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纪录片/传记电影《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
于2015年上映
由布瑞特·摩根导演
布瑞特·摩根编剧
影片讲述了该片由Brett Morgen执导
并获得柯本女儿Frances Bean Cobain的支持
后者提供了大量未公开的家庭录像、录音、图片、demos以及歌集等等
收集的未发行音乐和录音就超过200小时
该片制作花去长达八年时间
为观众呈现更加完整的科特柯本
(芷宁写于2015年7月6日) “这是最好的一天
因为再也没有明天”(语自科特·柯本)
自1994年4月5日
涅槃乐队主唱科特·柯本选择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后
关于他的纪录片就隔三差五地不断冒出
而很多柯本纪录片的创作者们都会经由自己的理解、构想与加工
以看似摸到柯本精神世界的脉门、貌似贴近真相的方式将他们心目中的柯本呈现出来
事实上
任何关于逝者的纪录片
都是创作者们的主观意图
或许有可能接近事件真相
但都不可能作为逝者最适宜的表达或解读
可以看出2015年上映的这部讲述柯本短暂人生的纪录片《科特柯本烦恼的蒙太奇(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的企图心也不可小视
它试图将柯本短短27个春秋的人生
做个“最权威”、“最全面”的诠释
看罢成片却难免想到
如果柯本本人看到这部纪录片
或许会丢下一句:我不在那儿
很多乐迷选择看这部纪录片
大概也是因为其“有理有据”地表示: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包括柯本女儿和遗孀在内的充分授权
搜集了大量柯本的日记、素描、家庭录像和未发表录音
并以此来显示有充分的素材来精心阐述一个最真实的柯本
从一些资深乐迷观后的反应来看
似乎并不买账
以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纪录片
也会感到有偏颇之嫌
那些藉由柯本的日记、文字的片段、情绪的偶发而臆想出来的动画画面
虽然丰富了该片的影像
延展了艺术表现力
但就某种意义而言
反而降低了一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总令人有主创替柯本臆想出一切的感觉
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
本片被聪明地命名为“烦恼的蒙太奇”
当然
逝者已无法替自己诉说
通常生者对死者的“访问”
都必然地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因素
这本无可厚非
只是在该纪录片中
在取材方面似乎出现了部分一边倒的现象
比如
缺乏它所挞伐的彼时媒体或媒体人在当下的发声
这便令这部纪录片失去了另一种立场、态度和声音
从而有显得论据缺失且不够均衡
故而令其充满野心的立意无法达成
对于部分只看脸的年轻一代而言
萌神般的小柯本
美少年般的正太柯本以及颓废美神般的成年柯本
也够快进看几分钟的
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想借此片来深入了解因为年代缘故而无法接触的昔日摇滚偶像及其作品
显然可能只得到残破的解读
那些看上去丰富炫目的影像却有着相对空洞的内核
让人不得不感到遗憾
片中曾展示的柯本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别人零星散碎的个性来拼凑我自己的个性
”事实上
柯本本人充满了个性
倒是这部纪录片自身却呈现出个性拼凑、气质散乱的特点来
以散落的文字、臆想的动画、涅槃乐队的部分音乐、片面的采访拼凑出来的纪录片
也不太可能达到真正的观众想要的效果
柯本曾说:“我只想过简单的生活
我本该如此
我应当如此
”然而曲折伤感的成长经历、敏感纤细的神经、喷薄而出的才华、疾病缠身的身体
让他注定过不了简单的生活
而他似乎也不具备过那种生活所必须的心理基础和家庭状况
“我不在乎
自己是否独自枯萎
我不在乎
自己是否能思考
”或许柯本可以不在乎是否独自枯萎
但他可能会在乎能否思考
或许正因为思考太多反而将生路遮蔽了
维克多·雨果说过:“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
海绵已经吸够了水
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
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人们无法准确地判断究竟什么才是压垮柯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可以揣测的是
当时的他已经不堪负荷了
“这是最好的一天
因为再也没有明天
”(杂志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