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战争电影《百团大战》
于2015年上映
由宁海强 张玉中导演
董哲 刘英学 编剧
影片讲述了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这场战争极大的影响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牵制住了日本兵力
同时中国的大胆出手
也影响到其它国家也开始勇于在东南亚战场、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强势出击
正面对战
《百团大战》上映前可谓用明星效应做足了文章
一直在强调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战争片
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但做为观众来看此片
还是显得有些老气横秋
不具备新时代战争片的气质
条条框框模式化创作依然存在
这样的前提下
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不知道是该喜还是忧?其实《百团大战》从本质上集中反映了我国主旋律战争片近年来创作的瓶颈所在
价值观的矛盾碰撞尤为突出
创作还是那几板斧
又一次精准诠释了“每年变变包装
万年不变味道”这句话
历史人物远远比银幕表现的精彩
百团大战时的彭德怀第一板斧:宏大视角 并非说宏大视角不好
宏大视角其实最能反映战争的全貌
但宏大视角也分两类
一类是战争的全景化展现
像我国的《大决战》三部曲
苏联的《卫国战争》三部曲
都是调动超过百万的部队
百余部摄像机同时拍摄
完全展现了电影的恢弘气势
不计成本的真实再现战争场面;另一类是国家领导人的宏观视角
这个是主旋律电影最为诟病的地方
本来一场战役指挥官是整个事件中
最具智慧的化身
结果我国主旋律老是陷入了一边表现深沉思考、一边阐述理想信念的套路
反倒成为了观众最厌烦的部分
宏大视角很长一段时间统治着国产战争片
到了电影产业高速发展
观众需求日新月异的年代
这样的创作理念就有些跟不上时代步伐
没有了无限的资金去拍摄
大场面就让很多电影显得不伦不类
基本现在炮火和大规模冲锋的画面大部分从以前电影资料中剪辑了过来
宏大视角真的有这么重要?第二板斧:煽情台词 但视角太宏大
观众觉得只有骨架没有血肉
看起来也是索然无味的
所以创作者们就加入了很多自认为“鲜活”的人物
这些人物一般没有详细的历史根据
人物设定一般为理想信念坚定
出身穷苦
各方面都是愣头青
但一定被最高指挥官认识
说话非常煽情
最后也一定会牺牲
牺牲会讲出很多煽情的话语
国产战争片就是这样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来一次次升华影片主题
达到煽情的作用
同时表现敌人的残酷
每次看到这样的场面
就会想起一位老革命的访谈
他说
现在的打仗拍的太假喽
战场上一枪就撂倒了
没有那么多的话
创作者们的意愿是肯定还是为了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尊重和整体基调的塑造
但这样的表现方式
塑造了自己拍摄构想的同时
真的是在尊重那些牺牲的英灵?第三板斧:敌人智商 无论是抗战还是内战
敌人的智商一定是不稳定的
有时凶残狡猾
有时呆头呆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敌人都是这样的存在
当年陆川在《南京、南京》中公正表现日军的军事素质时
遭到了很多的口诛笔伐
认为日本人在战争中是不存在人性的
在一批抗战电影和如此思潮的带动下
就出现了抗战神剧
其实我们的创作者都是害怕把敌人表现的太强大
会给观众带来不良影响
但敌人不强大
我们哪来的八年抗战
也正是因为敌人强大和残酷凶狠
所以才会突显我们这个民族的坚强
所以客观的拍敌人
就是客观的拍自己
第四板斧: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永远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绕不过去的话题
很多电影人也以这个为借口
抱怨审查的太严拍不出好电影
那为什么我们能拍出《集结号》《血战台儿庄》《黄河绝恋》《紫日》等等一批不错的电影?战争片永远都是绕不开一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政治舆论需要
所以如何在适合本国的体制下
拍出适合本国国情观众能接受的电影才是关键
国产电影该怎么拍? 四个字:学习和理解
电影工业最大的好处
就是可以模仿和学习
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国外优秀和糟糕的战争电影都很多
那我们应该从中汲取什么营养呢? 首先
关注人物
关注现实
小人物是战争中最有血有肉的部分
虽然大格局的电影我们是需要的
但大格局都是由小故事组成的
小故事就有小人物
真正学会了拍小人物
才是拍好了战争片
《士兵突击》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片
但是就是显得接地气
原因不言而喻
其次
真实可信
真实情感
一方面是布景、道具、武器的真实
《集结号》很大程度就是胜在了年代真实的质感上;一方面是人物的真实
情感的真实
是人就会害怕
会哭会笑有情感
有人喜欢杀戮
有人喜欢掠夺战争的胜利品
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高大
我们也希望看到真实的英雄
英雄也有吃喝拉撒睡
英雄也有子弹打完的时候
最后
学会适应
学会自信
我们与国外战争片资金投入的差距其实是最容易弥补的
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
早晚会出现耗资巨大的战争片
但首先我们得学会适应市场
这个也包含两个方面的适应
一方面适应我国的体质
如何在电影政治引导与观众喜闻乐见上取得平衡点
或者完全摒弃说教的方式来制作战争片
好的道理从来都不是直白讲出来的
同时
一定不能触碰我国的审查红线;另外一方面
要适应观众需求
一味的曲高和寡、阳春白雪注定无法收回成本的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战争片的纠结所在
我们在尝试做的更接地气的同时
还是忘了不了那几板斧的功夫
要么就是接地气接的有点过
颠覆了经典人物的形象
这样观众看起来也是觉得不舒服的
而学会自信却是最难得
电影产业其实就是价值观产业
价值观产业就是国家实力
国家实力强大了
价值观自然就传播出去了
一旦国家处于比较弱势的状态
电影类型基本大部分都是偏向于颂扬型的
会自然的忽视那些黑暗面
过度的来美化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征服1453》就是这样代表
土耳其还是怀念自己逝去的荣光
过度美化了自己攻陷君士坦丁堡
所以
学会自信
要心态逐渐转变
国民心态与国情相符合
战争片发展要和我们的世界地位相符合
要正视我们的历史
希望随着我们越来越强大
能在光影世界看到关于“朝鲜战争”“珍宝岛之战”“中印之战”“中越之战”这些尘封的记忆
去怀念那些默默无闻
无法被世人提起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