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解说文案_刚过审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犯罪片戳中了哪些敏感话题?

时间:2024-02-06 07:59:59 上传:▍花言巧语- 字数:6650 字

中国|

中国香港剧情/犯罪/动作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

于2017年上映

由徐纪周导演

编剧

影片讲述了一起连环凶杀案掀起了城市的狂欢与躁动

数起案件中受害者均遭虐待致死

且充满仪式感

所有线索都与一个人有关——精通犯罪心理学的天才神探方木

在与同事米楠调查案件时

方木发现曾经是自己高中同学的江亚似乎深藏很多秘密

此时网络上出现名为“城市之光”的用户

以发起投票的方式让大众决定律师任川的生死

方木、米楠等警察虽然用尽一切办法

依然无法阻止这场“以暴制暴”的黑暗审判

这座城市陷入了混乱的旋涡

紧要关头

方木觉察到江亚的妻子魏巍竟然是解锁江亚秘密的重要证人

就在真相即将大白的关键时刻

一场惊人变故突如其来.....

原载于什么地方我给忘了

但不重要

本文是作者的“未删减完整版”电影终于要上映了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背后的故事

跟电影一样精彩

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电影究竟遇到了那些事件?不妨我们慢慢说起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那个“一根蜡烛的光可以填满一间房子”的故事

但首先你得把蜡烛点亮

说白了

你得有照亮黑暗的火苗

这个阴暗而又潮湿的罪恶城市

需要一缕强光

那么

谁才是城市之光?光明与黑暗

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光明的地方就有黑暗

因为即便阳光再明媚

有总有照不到的地方

也只有黑暗才能衬托阳光的明媚

★黑暗的地方也会有光明出现

因为没有光明就无法衬托黑暗的深邃

光明与黑暗的关系

就好比我们道家学说里的“阴阳”

阴阳哲学可以见到归纳为“阴阳互体

阴阳化育

阴阳对立

阴阳同根”

是那种对立又相联甚至相互转化的关系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当然不是最好的电影

甚至对比西方同类作品

该片或许也不算突出

但联系起电影的题材以及华语电影的大环境(就是审查)

这样的作品

可以说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作品了

因为当如今的华语片都在尽一切可能的走“超现实”的路线时

这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却少见的“现实”:社会负面新闻、人性的善与恶

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争辩

还有光明与黑暗的关系

将这些融入到一部商业电影中

这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作为一部华语犯罪电影

是拍成了很多不能拍的东西

而且这部电影真的在审查方面遇到了麻烦

从在国庆档前夕突然莫名消失

直到前不久定档12月22日

在此期间

我还特意咨询了有关部门的朋友

其中的靠谱消息表示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真正过审的时间

是在一周到两周之前

本片究竟为什么在中国电影公映的准生证——公映许可证方面会遇到如此的纠葛呢?这当然与电影的内容有着关联的

世界残酷物语:犯罪电影的现实意义犯罪动作电影(如下简称犯罪片)

是属于警匪片的一种

说起来警匪片

那范围就大了

通常而言故事满足“探捉拿罪犯

阻止犯罪及犯罪可恶不道德所有剧情过程”的作品

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警匪片

比如我们熟悉的《警察故事》、《无间道》还有《寒战》等等

而犯罪片属于警匪片的亚类型

有着相同的故事模式

但犯罪电影更加注重的是对案件本身侦破过程所带来的悬疑感和故事张力

以及主角对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众和平生活的恶势力的抗争

同时又是个人冒险心理或安全感需求的暴露

电影体现的是人们对“自尊”、“安全”、“渴望”的思考

且具有异常诱人的“黑色”魅力

在这样的前提下

犯罪电影与传统警匪片最大的不同之处

就是基于现实基础上

对情节进行夸张而不夸大的处理

这样的电影

故事张力、角色人格魅力以及对现实社会阴暗面的写照成为最吸引观众的地方

写实的犯罪事件、质感强烈的犯罪场景、黑色的悲剧宿命

构成了犯罪电影独特的魅力

它不避讳暴力

用鲜血渲染的镜头、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残酷和人性的罪恶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就属于这类作品

且毫不避讳的说

该片也是华语电影最缺少的一类

在华语电影类型化发展的时代中

虽然华语犯罪电影近几年有着的“抬头”的趋势

其中包括《无人区》、《烈日灼心》、《追凶者也》乃至前不久的《暴雪将至》都是优秀华语犯罪电影的代表

但总体仍属于“大熊猫”片种

尤其是在我国森严的审查制度下

这些作品往往会面临着一不留神就踏入“雷区”的危险

比如《无人区》和《烈日灼心》就几经波折

险些未能公映

但这些作品与西方成熟体系下的犯罪电影还是有些差距的

因为华语犯罪电影还是专注于故事张力和角色人格魅力

多多少少对于犯罪电影的最大的魅力有所避讳:对现实社会的映射和对罪恶人性的反思

从这方面来看

这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可以说是第一部“吃螃蟹”的电影

因为该片将犯罪电影与现实社会的阴暗和丑陋的人性进行了勾连

至此也就不难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在国庆档期突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还是由于没有过审

在华语电影的环境下

该片还是过于敏感

“做了坏事

就要受到惩罚”:社会黑暗面的写实徐克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任我行曾经说过

“有人的地方

就有江湖

人就是江湖”

一个横行江湖世界、谁也不服的狂傲任我行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证明这位一生只佩服“三个半人”的自大狂

仍然不得不遵从江湖世界的秩序

武侠小说中的江湖

好比如今的社会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并不是一部悬疑片

跟雷米的原著一样

故事发展到一半的时候

就把大反派

阮经天饰演的江亚给曝了

雷米的原著也是有够奇特

属于《心理罪》系列

但内容完全不同

而且该书能出版也算个奇迹了

因为书里描述的内容

是“法外制裁”的故事

按理说

以警察作为主角的作品

无论经历多少风浪

到了最后都能无往不利

邪不胜正

他们必须胜利

但在本作中

迎来了变化

因为对方是一位“替天行道”的大侠

看看电影中的案件吧

与其是一个个被布置成充满仪式感的罪案现场

倒不如说是是一个个负面新闻

因体罚而导致学生自杀的无良教师、因贪利而将生母逐出门外的逆子、因肆意停放车辆阻碍营救通道的恶人、因只重利益而枉法裁判的律师……电影前半段的的四起案件

都有一个共同点

案件受害者生前的行为

都是悖于伦理道德的行为

是事件而不是案件

警察抓不了他们

因为这些新闻都是法律上无法顾及的盲区

电影中这些简单的例子都足够有代表性

举个例子

当你打开微博

浏览着一条条热点新闻

江歌案、三色案、各种碰瓷等“案件”

还有诸如上述那些“事件”

甚至排队加塞、广场舞占场地、公交车上让座与否等等“小事”

都能上了热搜

这些都是起源于那些在游走于光明与黑暗边缘的行尸走肉

所谓“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

这些负面新闻之所以能上热搜

并不是负面新闻很多

而是大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有筛选型

是带着情绪看这些新闻

因为大众对这类人物的恨由来已久

而且对于这些负面事件中的情绪

也是高度一致的:都是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将这些现实中的负面新闻事件与犯罪电影的题材联系

这是了不起的地方

内地目前没人敢这么做

陈凯歌之前的《搜索》是讲这样的故事

但只是擦边球

本片题材更加大胆

直观而言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罪案

不仅仅是犯罪分子行凶的目标

更是揭露一个个社会阴暗面

一方面

如同电影中义愤填膺的网民一般

对这些“道德上的罪人”加以谴责

另一方面

一双看不见的手

正在以“正义”为名

挑战着城市的底线

当有一天大众发现

他们口中的虚拟正义被一个叫做“城市之光”的人“实体化”之后

人们心底深藏已久的暴力因子被统统激活

释放出令人胆寒的可怕力量

因为在大众心中

这个自诩“城市之光”的连环杀手

做了普通人敢想而不敢为的事情

比起将他绳之以法

被他杀死的人才是不折不扣死有余辜

警察拿他没有办法

一是找不到证据

二是因为舆论的英雄

他已经成为大众口中的“黑暗骑士”

正邪之辩在失去了衡量的标尺

凶手已经不再那个隐藏在黑暗中、与警察玩着猫鼠游戏的某个人

他可以光明正大的站出来

因为在他背后

后者无数隐藏在显示器背后的支持者——没错

就是“键盘侠”

正如“老人碰瓷案”中为碰瓷者辩护的律师郭京飞

原著中:他身绑定时炸弹

网络上的投票

决定他的生死

“城市之光”在这里

给警察除了一道天大的难题

每个鼠标的动作

都是充满戾气的帮凶

每个显示器的背后都是目露凶光的同谋

不过电影在这里

进行了相应的改编

大概正是因为这个敏感的“投票”环节

才是电影遭遇审查问题的主因

但这个改动并不影响全局

因为以暴制暴、法外制裁是江亚行凶的主因

他的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

会让罪犯变成为审判罪恶的法官

他用暴力的方式

点燃了城市之中的戾气

更何况

江亚只是一个为了私欲而暴力的人

因为他连“小孩子都不放过

”在上帝视角下的观众

随着江亚两次对孩子的所为

于电影后半段中

也站在了弱势群体的一方

这里的弱势群体

就是警察

这是华语电影里

敌我力量最悬殊的较量之一

警察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罪犯

而是整座城市的暴戾

超级英雄离开的日子里:警察如何钻进“电冰箱”?当然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最终还是过审了

也就是我们如今的看到这个版本

紧张刺激的故事张力和节奏

欲扬先抑的情绪铺陈

黑暗的世界和人性写照

在娱乐性效果和现实深度方面结合的天衣无缝

该片终究在“过审”和“未过审”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平衡的钢丝

因为《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终究还是一部弘扬正义的电影

电影中反映了黑暗的世界

但最终还是迎来了光明

真正的正义得到了伸张

真正的坏人最终受到了惩罚

美国人约翰·罗尔斯曾在《正义论》中阐述:“我们之所以能够忍受一种不正义

唯一的正当理由是需要用它来避免另一种更大的不正义”

无论是“替天行道”还是“法外制裁”

这样以牙还牙的制裁方式

让我想起了美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

比如黑暗骑士蝙蝠侠

胸前画着骷髅脸的惩罚者

失去视力却的能够洞察一切的夜魔侠

他们信仰的是黑暗的公正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一缕阳光

照亮邪恶的城市

超级英雄之所以火爆

就是因为在“911恐怖袭击”之后

电影这种承载着一段时期民众娱乐消遣甚至精神食粮的载体

让超级英雄化身为正义的使者

成为打击罪恶、除恶扬善的救世主

当然这一切都是虚构的

也是超现实乌托邦的

超级英雄代表了民众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中

精神的寄托

正义符号化的代表

在现实的世界里

且正因为民众这种情绪的存在

才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而且在超级英雄电影里

警察总是最没用的

唯一的存在感

就是在案件结束前夕

闪着红蓝色的警笛告诉观众

我们来了

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并不是超级英雄电影

而我们的主角

却是警察

从这方面来看

原著作者雷米应该是蝙蝠侠的粉丝

因为在他的作品里

城市总是灰暗的

充满罪恶、伤痛和恐惧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C市

其实就是蝙蝠侠世界中罪恶的哥谭市

但是这座城市中却缺少了一位超级英雄

这是一部现实世界观作品

没有蝙蝠侠的哥谭市

戈登警长该怎么面对小丑、企鹅人、黑面具、双面人他们?邓超饰演的方木是一名警察

他唯一可做的

就是用“警察的方式

熄灭那缕强光”电影在这里

为了进行欲扬先抑的情绪铺陈

渲染敌我力量的悬殊

还是存在一些“电冰箱理论”

这是《沉默的羔羊》编剧泰德·塔里对自己的作品提出的理念:他自认为自己在《沉默的羔羊》里有很多“电冰箱问题”的小细节

比如汉尼拔偷走了一支笔

用这笔打开手铐大开杀戒

观影的时候观众专注于角色和故事

忽略了这个细节看完这部影片之后

观众回到家打开冰箱冷气一吹的时候

会清醒过来想

他是怎么偷走那支笔的?笔是怎么打开手铐的呢?实际上说不好听的

就是BUG

但在编剧界

这是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有时候编剧为了达到作品某种戏剧化的程度

必须要进行“一些违反常理”的设定

比如打不完的子弹、知晓一切的路人甲和什么也懂的高层

最典型的就是《印第安纳琼斯4》

调侃了“电冰箱理论”

琼斯博士躲在了电冰箱中

躲过了核爆

观众好奇

这冰箱到底是什么材质做成的?但在编剧界中

大家看到这个情节

肯定会开怀大笑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电冰箱理论”

就是找不到证据

电影中无论江亚杀了多少人

干了多少坏事

始终没有证据

甚至大大方方走到警察面前自首

警察都没能把他怎么样

这样的设定非常“刻意”

当然这样的设定对于犯罪电影来说

是刻意为之的

也是常态

包括《七宗罪》也是这样

电影中方木米楠他们死活找不到江亚的犯罪证据

就是在于此

成为推导全片的动力

同理还有《白夜追凶》

剧中关宏峰一直坚持着“洛卡尔物质交换定律”

就是说

犯罪分子在行凶之后

一定会留下在现场留下一些痕迹

以此成为角色对灭门案的执念

成为全剧故事的主线

这样的设定

是为了追求情绪铺陈而来的牺牲

所以才有了结尾处牵动人心的一幕

就像方木

为着某种理想

甘愿把自己耗尽

最后却发现

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

付出一切后所得到的

不过是用失去换来的

并且在这场交换中

还搭进去了自己

但没有办法

因为他是警察

回到《笑傲江湖》任我行的那句话

对比下来颇有感触

或许这个城市

已经沿着“城市之光”的逻辑而演变成罪恶之城

我们还会相信

这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

这个城市中的深层逻辑

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因为连任我行这样的人物都不敢说江湖可以沿着他的规则发展

更不要说一名为了“暴力私欲”而妄图左右城市的连环杀手了

要证明这一点

就必须要深入黑暗

而信仰暴力的人

最终也会栽在暴力面前

所以

方木变成了“城市之光”

“这是个美好的世界

值得我们为之奋斗”这句话

出自著名犯罪电影《七宗罪》

在这部黑暗潮湿且暴力的电影中

以布拉德·皮特的一声枪响而结束

电影是悲观的

但还有摩根·弗里曼这句话

但他后面话是:“我只相信后半句”

其实就是导演大卫·芬奇通过摩根·弗里曼之口告诉观众

在一片泥淖的世界里

人都惨成那样了

他还是相信正义的存在

天才有时候

并不会死于万众敬仰

也许会死于寂寞;罪犯有时候

并不会死于道德惩罚

也许会死于力竭

看过小说的朋友都会了解

方木在《心理罪》系列里

是个天才

几乎无所不能

但在《城市之光》中

却蜕变为一个中年大叔

而江亚在这里

就是《七宗罪》里的罪犯

只不过没有机会遇上那代表“暴怒”的枪声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后半段

回想起之前方木与江亚在审讯室里的对赌

我们可以发现

是方木输了

他变成了“城市之光”

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不是《七宗罪》

后者布拉德·皮特用暴怒的代价

完成了罪犯七宗罪的拼图

而方木以警察的名义

甚至说以个人的名义

用“输了”的方式把江亚绳之以法

在方木看来

是值得的

就像《灌篮高手》中

无敌的流川枫遇到了泽北荣治

被击败到摔到地上时候

嘴角却露出了整部漫画里的唯一一次笑容

那是向着新目标奋斗的笑容和眼神!!这种笑容只有天才才拥有吧!方木是幸运的

雷米说

《城市之光》是方木的最后一本小说

他也在自己最后一部作品中

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

一个可以让自己甘心付出生命的对手

用程序上的正义

来终结的暴力

此生无憾

电影终究是一部邪不胜正的作品

在原著小说的结尾

有着这样一段话:“人们似乎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

不管这个城市曾经多么罪孽深重

总有人肯以宽恕和牺牲去挽回它的清明宁静

在人人变成凶器的当下

方木这个名字成为一段传奇

它代表先卸下的盔甲

先露出的笑容

先伸出的双手

”在这部颇具社会派思考的小说《城市之光》中

在这部充满情绪铺陈欲扬先抑的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

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

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理性和正义

才是这个城市真正需要的一缕强光

“暴力固然强大

然而

更强大

是勇气和彼此的原谅

在他离开的日子里

温暖的阳光

毫不吝啬地普照整个城市

”公平总是会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公平总是相对的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

都不可能达到绝对公平

尽管如此

我们仍然要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这个城市

这个世界

就是“有人的江湖”

它不会沿着任何不道德者的负面事件而发展

也不会沿着借用大众负面情绪而肆意杀戮的犯罪分子的规则而演变成暴力之城

所谓的犯罪分子

并不是横行无忌但却深谙江湖之道的任我行

只不过是想要让世界演变成自己的天下

最终却玉石俱焚的东方不败

“我们所害怕的

正是我们所渴望的”

这句话来自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

克尔恺郭尔是存在主义大师

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

一部商业电影

探讨了社会

探讨了人性

我很喜欢

在欲扬先抑的情绪铺陈之后

让我们相信

这座城市是有光明存在的

这个世界也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就连希腊神话故事中

大名鼎鼎的“潘多拉魔盒”故事里

潘多拉打开了魔盒

释放出了108种邪恶

从那时起

灾难们日日夜夜、处处为害人类

使人类受苦

然而盒子的最底部

是一个叫做“希望”的天使

大家只是看到了邪恶的肆虐

希望只是不易被人发现而已

这座城市还是有光的!关于删减既然是过审了

肯定要涉及到删减

至于删了那些部分

我就不得而知了

但考虑到电影表现案件的时候节奏很快

可想而知

该片删减的主要内容就是这里

其中郭京飞那段

应该是删减内容最多的地方

对比原著

原著中任川是让网民投票“投”死的:“城市之光”发起线上活动

这个律师(原著中是法官)该不该杀

当“该杀”票数达到10万的时候

就自动触发炸弹引信

电影中这段情节一晃而过

如果没有看过原著的话

都搞不清楚电影中那些数字一直在涨到底是因为什么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倒计时

这段内容

100%动过刀

而且有两个例子

其一为如下这张剧照

是任川与被讹少女对峙的场面

看LOGO还是“930上映”

这个情节在公映后消失了

其二为刘诗诗

在该片第一款预告和制作特辑中

我们还看到了刘诗诗饰演的米楠怒吼的场景

从背景来看

这应该是个网吧

电脑屏幕还是绿幕

可想这里应该是米楠阻止大家投票的情节

甚至发生了警察与网民之间的打斗!这个情节也没有了

常规操作!

▍花言巧语-

文章

11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