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香港|
美国动作/冒险/惊悚电影《碟中谍5:神秘国度》
于2015年上映
由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导演
布鲁斯·盖勒 克里斯托夫·迈考利 编剧
影片讲述了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伊桑·亨特将与他的团队一起遭到一个名为“神秘国度”的组织追杀
对方是与他们同样技艺高超的劲敌
试图摧毁阿汤哥所在的“不可能任务情报署”
西蒙·佩吉、杰瑞米·雷纳、文·瑞姆斯三位老搭档悉数回归
接应阿汤哥共赴这场不可能的任务
前天
《碟中谍》系列电影的第五部(神秘国度)发布又一款预告
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精品动作戏份的集合
预告片中不仅展现了IMF依旧先进的科技
同时打出了两场重量级的戏份:徒手趴飞机
深潜水反应堆(无氧气瓶)真叫我感叹:阿汤哥真会玩!(预告应该以此命名) 首先
阿汤哥拿出了个小心炸弹(碎玻璃专用)轻轻一按
玻璃就变得粉碎还不发出声响
真是破窗而入的好工具
凭借它的帮助
阿汤哥成功潜入目标
水反应堆
阿汤哥穿着特质潜水服(从图上看)没带氧气瓶就这样跳下去执行任务
真是勇气可嘉
阿汤哥还为此屏息6分钟(左右)敬业精神可见一斑(以他的年龄
屏息6分种是不容易的)但是反应堆中的那个小洞引起了我的遐想
难道必须跳进洞?这类为主角增加难道的设定很有可能在电影中出现
果然
不带氧气瓶就会出现氧气不够的情况
这是必须的
不然强调氧气瓶也就失去了意义
设想一下:配着快节奏的配乐
伴随着仪器急促“嘀嘀嘀”的声响
看着这样的场景挺带感的(带入主角)紧张感立刻就出来了(实际效果取决于成片)果然任务不会一帆风顺
就在他要将两张类似芯片的东西插进某种插口的时候
一个庞然大物击中了他
很难想象任务能顺利完成
这时看着阿汤哥迷迷糊糊的神情
很有可能这就是从反应堆出来后的戏份
如果真是这样
高潮还真是一波接着一波
接着
阿汤哥用他炫酷的车技给这些年轻后辈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开车别开太快!这招神龙摆尾真漂亮
在上一部失去部长后
IMF还是迎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解散!虽然IMF被解散
但任务还是要完成(把IMF直译缺少了些美感
就不能翻得诗意点吗?) 到了这里
大反派终于露出了他的真容——辛迪加
在《碟中谍4》的末尾处提到了他
这样看来剧情应该是承接上部
而辛迪加也是大有来头
他可是IMF的老对手了
在剧版的《碟中谍》中(官方译作《虎胆妙算》)辛迪加(组织)可没少给IMF惹麻烦
看来这次的《碟中谍》是要全面向剧版致敬了
(美女出浴怎么也看不厌) 这真是切合impossible的主题
当初设立IMF的原因不正是去完成这些高难度任务吗?每次一提到这观众和片中主角都会像打了鸡血一般亢奋
接下来的几个镜头则真正体现阿汤哥多种多样的玩法
合理利用地形与手边材料
我相信在成片中阿汤哥一定会为观众献上精彩的动作(打斗)戏份
看到这个镜头
我竟有些恍惚
因为这与《碟中谍2》的高潮戏份太像了!看来幕后主创们还真是把致敬做到家了
每一部《碟中谍》电影中总会有惊艳到我们的地方
这就是导演费尽心思想出来的高潮动作戏份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
而且随着电影技术与安全保护技术的不断进步
这些镜头也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惊险
再加上阿汤哥一般都是亲自上阵完成这些惊险戏份
《碟中谍》是一部比一部精彩
一部比一部风骚(动作设计)
上集攀爬迪拜塔
这集徒手趴飞机
阿汤哥都没闲着
这也就是这个系列长盛不衰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IMF可爱惊奇的小玩意儿也是吸引影迷的一点
以前我们在看007的时候
总能被Q博士的小道具所吸引
但当我们在看近几年的007作品
会发现小道具少了
虽然这并不代表影片质量不好
但终归少了一个亮点
在几部《碟中谍》中都有大量的“高科技产品”来吸引你的眼球:面具
手套
小炸弹
巨大的投影银幕等等
数不胜数
这是这一系列电影的一大亮点
铁打的伊森
流水的队员
但西蒙佩吉并不适用于这条规律
自从在《碟中谍3》中亮相
两部系列电影
他都没有缺席
而且戏份越来越多
俨然成了团队吉祥物
他总能用他的表演缓解紧张气氛
博观众一笑
是电影中的最佳配角
刚开始导演确定下来的时候
我还有些担心
因为他的上一部作品(侠探杰克)气氛比较压抑
虽然这符合影片定位
但我总是担心这就是他的风格
但从预告来看
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碟中谍》
这个译名是巧妙的
它完美的契合了电影内容(第一部)一盒碟子印发的谍战
这种妙用同音字的高度概括
现在很少见了
但是让译制人员始料未及的是
派拉蒙把它拍成了系列电影
这样看
译名又不是这么巧妙了
但木已成舟
如今顶着“碟中谍”的译名
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致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