权御天下》魅力不够
而是衔接太紧
没有足够的过渡与铺垫
你好歹让她们弹完一句啊!就算对广场舞大妈最有吸引力的《最炫民族风》
也不能一个音符就让她们翩翩起舞不是?) 《闪光少女》的弱点
就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痕迹太多
用人为设定的情节去制造转折起伏
来达到情感的递进推动
但青春的味道
不是越自然越好吗? 就像有观众看完后感叹的“二次元不是这样的!少女心不是这样的啊!” 《闪光少女》的所谓“青春味道”
就像是人工制造时加进去的色素、添加剂
纵然出来色彩缤纷、口感不错
却也依旧是满满的廉价味道
而这样的一部电影却被追捧赞誉
反映出的恰恰是国产青春片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