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江湖儿女》解说文案_世无江湖,儿女犹存

时间:2024-02-16 14:00:14 上传:你瞎啊撞我心上來 字数:6410 字

中国|

法国|

日本犯罪/爱情电影《江湖儿女》

于2018年上映

由贾樟柯导演

贾樟柯编剧

影片讲述了故事起始于2001年的山西大同

模特巧巧与出租车公司老板斌哥是一对恋人

斌哥每天在外面呼朋唤友

巧巧希望能够尽快进入婚姻

一次

斌哥在街头遭到竞争对手的袭击

巧巧为了保护斌哥街头开枪

被判刑五年

巧巧出狱以后

开始寻找斌哥以便重新开始

然而事情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江湖

是一个被当代文艺高度艺术化了的词汇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正好把“江湖”与“庙堂”对立起来

“庙堂”意味着朝廷

意味着执政

意味着身不由己;而“江湖”则意味着山林

意味着在野

意味着逍遥于世

“江湖”二字折射的潇洒不羁

蕴涵着逍遥蹁跹

喷薄而出

成为诗意江湖的滥觞

近代金庸+古龙开启的新派武侠小说叙事

又进一步将“江湖”浪漫化

被描绘成白衣飘飘、侠义贲张、仗剑天涯的场所

诗意张扬到了极致

于是

中国的“江湖”就成了与美国的“西部”、欧洲的“中土”一样成为了诗意的栖息地

 但实际上

真实的江湖一点都不浪漫

而是充满了各种无奈与怅然

乃至苦痛

现在

更是一个远离了江湖的时代

所谓的江湖

已经成为了黑社会的代名词

贾科长的《江湖儿女》所要讲述的

就是这样一个畸形的江湖

一个充满了失意与落寞的江湖

一个被烟火与世俗所取代了的江湖

  贾科长的“江湖”

其实是“社会”

近两年流行的社会话语“很社会”

说的就是贾科长的“很江湖”

这里的江湖与社会

是可以划等号的

 历史定义中的江湖

是与农耕文明诞生出来的一个伴生态

农业文明时代

社会人由“士农工商”四大类组成

其中“商”居于最末端

这个“商”

再次分化的话

有“豪商巨贾”

还有“江湖中人”

大富大贵的大商人

说是处于文明的最末端

其实拥有巨大的能量

连横合纵

可以成就不朽的功业

像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张士诚都是盐贩子起家

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镠

也是盐贩子起家

其他他们都是大商人

因为被官府堵了财路才奋起起义;至于太平天国的早期领袖中

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都是本地的大富豪......这样的人当然不能算江湖中人

也远非社会的末端群体

在“豪商巨贾”之外

像运河上的船工、纤夫

运河边上的脚夫、劳工

还有遍布城市中中的伶人、戏子、杂耍艺人

乃至于游方郎中、算命先生、风水师、小摊贩、乞讨人员等流民组成的另外一个系统

他们处于社会的末端

是大商业的补充

也是农业生活的补充

这些人生活的社会空间就叫做“江湖”

这些人长年累月游走在大江大湖之间

居于定所

颠沛流离

没有诗意

只有穷苦

江湖两个字之下

充盈了苦痛与血泪

说不定那一天

就可能因为饥寒冻馁

而悄然死于他乡

成为孤鬼野魂

既达不到目的地又无法返回家乡

不容于天地之间

 今年年初去世的学者王学泰先生

他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就是一部有关“江湖”文化的集中性学术总结

很值得一看

  范仲淹的“江湖”是一个形而上的“江湖”

并非真实的“江湖”

贾科长镜头下的“江湖”

有些接近本源上的“江湖”了

《江湖儿女》中的“江湖人”

包括斌斌、巧巧、二勇他们

都生活在社会边缘

属于一般人不敢惹

内心又瞧不起的人物

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

处于灰色区域

斌斌

早年间一身硬气

举手抬足之间

皆有人察言观色

颐指气使

很有派儿

一副大佬模样

但转瞬间

就零落他乡

混得猪狗不如

落得一身残疾回乡

风光一时

落魄一世;巧巧早年则小鸟依人

不谙世事

但形势比人强

逼她游走在各色人等之间

要吃饭

要生活

还想要拥有自己想要的爱情

生生被逼出了一身匪气

唬得了人、守得了场

由小女人变成老江湖;二勇

原本是外来和尚

融入当地要看人脸色说话

唯唯诺诺

结果蛇鼠两端

狡诈成性

换了地盘如鱼得水

混成新的地头蛇

耀武扬威

好不嘚瑟

一副小人样

其他人等

也全是因钱而聚

有利益就是兄弟

无利益则冷眼示人

这就是贾樟柯的江湖及江湖中人

没有谁是真的适宜

都在挣扎着生活

全是屑小之辈

蝇营狗苟

一地鸡毛

没有白衣飘飘

也没有逍遥自在

更没有诗情画意

 当然

贾樟柯作为中国文艺片导演的头号大拿

他想表现的绝非是些江湖义气

也不单纯是巧巧与斌斌的爱情

而是有更多的含义

  说到拍摄《江湖儿女》的缘起

贾樟柯自己写了一篇名为《江湖从头说》的短文

解释了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

文章中提及

影片主人公斌哥的原型是贾樟柯小时间非常崇拜的小镇大哥小东

他遇事镇定、沉着

十分“男人”

贾樟柯写道:“不管遇到啥样的危机

我都会想起他的样子

架可以输

事可以败

但人不能垮

男人就应该有个男人的样子

”但后来贾樟柯再次见到小东时

他已经被时光打磨成一个蹲在门口吃面条的中年男人

“头发稀疏、身体发胖

他那样专注地吃一碗面条

与世无争

我无法把他此刻吃面条时的专注和他过去战斗时的专注联系起来

我离开他

异常恍惚

” 是的

这是贾科长自己的“致青春”

用冯小刚在《芳华》里的台词来描述

就是: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

面目全非

虽然他们谈笑如故

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

倒是刘峰和小萍

显得更知足

话虽不多

却待人温和

” 不同人的青春记忆

面貌是那样的不同

不说赵薇

也不说冯小刚

来说下徐浩峰吧

 早在徐浩峰尚未成名之前

他出版的首部文学作品叫《逝去的武林》

  这里有必要再啰嗦一下“武林”与“江湖”的分野

上面已讲过什么是“江湖”

如果说概念再缩小一点的话

组成人员聚焦于江湖卖艺人员、杂耍艺人、江洋大盗

以及打家劫舍坑蒙拐骗者

那么这些由武夫组成江湖自然处于社会最末端

是最受鄙视的一群人

与这种“江湖”相对应的

是“武林”

同样是舞枪耍棍

同样的习武之人

差别巨大

从商业的角度

“江湖中人”对应的是“豪商巨贾”

从拳术的角度

“江湖中人”对应的就是“武林”

简单说

“武林”中人都是名门正派

而“江湖”中人则属于旁门左道

“武林”主要是习武者中的上层人

他们包括军官、教头、护院、保镖等有正经职业的武者

往上可以成为武举

往下则可以成为农民

居有定所

安家乐业

属于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不像“江湖人”是颠沛流离者

 武林、绿林、江湖

是三个完全不等的社会

(绿林大致是占山为王的强盗居多

响马、土匪、流寇是他们的主要构成人员

)早期武侠小说

像《卧虎藏龙》《江湖奇侠传》

大致写的还是武林的故事

后来到了金庸古龙的新派武侠

就彻底荒腔走板

写的是架空的侠义故事了

也顺便把“江湖”这个概念推广开来

聪明如贾樟柯

其实也没分清“江湖”的含义

 分清楚的人是王家卫

他在《一代宗师》中

把整个大陆即将消失的武林演绎了出来

北派武术的代表是宫二先生

南派武术的代表是叶问

宫二一路南下

遇到叶问

经过一番切磋

南北武林散发出了最后的光芒

然后宫叶双双南下香港

大陆武学遂绝

这是一个挽歌一样的影片

在影史上的地位会随时间的推移

散发出更多的光芒来

  《一代宗师》中的出现的人物

不仅叶问实有其人

其他人其实也都有原型

这些原型

且直接摘录一下网上的说法吧:孙禄堂(宫宝森3号原型)、 李书文(一线天1号原型)、 尚云祥、 薛颠(马三4号原型)、 宫宝田(宫宝森1号原型)、 李存义(丁连山2号原型)、 张占魁(宫宝森2号原型)、 刘云樵(一线天2号原型)、 李尊吾(一线天3号原型、 丁玉山(丁连山1号原型)、 叶问、 叶云表、 王芗斋(马三3号原型)、 马良(马三2号原型)、 马占山(马三1号原型)、 施剑翘(宫二原型)等等

 目前

世所公认的民国十大武术名家

分别是:孙禄堂、李景林、李书文、尚云祥、张策、杜心武、刘百川、李尧臣、韩慕侠、王子平

其中孙禄堂是北洋政府大总统的武宣官

也就是保镖队长

负责时任总统徐世昌和内阁总理段祺瑞的人身安全;李景林是奉系大佬

张作霖旗下五虎将之一;李书文是蒋介石的侍卫队教官;尚云祥则是29军宋哲元旗下大刀队的教官

血战喜峰口痛杀日寇长我威风;张策是张作霖的保镖;杜心武则是宋教仁的保镖

青红两帮“双龙头”

连上海三大亨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以及戴笠等人都是其门生;刘百川曾任黄埔军校的武术教官

北伐时担任蒋介石的保镖

后来又担任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大师保镖;韩慕侠曾是周恩来的武术教官

电影《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形就是他

29军大刀队最早的教练;李尧臣

29军副军长佟麟阁邀其教授其部下用大刀临阵杀敌

李根据战刀的特点

结合无极子路刀练法

创编出一种套路

起名无极刀

并成为喜峰口砍杀日寇的直接指挥者;王子平

历史真正打擂台打败数名外国人的高手

至于霍元甲其实只在擂台上打过日本人

王则连败俄人康泰尔、美人阿拉曼、德人柯芝麦、日人佐藤

以及马志尼、沙力文等西方大力士

名震一时

  当然了

这些人被称为十大家

是考量的综合实力

包括武功造诣、技击实战、武术理论、武德修为、武林声望、社会地位、个人成就和对武术界的贡献成绩排名

不仅仅是以武功高低而排名

论实战的话

晚清和民国时期武林泰斗董海川、杨露禅、李洛能、宋迈伦、武禹襄、郭云深、刘奇兰、车毅斋、李亦畲、王兰亭、尹福、程廷华、大刀王五、李存义、宋世荣、李瑞东、马贵、李复祯、耿继善、张兆东、梁振蒲、王茂斋、唐维禄、吴鉴泉、宫宝田、郝恩光、布学宽、佟忠义、黄柏年、宋虎臣、傅剑秋、张之江、霍殿阁、薛颠、杨澄甫、陈发科、马凤图、郑佐平、田兆麟、朱国福、孙存周、高振东、马英图、郑怀贤等武术家都是大牛

至于目前影史上常见的霍元甲、黄飞鸿、叶问

其实都等而下之

也算厉害角色

甚至是一流的全是

但绝非超一流高手

他们之所以成名

不过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恰好被人记录了下来

然后又被后世的编剧与导演发现

然后改编成了影视罢了

都是阴差阳错

如果真认为他们就是当时最牛逼的人物

就与历史不符了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了这些个人名

就是想说明一下武林中人到底都由哪些人组成

武林非江湖

如是而已

 民国的武林

可以在徐浩峰的一系列电影中管窥一二

像《箭士柳白猿》《师父》以及《道士下山》

以及尚未上映的《刀背藏身》

  话扯远了

还是回说一下徐浩峰的《逝去的武林》

书中的主角是李仲轩

他前后就学于民国武林高手李存义的三大弟子唐维禄、尚云祥、薛颠

这都是宗师级的大佬

能授其真传

也算得上高手了

而且他深切体会过武林的繁华与兴衰

如果时代允许

李仲轩原本可以成为一代大侠

但是时代转圜

到了文革之后

李仅仅成为了北京西单商场的看门师傅

世事苍茫岁月如驹

变化之大真是让人跌破了眼镜

 李仲轩的遭遇比之于贾樟柯记忆中的“小东”

更是让人嘘唏不已

徐浩峰与贾樟柯都动笔写了让他们大发感慨的人物

然后又都架起了导筒

分别拍了电影

徐浩峰拍了“武林”

贾樟柯拍摄了“江湖”

他们拍摄的

都是逝去的时代

一个是“逝去的武林”

一个是“逝去的江湖”

 徐浩峰是浪漫的

他努力去还原他想象中的武林盛况

贾樟柯是现实的

他力图通过镜头

再现世事的沧桑变化

 其实

说到贾樟柯是中国文艺片中的头号大拿

在于他在国际视野中得到的广泛认可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巨大的转折之中

五年一回望

就会发现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旧东西说没就没了

身在庐山中

不识真面目

我们自己常常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

也没有多少人专门去做记录

实为遗憾

美国人彼得·海勒斯的《江城》

文学成就并不甚高

但是他精准地纪录下了内地城市涪陵的蜕变

干了中国人自己没干的事

于是他火了

贾樟柯就是一个放大的彼得·海勒斯

他用他的镜头

敏锐地去捕捉当下中国正在发生中的事情

越随着时间的变化

越会觉得他的影片是伟大的

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被称作是一部断代史

  当下的人尚未足够珍惜与认识到贾科长的作用

慢慢他的作用会显起独特的意义来

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当下

缺乏距离感

因而觉得他的作品其实也没什么

但对于老外来说

这些镜头就是深入了解中国的绝佳的切入口

现在

我们再去看贾科长的“故乡三部曲”

已经有了这种感觉

就是阅读《江城》的百感交集

这就是曾经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曾经生活的样子

 所以

欣赏贾科长的电影

一定要跳出来

拿五年以后的眼光来看

或者跳出中国地域范围之外再来看

才会生发出不一样的感受

而且

贾科长也擅长在拍摄的过程中

把他用摄像机在街头随机拍摄的一些散乱的镜头植入到影片中去

这些镜头让很多观众的观影感受并不是太舒服

甚至感到膈应

会造成影片叙事的凝滞感

但这些并非没有用

经过时光的打磨之后

才发现这些镜头其实都是时光的碎片

是历史的一部分

也因为贾科长玩镜头玩的太多了

以至于大家都觉得他不擅长讲故事

弄的他的影片只有历史价值

而无欣赏价值

于是

他的影片

票房一般都很惨

大家都觉得他最好的作品一直是《小武》

处女作即巅峰

然后再也无法超越的痛

贾樟柯大概是坐实了

一直以来

大家都这么觉得

  但是

《江湖儿女》横空出世了

它以一个流畅的叙事

两个经典的人物形象

挺立在观众面前

不期然成为了热点话题

这是贾科长的幸

也是他的不幸

 幸运的是

大家都看懂了这部片

而且热衷于探讨故事情节

探讨巧巧与斌斌两个角色的优劣

探讨巧巧执着的爱情信条及野蛮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因为贾科长终于讲了一个好故事

终于让人看懂了

于是这个故事就被讨论来讨论去

其实

故事与人物只是表象

被人议论表象

总不过是隔靴挠痒

这又成了贾科长的不幸

 当然

好的影片

一定是先要让人看得懂

一般观众看不懂的影片

做得再好也只是自嗨的装逼

被束之高阁并不是什么好事

门槛太高最终也只是把自己囚禁起来

放低姿态

在让人看懂的同时

还深蕴其他含义

才是真牛逼的做法

 《江湖儿女》就做到了这一点

说它是《小武》之后

贾科长最佳的作品

并没有错

 至于片中的两个人物

还有他们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

本文就不多说了

很多人认为贾科长在讨好市场

《江湖儿女》是媚俗的

其实

并不尽然

贾科长毕竟是贾科长

他并没有失去自己的风格

依旧在忠实纪录着中国时代的变迁

  除了一个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

《江湖儿女》三段式故事

依然精准地纪录了中国20年来的时代变化

就像上面贾樟柯的文章中所说“我离开他

异常恍惚”

这其实就是这部影片中真正要讲的内核

他描绘的就是一个让人“异常恍惚”的时代

第一部分

我们看到的是拆迁市长耿彦波拆掉大同之前的城市模样

也是整个中国尚未进入现代化的时代

大同只是一个缩影

浓缩了大时代转换的前奏期

那里生活着意气风发的斌斌与无忧无虑的巧巧们

老派江湖

依旧在发挥着原有的作用

道义依旧是古老的江湖道义

然后到了2004年三峡最后一批移民外迁的前夕

此时已经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时代了

中国经济正在迅速融入世界之中

国内人潮涌动

南来北往各自谋生

曾经的大同青年也到了三峡

在这里见证了另一个最后的时光

三峡

正好是中国地理面貌变迁的一个巨大的符号

在那里正好见证了蜕变中的江湖女儿

眼睁睁看着他们困在情与爱之中

如何挣扎着前行

此时的斌斌与巧巧

已经物是人非

处于分崩离析状态之中

即将劳燕分飞

再之后到了2018年

世事苍茫

一切经过了一个轮回

什么都变了

旧的江湖彻底消失

新的江湖又在演绎

巧巧已经染上了江湖气

而斌斌则颓然老去

斌斌

从一个江湖大佬

逐步变成了一个废人

而巧巧

则从一个无知少女

也渐渐变成了一代大佬

向左走

向右走

她们都无法再回到从前

  三段叙事

类似《山河故人》

但故事讲述上更婉转更圆润

角色塑造上也更站得住脚

立得起来

巧巧与斌斌

都是经典

而且

三段叙事

三个时间

正好涵盖了20年的经济周期

也见证了一代人青春的整个过程

它的经典性

势必超过《芳华》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直追《一代宗师》

 《江湖儿女》讲述的不仅仅是巧巧与斌斌消失了的青春年华

更是一代江湖的老去

从此之后

世上再无江湖

只剩下儿女们颓然存在

 很多人都很佩服赵涛饰演的巧巧

觉得她演活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女人

终于拥有了一部代表作

但我更看重的是斌斌

廖凡在开片第一部分的不怒自威

自带匪气的表演

非常具有气场

然后到了第二第三部分

他逐步沉沦

变成了一个废物

这种精神与形体的转折

廖凡完全拿得下

放得开又收得住

只见他消去了身上的匪气

露出些许的不甘与不安

最终又露出了自己骨子里的倔强

一个男人

从顶天立地

到窝窝囊囊

磨去了棱角

甚至无法自我做主

让人“异常恍惚”

这样的男人更真实

更让人不安

赵涛的角色反而有些不够真实

有些想当然

理想化了

那个写实的廖凡

才更可爱

由外泄到内敛的演技转换

也更人佩服

  更佩服的

当然是斌斌背后那个逝去的江湖

 贾樟柯没有做加法

而是做减法

在既有功底上

讲了一个通畅透彻的故事

使得《江湖儿女》变成了一部味道绵远的影片

作为一部文艺片

能做到这一部

非常很不错

值得去好好看一看

 而且

《江湖儿女》还是贾科长的集大成者

通过本片

他串起了早期的《任逍遥》及中期的《三峡好人》

而且其中还闪烁着《小武》《天注定》《山河故人》等片的影子

是贾科长的一次作品总结

在向自己致敬

看过本片

一个贾樟柯宇宙就徐徐展现在了面前

一部片看尽贾樟柯

值了

你瞎啊撞我心上來

文章

7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