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电影《冰雪11天》
于2012年上映
由陈国星 王小列导演
苏小卫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2008年初
由于一场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部分省区交通瘫痪
数十万旅客滞留设计容量最多为5万人的广州火车站广场
大规模踩踏事件一触即发
从1月26日至2月5日
在长达11天的时间里
广州公安民警、解放军、武警官兵及民兵预备役人员、志愿者等近两万人坚守岗位
成功化解了这场公共安全危机
11月1号《冰雪11天》公映
距离它的对外首映是15天
15天的间隔已足够我去忘记很多细节
实际上
作为从业者
对主旋律电影进行评论本就是一件“怎落笔都不对”的事
普通观众在心理上对“主旋律影片”的普遍抵触的事实
即使在这类片子的创作者那里也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吧
不过
今年曾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的两部主旋律电影
《雨中的树》也好、《冰雪11天》也好
从导演到演员都在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或者下一部作品)去在观众心里做一种力量微薄的扭转
这样努力的结果是
2012年的主旋律电影
不论是《雨》还是《冰》
都不至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扭捏生硬、毫无美感
豆瓣里写《冰雪11天》的影片类型
其中之一是“灾难片”
当主线剧情开始荡漾全场的时候
我仍能记得当时我确实小声对同事说过这样的话:“有那么一股《泰坦尼克号》的劲儿
”春运和高考时的景象
大概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的奇观
且每年如此
枢纽城市的火车站广场聚集的人群
包括旅客、车站工作人员以及维持秩序的警察
暴露在冬天的冷风里
无从抵御
如斯场景
早就该有第七艺术的镜头去对准他们
但对准时请不要小知识分子居高临下式的悲悯
不要毫无意义的指责
更不要莫名其妙的歌颂:比如像“那些懂得忍耐和顺从的人民”、“那些为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令人感动的工作人员”这类的词句
还好
《冰雪11天》虽是主旋律电影
但恰有及时性和分寸感
它的视线不是居高临下
也不是对主角们一味仰视
而是一种正经的接触
《冰雪11天》以08年春节的南国冰雪冻雨灾害为背景展开
那时全球经济危机的烙印正在萌芽
作为打工者聚集之地的广州大概还未做好准备接受大背景的考验
事实上
这个背景本身正可以被拿来作为灾难片的温室
这体现了主旋律影片的价值
它们在无意间为中国特色的灾难片开辟了一条大道
陈国星、王小列拍摄冻雨之下几十万群众被迫停留在广州火车站的场面
并将之放置在电影当中
这不仅仅是一种只与视觉有关的奇迹
电影里覆盖着大雪的铁道具有美感
会让我这个曾经的铁路工想起一年前江南大雪之时在野外荒凉的铁轨上跋涉的情形
这些场景回味起来极有味道
但放诸彼时彼刻则属于是一种被盼望快些过去的艰难困苦
11天后在通电的那一刻
车站里的屏幕上
关于车次的信息开始逐渐显示出来
被天意和“特殊国情”滞留在那里很久很久的旅客们睁开眼睛
和作为观众的我一起看到那时的一幕
不知会不会生出一种“真如梦与幻”的感觉
艰辛之后
乃有被反衬出来的欣喜
影片里旅客在拥挤之后终于登上火车
一瞬间的安稳让人心有戚戚
就这样
一部反季节拍摄的主旋律影片竟然歪打正着地成了今年迄今为止最有大片感觉的国产电影
饰演警察的冯远征的表演能够给人坚实感
刘桦、巩汉林则具有亲和力
虽然中间穿插的试图惹人发笑的情节对于这样一部影片的不易被发觉的价值而言
是一种雪上加霜似的伤害
但出于商业目的的考量
这样的伤害情有可原
李健《异乡人》在电影里出现
黄奕饰演的记者坐在夜晚未打烊的小饭店里
一时镜头切向寒风中被阻挡在火车站外相互依靠望眼欲穿的人们
一时则是远在南京的她的男友的最后通牒式的催促
此时《异乡人》歌声从小店里传出
这种搭配
令我无比难过
那些城市里的车站啊
不知曾有多少人在此离别便永远再无相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