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喜剧/剧情电影《爱玛》
于2020年上映
由Autumn de Wilde导演
简·奥斯汀 EleanorCatton编剧
影片讲述了安雅·泰勒-乔伊将主演简·奥斯汀著名小说《爱玛》的新电影版
小说曾多次改编成影视
讲述美丽聪明富有的姑娘Emma Woodhouse相当自负
爱插手他人感情
充当红娘来乱点鸳鸯谱
而她在给另一个姑娘哈丽埃特安排对象时
爱上了比她年长的绅士奈特利先生
这部新片由MV导演Autumn de Wilde执导
曾凭作品《发光体》获布克奖的小说家Eleanor Catton写剧本
Working Title公司制片
Graham Broadbent也任制作人
论剩女的可嫁性一直是简奥斯丁作品的永恒主题
这大概是因为作者自己终生未嫁的缘故
奥斯丁的作品存在一种天然的和谐范式
非常治愈系
通常是男女主角开始无感如路人
然后傲慢偏见各执一方
距离十万八千里
话不投机半句多;接着不经意间擦出火花
开始注意到对方的优点
各种猜疑误会逐渐拨云见日
然后正式道歉达成互相谅解
已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通常男主在这之前已经抓紧机会表白
也必然因火候不到而遭拒
至此全书已到2/3;接下来剧情扶摇直上九万里
女方情意陡然升温300度
理智终于包裹不住干柴烈火般的情感
最后各方矛盾通盘化解男主再次表白心上人
结尾必是成双成对的普大喜奔合家欢大团圆
似乎在奥斯丁眼里
经历过男女主角之间一部分克服傲慢
一部分克服偏见
达到互相妥协谅解的爱情才能稳固
这种观念太正确让人无力反驳
原因是这种互相妥协谅解最能体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
能极大满足人与人之间互相承认的需要
也是婚姻长久的基石
只是
在作者所处的时代
这种情况事实上难以发生
只能写在小说里面
一方面是由于存在阶层之间不可逾越的天然壁垒(例如本片中爱玛一开始认为农夫马丁配不上哈里特
而结尾哈里特的身世清楚了其实和马丁一个阶层
彻底消除了他们结合的障碍)
另一方面是女性没有独立的地位(例如《傲慢与偏见》里面如果班内特家的小姐们不抓紧机会嫁出去
家里的财产迟早会被表亲继承)
另外
这种爱情观前戏太长
太考验痴男怨女守得一份真爱的耐心
作为用xx思考的动物通常一个男人5秒之内就可以决定到底爱不爱谁而无任何纠结
就像片中埃尔顿牧师说的“如果伍德豪斯小姐在场
谁会去注意哈里特小姐”
所以奥斯丁的作品尽管对待爱情和婚姻持一种门当户对的现实态度
但并不真实
原因是奥斯丁的爱情范式严重依赖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德行
所以奥斯丁的作品里面没有一个坏人
也不能有坏人
作者的这种态度
很像《西部世界》女主德洛丽丝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
而到了20世纪
波伏娃主张他人即地狱
《爱玛》属于这个范式也不例外
女主获得真爱源自内心的善
本质上是良好德行的回报
只是和奥斯丁大部分作品不同的是
女主人设上是个被宠坏的千金
而通过理顺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
终于修得正果
1.女主和男主的关系 男主奈特力(Knightley)是个很有绅士风度的“达西先生”
大女主10多岁
由于他们属于同一阶层
年龄其实不造成任何代沟
只是男主喜欢站着道德的制高点
劝说
告诫甚至训斥女主
而且以一个朋友的身份
如果奈特力心术不正
绝对会是现在所谓的PUA大师级渣男
好在奥斯丁的作品没有坏人
奈特力本人的确是位正人君子
女主爱玛(Emma)对男主开始自然无好感
没人愿意天天被批评
女主的情意的转变
发生在舞会上
奈特力非常周到地派座驾接送境况一般的菲尔菲克斯小姐(Fairfax)
然后在闺蜜哈里特(Harriet)被无人理睬的时候礼貌地救场
体现了奈特力最纯正的英伦绅士风度
能够被人性中流露的善意所打动
本身就是一种善
从此处开始
女主内心里接纳了男主
也接纳了男主的批评
并反思自己的不正确
这一过渡非常自然
本质上
女主对男主的爱
代入了一部分恋父情结
只有父亲会这样呵护和教育女儿
在这之前女主自认为会一辈子不嫁
一切爱情的本质是自恋
所谓的真爱只是幼儿时期经历过的依恋
成年后投射到特定对象上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的本质是患者试图返回婴幼儿之性欲状况
而被真爱冲昏头脑的人和神经症患者区别不大
2.女主和闺蜜的关系 西方近代贵族社交有一种Protege(被保护人)的惯例
对于初入社交场合身份较低的年轻人
通常会有一位“贵人”充当其保护人并指导其社交
这里爱玛就相当于哈里特的“贵人”
爱玛对于哈里特未来的幸福
超出了一般闺蜜意义上的关心
带有一种道德义务上的支持
因此不遗余力地撮合闺蜜和牧师埃尔顿
在当时人看来
婚姻是一锤子买卖
但一辈子的事
女性没有独立地位
只能依附于夫君
牧师太太比农民太太肯定强多了
因此下嫁对于女性来说是最坏的情况
反过来
哈里特对爱玛崇拜是五体投地
是因为在爱玛身上看到了自己所缺少的一切
这种仰慕源自早期的自卑情结
最终导致其在爱玛的授意下拒绝马丁的求婚
尽管马丁只用了5个核桃就获得了哈里特的芳心
这种传统的依附关系
也可以通过马丁向奈特力征求是否该娶哈里特的意见也看得出来(马丁家是奈特力的佃户)
哈里特很容易被任何男人的一丝好意所感动
极大的善意如奈特力舞会上的行为
在哈里特看来等于爱
尽管这能体现哈里特善良的天性
但同时也是自尊的极度缺乏
根本原因是从小父爱的缺失
这点片中有交代
哈里特是身份不清的私生女
好在马丁
奈特力都是好人和绅士
伤过哈里特心的牧师埃尔顿也非恶人
否则
哈里特的人生经历完全是一部类似《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样的电影
哈里特和爱玛的矛盾最终聚焦于奈特力
如果哈里特和爱玛属于同一阶层
那友谊的小船立马就翻
而哈里特自知配不上奈特力
无法和自己的贵人竞争
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
爱玛要处理这一层关系
还是比较容易
只需要放下大小姐的傲慢态度
主动坦诚
在下人看来就会是莫大恩惠
爱玛最终靠自己的真诚赢得了闺蜜
同样的方式
爱玛也同贝茨一家以及马丁一家和解
和解带来的结果是
马丁再次向哈里特求婚
而爱玛释放的善意
也换来了和奈特力的和解
只是这里作者最后只能安排哈里特的父亲是工匠的身份而爱玛主动接纳和包容的方式
来维持两人的和谐关系
如果哈里特是某位大公爵的后人
身份在爱玛之上
爱玛单方面的善意不足以造成和解的局面
3.女主和“情敌”的关系 严格来说
菲尔菲克斯和爱玛不算“情敌”
虽然弗兰克(Frank)表面上追求爱玛
其实私下和菲尔菲克斯小姐私定终身
这对情侣是《爱玛》中最艰难的一对
因为跨越阶层的结合引起继承权的纠纷
男方不可能放弃财产娶一个低身份的女性
只能将恋情隐藏起来
归根结底还是男女不平等
女性没有独立地位的缘故
不过作者安排弗兰克的姨妈提前死去
扫清了两人结合的障碍
最终修得正果
不过爱玛早将这层关系猜到
并且明白弗兰克不是真正在追求自己
两人公开场合的暧昧
吃醋的居然是奈特力
直接导致了奈特力的表白
但女主和菲尔菲克斯之间存在一种属于优秀女性之间的竞争关系
在才艺上
女主最多算文青一枚
只会唱《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而菲尔菲克斯可以凭借莫扎特《第12号钢琴奏鸣曲》技惊四座
失意时可以演奏贝多芬的《热情钢琴奏鸣曲》聊以自慰
是真正的大才女
爱玛傲慢
虚荣还耍点小聪明
而菲尔菲克斯隐忍
谦让
识大体
无论德行还是才艺
菲尔菲克斯完全凭实力碾压
除了颜值以外
只能说弗兰克确实很有眼光
城府很深
也足够有耐性
奈特力只会羡慕妒忌恨
称其为花花公子(coxcomb)
只因为弗兰克居然骑马40英里跑伦敦去做头发
在原著的书中
爱玛确有坦露自己才能不及菲尔菲克斯
发奋拼命练琴
但对菲尔菲克斯本人其实毫无妒忌
根源在于爱玛天生的优越感
正像片子一开头就说的“爱玛伍德豪斯漂亮
聪明
富有
过了将近21年的无忧无虑的日子”
对待显得寒酸的菲尔菲克斯小姐
爱玛持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
4.女主和父亲的关系 这一层关系电影交代得不太多
然后父亲的戏份主要是那句口头禅“感觉到那一丝凉风了吗?”
有点像《傲慢与偏见》里面的班内特太太
大概在奥斯丁看来
家长都是一样的
各种不在线或者瞎操心
但是
父亲代表源生家庭
是爱玛和奈特力结合的最后障碍
爱玛不止一次说过
自己永远不会离开父亲
让父亲独自一人
而这个障碍是奈特力主动跨过去的
奈特力决定婚后住爱玛娘家这边
不知道这是作者的YY
还是当时英国人真有这样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
奈特力确实真心替女主考虑
是对女主感情的尊重
是奈特力的善意
而奈特力的善意是对女主善意的回报
这样更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另外
和自己真爱的人在一起
哪里都会是家
我觉得这里代入了作者的对于幸福的一层幻想
即女性可以同时拥有丈夫和父亲
能保持人格的独立
而且无需脱离自己的源生家庭
而实现这层幻想的是一套善报的德行
全片的明朗风格
和谐而带喜感的构图
如马卡龙一样的色调
人物气定神闲而又不失诙谐的表情
都在凸显其皆大欢喜的主题
而这种和谐源自于各方的善意
有那么一个时期
英伦三岛风和日丽
没有资本和铁路的鸡飞狗跳
没有黑心工厂里的飘着白色棉絮的地狱
不基也不腐
也没有神探用智商碾压你
在这个时期
有一个叫简奥斯丁的作家选择看到人间美好的一面
P.S.安雅泰勒颜值真是太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