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闪光少女》解说文案_《闪光少女》最炫民乐风 燃破次元壁

时间:2024-01-25 05:56:37 上传:像煎熬 字数:3351 字

中国剧情/喜剧/爱情电影《闪光少女》

于2017年上映

由王冉导演

鲍鲸鲸编剧

影片讲述了陈惊是一个古灵精怪、敢爱敢恨的姑娘

江湖人称“神经”

作为音乐附中的奇葩人物

陈惊人缘欠佳只有男闺蜜“油渣”甘愿为她鞍前马后

自信满满的陈惊恋上了校草师哥

不料却遭到校草的嘲笑和奚落

还引起了校园两大院系之间的大混战

为了向师哥证明自己

陈惊联手“502宿舍”神秘人物组成2.5次元乐团

挑战权威、破除成见

上演了一幕幕生猛搞笑的青春趣事

一个懵懂怪力的少女

一场默默守护的爱恋

一群奇葩义气的小伙伴

“神经女孩”如何逆袭成为“闪光少女”?

上来先放一句大话

个人观点

这部《闪光少女》是今夏暑期迄今为止让我看得最开心一部作品

不是最好

但最有趣

PS

本片的所有海报

真尼玛是极品的难看

不要因为烂物料而错过一部有趣的电影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关于音乐与梦想的励志片

不免有些片面;如果你以为这是一部青春期躁动与友情时光的电影

实则太过平庸了

总体而言

这部《闪光少女》很难给予定位

电影比单纯的青春片要高级很多

却又不如传统竞技类电影那般专注于某个行业领域

大致介于二者之间

如果非要给《闪光少女》一个定位的话

个人觉得

这是一部异想天开妙趣横生的青春励志喜剧片

其实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电影提供的娱乐效果

让观众能够自然而然的进入电影所营造的独特视角中

来自鲍鲸鲸的编剧

新导演王冉

再加上清一色的新演员

并不是说有多么好

就是简单有趣

让人开心

冷门视角的共性励志《闪光少女》的故事很简单

从体量上让人想起了日系的青春励志片

比如行业剧之王矢口史靖的那部《摇摆少女》

后者描述的是一帮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少女们组成爵士乐团的故事

本片与《摇摆少女》有点类似

同样是组乐队的故事

只不过本片是专业民乐团的少女们

并且在其中融入了民乐与西洋乐的交锋

故事简单

但内涵其实有点噱头

正如之前说的

本片并非《摔跤吧!爸爸》专业行业类竞技励志

对民乐的呈现点到为止

就像《摇摆少女》那样

为什么矢口史靖作为“行业剧之王”

他的作品如今受欢迎呢?就是因为这些的作品表面上是对某一冷门行业的展示

骨子里面是大众级的故事

在通过对“趣缘”的差异化吸引观众兴趣

在故事载体下

突出“物尽其用”的励志效果

从而达到共性的娱乐化效果以及主题精神的传达

从《五个扑水的少年》(男子花样游泳

小众与大众青春)开始

直到《哪啊哪神去村》(伐木行业

传统边缘职业与主流时代行业的冲突)都是如此

这部《闪光少女》也是一样

甚至更加复杂一些

表面上是民乐与西洋乐的交锋

实际上是二次元文化与三次元之间的冲突

但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呢?文化与次元之壁《闪光少女》的视角很独特

却也符合常理

民乐与二次元的联系

主要在于以下两点:其一

对人群的划分

也就是“壁”的产生

电影对民乐的展示点到为止

并未深入肌理

却通过对比的方式

将民乐与西洋乐划分为两个群体

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描述二者的不同之处

然后再根据故事的发展

将小小的音乐学院的两个群体

扩大为二次元与三次元两个群体

并在其中寻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古风

然而很多人不了解古风

认为其是单纯的中国风

区别如下:★“中国风”讲白了就是“中国乐风”

西洋乐器 民族乐器的合成

曲子节奏更加时尚

歌词的风格更偏向于近代诗歌

更加通俗易懂

★“古风”则是强调的是民族乐器与电子合成器的使用

不涉及任何西洋乐

古风歌词很多化用古人诗词

也更注重措辞韵脚

其词中大多有故事背景

念白和文案

是古风的特色

另外古风多流行于网络

确切的说

古风常见于我国的二次元世界

比如B站就有很多古风达人

去年超女冠军圈9

就是一位成名于B站二次元歌姬(在舞台上还翻唱了银临&Aki阿杰的《牵丝戏》)

电影则是选取了民乐与二次元的交叉点

即“民乐+二次元=古风”

两种事物之间存在着隔阂

必然会产生“壁”

民乐与西洋乐

二次元与三次元之间就存在着这么一个看不见的“壁”

电影中的表现更加直接

直接在音乐学院的不同乐曲习作区域

竖了一道铁栅栏

象征着“壁”

而且这个“壁”是互为的

三次元对二次元存在“壁”

二次元对三次元同样存在“壁”

二次元很多消费者

认为其他人不懂得二次元精髓

主流群体/西洋乐对二次元/民乐存在一个偏见

因此不得不将自我世界封闭、保护起来

有的时候会成为小群体内的自嗨

你来我往

这样一来

“壁”的概念就加深了

趣缘之动力其二

就是小众文化的逆袭

也就是“趣缘”之故

在我国

民乐与二次元的共性

就是他们都是如今的边缘化处境

一个是传统文化如今的边缘化

另一个干脆就是直接的亚文化

如同电影《百鸟朝凤》那样

对传统民俗坚持中的情感

《闪光少女》中的民乐和二次元

也是弱势群体

玩民乐的被西洋乐瞧不起

喜欢二次元的更是被主流文化所摒弃

电影有着对传统民乐的坚持

也有着破除次元壁的诉求

二者完全统一在了“趣缘”的格局下

二者的共性

就是因为兴趣所致

也是《闪光少女》后半段的主题

你为什么学习民乐

为什么喜欢二次元

将物尽其用的励志融入到兴趣之中

女主角陈惊为什么要学扬琴?就是因为父母

为什么要组建乐队

就是因为为了追求西洋乐大师哥而已

为什么要学习二次元文化

就是为了拉拢乐队成员而已

这一点

就很像矢口史靖的作品了

比如《哪啊哪神去村》中的染谷将太

为什么要去深山老林的伐木

无非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

为了追求封面女郎长泽雅美而已

因此

在电影后半段就突出了趣缘的重要性

逆其道而行的女主角

最终顺流

无非是兴趣所致

陈惊母亲(闫妮)的一席话看似有些玄幻

却是意料之外的动力

也是电影核心

没有主流与亚文化之分

也没有弱势与强弱之别

完全在于兴趣

将物尽其用之说发挥的淋漓极致

甚至给了年轻人的价值观做引导

有了“趣缘”的动力

剩下的任务就是弱势群体和边缘文化的逆袭

完成“破壁”

青春的破壁值得一提的是

《闪光少女》无论对于民乐

还是二次元的展示

都是比较极端化的

也就是说

只是展现这些边缘文化的冰山一角

且不求全面只求代表性

这样做的好处

就是让观众能对片中所展示的民乐和二次元产生浓厚的兴趣

缺点也是有的

就是没有代表性

这是一个遗憾

说白了

就是极端化的展示

刻意强调了不同人群的“壁”

比如二次元玩家

现实中并不是这样

但电影却让他们现在实现中也穿上了卡哇伊的服装

极致的渲染与众不同

这就是极端化展示

是电影夸张的处理手法

虽然有失妥当

但却强化了主题

尤其是对角色塑造方面

502宿舍的几位高手

非常极致化的个性刻画

御姐般的千指

一句话也没说过的樱仔

跟复刻出来的姐妹一般的贝贝和塔塔

简单、有趣且深刻

无论是音乐大乱斗场面

还是最后在西洋乐队的帮助下

完成一次古风民乐的演奏场面

这就是“破壁”的过程

这两场戏是同类作品标准的燃点模式

观众受浸染

纷纷站起来随着节奏跳起来

我想

她们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电影主题的强化以及演奏本身的燃点

更在于青春的朝气吧

这便是我在这部影片所强烈感受到的

青春的气息

《闪光少女》终究是一部富有朝气的青春片

因为年轻

才会调皮捣蛋寻找刺激不断闯祸:在饮水机里煮火锅

用卷发棒烤肉

去楼下表白然后被“十动然拒”

甚至安排了一场“意外”的演出

电影这些桥段

构成了本片大量的喜剧桥段

也是因为年轻

才会满怀激情投入新鲜事物

努力奋斗并享受其中:偷偷去教学楼练琴、专注于二次元文化

甚至音乐大乱斗

电影这些桥段

构成了本片的戏剧冲突部分

还是因为年轻

是男女主角结尾处

在萤火虫飞舞的野外那点到为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交汇

这些只有在年轻时才会冒失犯的错

闹的笑话

努力做的事

表达的情感

让人捧腹后禁不住感叹:青春真好啊!这就是《闪光少女》的观感

很简单很励志也很有趣

所以看得很开心

无论是次元壁还是趣缘

年轻的孩子们

调皮热情

还有一些憨厚和纯真

看不完的那些青春洋溢的男孩女孩们…彩蛋1、陈奕迅陈奕迅作为本片的最大彩蛋

可能是由于为了提升电影宣传热度

早已被片方曝光

如果一直隐藏下去

观影的时候绝对是最大的惊喜

这位演得角色

好似费玉清

2、音乐大乱斗有的人不太懂这段大乱斗为什么是西洋乐输了

其实个人也是音乐小白

大致听了一个大概

就是西洋乐用《野蜂飞舞》起头

这是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成名曲

也是被誉为世界上最快的钢琴曲之一(有兴趣的可以听听马克西姆·姆尔维察的版本

很著名)

结果是以《百鸟朝凤》收尾

实际上也就是那段唢呐

把西洋乐带跑了

民乐压制了西洋乐

我是这么理解的

不知道对不对

3、《权御天下》2.5次元乐队在漫展上演奏的那段是原创Vocaloid中文曲《权御天下》

没有配词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

这片一定要出原声大碟

必收

4、babymetal结尾演奏

弹中阮的贝贝与弹琵琶的塔塔

换上了电吉他

个人感觉这个桥段有点致敬babymetal的味道

像煎熬

文章

8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