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德军占领的卢浮宫》解说文案_独裁者的历史之思

时间:2024-05-02 01:39:56 上传:鲸鱼安慰了大海 字数:2172 字

法国|

德国|

荷兰电影《德军占领的卢浮宫》

于2015年上映

由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编剧

影片讲述了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继《浮士德》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之后的又一部新作

《占领下的卢浮宫》旨在探讨“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索科洛夫本人是一位艺术爱好者

对于博物馆之类的场地再熟悉不过

他2002年的作品《俄罗斯方舟》就是全部在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摄制

并且全片只有一个完整的长镜头

对俄罗斯导演索洛科夫有所了解的人看完这部影片后

很容易联想到他的另一部博物馆题材电影——《俄罗斯方舟》

的确

两部作品有着诸多相似:原始感的长镜头

纪录片式的旁白

历史碎片的拼贴与错位等等

但是

绝不同于《方舟》对艺术史的留恋

《卢浮宫》的思想内涵更为复杂

显露出导演复现历史的野心

电影是他最为擅长的媒介

而卢浮宫博物馆则是绝佳的载体

权力的象征 卢浮宫从诞生之初就是权力的象征

"古老世界对博物馆的狂热"

皇家艺术宫的地位

让它在几个世纪中被不断复兴

它曾经盛极一时

并在拿破仑时代达到巅峰:"凡是世界上有的

都挂在墙上"

之后也一直得到官方的保护

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而它的历史可以说是法国历史、欧洲历史

乃至西方历史的缩影

"它比整个法国都重要"

它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几代法兰西君王痴迷于卢浮宫内的艺术品收藏

通过侵略和战争掠夺并收集世界艺术中的奇珍异宝

这种收集的狂热在英、美、俄三国也不分伯仲

所以才会有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和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它见证了巴黎不流血的和平:"巴黎被攻占

其他一切都好"

当"打开卢浮宫

大家舒了一口气"

它更是和平的代价

德军占领了卢浮宫

占领了法国的骄傲

也就战胜了法国

然而这种妥协的和平却是导演所质疑的

他用了一个别有意味的手法

电影开始频频出现《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

而在即将结束时却变为了《梅杜萨之筏》

流血和牺牲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无能统治下的自相残杀

历史叙述 杰姆逊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时代对于历史的匮乏与渴望:“目前这个时代既深刻地无历史感

又强烈地渴望着一种历史叙事

渴望对一切进行一番叙事性的重新阐释

”当代的人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失去了历史的记忆

所以有什么发明能够比博物馆更充满历史的气息呢?于是在无历史感的焦虑中

人们得以找到破碎的历史药片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因此

当导演索洛科夫在卢浮宫中思接千载

畅游古今时

卢浮宫也就成为他历史失忆症的一次自我治疗

一张泛黄的照片

一段黑白的电影

一件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

一件古希腊时期的雕塑

凡此种种交汇出所谓"历史"的面目

混杂、模糊

正如本雅明所做的

"力图在最微贱的现实呈现中

即在支离破碎中

捕捉历史的面目"

令人惊诧的是

当我们的手轻扣木乃伊的玻璃罩

或者手指触碰到雕像的手指

当我们的眼睛对上画中人的双目

这一刻

我们似乎触碰到了历史

如同有一种神秘的电流在身体中游走

可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大部分人的脑海应该是空的、无的吧

过度去历史化的现代叙述已经让我们面对历史时不由自主地觉得疏离

最终免疫

由此导致每每同历史距离过近时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

逃避那股沉重

那种复杂

东欧看西欧 这部电影最令人好奇的是

一位俄罗斯导演为什么会处理二战中的法德题材

而不是自己更为熟悉的俄国和德国之间紧张激烈的二战风云

导演索洛科夫似乎是有意为之

从一个俄国知识分子的角度看待法德之间的暧昧纠葛

《卢浮宫》中导演运用极其平缓

甚至具有浓烈抒情色彩的画面表现法国求和之后巴黎城的宁静与祥和

生活也照旧

只是多了一些德国青年和士兵的穿插

让人全然忘却故事的背景是战争年代

而卢浮宫这座巴黎瑰宝也得以保全自己

免于战火的袭击和血腥的玷污

显得静默神圣

叙述者也情不自禁地高呼:"法国啊法国

你是多么幸运

你的姐妹国家

德国

承认了你生存的权利

"因为很快

画面就切换到了此时到苏联:阴森、冷酷的俄国之冬

全然不似法国温暖的气候

尸体遍地、废墟满目

还有大雪冰封的路面

最后则是空旷又惨败的冬宫

字幕显示道:"一切冻结在封锁的历史里"

因此之前出现的德国高级军官梅特涅驻足欣赏着卢浮宫中遗留的艺术品这一情节就极富深意起来

同样的军队为什么一个如此文质彬彬

如同天使

而另一个则嗜血残忍

如同魔鬼

尽管我们也可以从地理、历史的渊源分析法国与德国的亲近

而俄国同德国的疏离

但从根本上来说

人不就是天使与恶魔的集合吗? 或者说导演早已洞察法国政治的本质

鬼魂般的人物玛丽安和拿破仑一同在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前

一个仍然低语《人权宣言》的"自由、平等、博爱"

而另一个仍高呼"我的

都是我的"

法国民主和专制的关系正是这样微妙的妥协着

独裁者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拍了20世纪统治者三部曲的缘故

他似乎也很喜欢做电影世界的独裁者

这种对电影的执着

甚至是偏执

从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中已经初见端倪

因此在这部电影中

他也采用了独裁者式的叙述

用纪录片的旁白

将他的声音贯穿始终

客观冷静

不容置疑

用上帝视角

他洞悉一切

历史只是个玩具

过去现在随意转换

未来也可以任意预言

而这种处理自然也容易造成独裁式的独断专行

如若不能留下些许空白

片子容易满是导演想法的集中表达

这种教科书式的灌输法难免乏味

形式上也难以避免炫技之嫌

契诃夫、托尔斯泰的穿插

导演和海员的对话显得纷乱无序

从观感而言

的确差强人意

进一步想来

这部电影可能并不是为观众而拍

时间蒙太奇表现出的除了历史的可再现性之外

更多的是导演斑驳的内心世界

有一股不足为外人道之意

这样

卢浮宫也就顺理成章地化身为一座历史的迷宫

一如卡夫卡的《城堡》

鲸鱼安慰了大海

文章

5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