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加拿大惊悚/恐怖/科幻电影《阿波罗18号》
于2011年上映
由冈扎罗·洛佩兹-加勒果导演
BrianMiller 科里·古德曼编剧
影片讲述了1969年7月20日
“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
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登月
随后“阿波罗”飞船执行过多次登月任务
但到了70年代
当“阿波罗18号”按照既定计划准备起飞前往月球时
却意外的接到了尼克松总统的命令:取消登月
并且禁止随后的一系列登月计划
于是
“阿波罗18号”的登月计划胎死腹中
人类也从此再未上过月球
数十年后
两名NASA的宇航员意外的发现了几十前的一卷录像带
在当中从未公布的绝密视频里
两人惊奇的发现了为何美国再未登月的真正原因
原来“阿波罗18号”其实曾按照既定计划顺利登陆月球
而当时的宇航员
在月球上发现了外星生命……
文/ 时漆《阿波罗18号》在当下出现
无论是题材上
还是手法上
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部算是“怀旧主义”的影片
其意义在于
能从它去联想许许多多的“前辈”
在风格与故事全面致敬的基础上
它见证了影史上
那些让人过目不忘、久久回味的佳作
用伪纪录片形式包装的作品
时至今日远比其他类型影片要稀有的多得多
但由于风格过于特异
剑走偏锋之下
一方面能吸引观众眼球而爆冷;另一方面
经过几次洗礼之后
观众们大多数也就见怪不怪了
《阿波罗18号》在并没有一个构思超凡的故事体系下
毅然还是选择了伪纪录这种方式
足见勇气可嘉
从《阿波罗18号》投射下的影子里
我们看到了林林种种熟悉的身影
美苏冷战的时代背景
早已被谍战题材榨得一干二净;与此同时进行的太空军备竞赛
也已被不胜枚举的科幻题材挖掘殆尽;至于不明生物的肆虐横行
更是俗套到无人问津
但影片把这一切元素都尽数收罗了到一块儿
煞费苦心的集大成者
也不见得会很惹人嫌
扫完全片
种种或多或少相似的回忆便蜂涌而至:《死亡录像》、《红色星球》、《太空运输》、《异形》、《蒙哥湖》、《最后一次驱魔》、《鬼影灵动》……戏谑的说
《阿波罗18号》是一部月球版的《疯狂的石头》——片中所出现的不明生物体
静态之下
似普普通通的陨石
一旦触发
便变身为无孔不入、无坚不摧的怪物(形似螃蟹)
一般情况下
大凡探讨未知物种类型影片的技巧
就是不会将真相公之于众
至少不会出现在第一部里
一来留下悬念
造就真实感的假像;二来便于随性发挥
反正是天知地知
你不知我也不知
类似于《科洛佛档案》
不曾介绍怪物的来历;《怪兽》
简单说是外星生物
说了等于白说;《解冻》
虫子的功效像极了本片
一句属于史前生物封住了众人的嘴巴;《突变第三形》
经典之作也是随便扯上几句就完事
再罗列上《废墟》、《追击巨怪》、《天际》等等
《阿波罗18号》毫不掩饰地见证了它同胞兄弟们的优质秉性
影片的伪纪录拍摄
较一般的伪纪录片
在技术上要难上许多
尽管《女巫布莱尔》执群雄之牛耳
但它用镜的成功是在艺术上去揣度观众的心理
不像《阿波罗18号》
把故事搬上月球
完全就是考验摄像机摆放的位置
因此
尽管修饰得已经相当“月球化”了
但些许的瑕疵还是随处可见
倘若觉得美国宇航员个个都是自拍狂
那是必须得原谅他们的
此外还有声效
其难度跟用镜不相上下
影片处理的较让人满意
美国政府热衷搞阴谋论
电影往往都将这项传统无限放大
现今广为流传的相关太空的机密
繁星点点
第三(四)类接触、罗斯韦尔事件、第51区、火星背面的脸、登月是假像等等
电影均不厌其烦地一再拿出来阐述
不由地让观众已然感觉到
这些似乎都不再像是科幻
而是真正的现实
其中
美苏冷战时期大大小小的事件
人们更是津津乐道
在《阿波罗18号》里
我们又一次见证了熟悉的“阴谋论”
对于影片所缺失的悬疑、惊悚、血腥
这些本可以为其加分的特质之下
真正的高潮是在男主角Ben自知被国家所摒弃之后
用录音机连续播放的几次儿子说的“我爱你”
这一刻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全方位地碰撞在一起
理智地去思考
似乎Ben应该为国家做出应有的牺牲
但考虑到美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搞阴谋论主义
我们就会无限地同情Ben了
最后那段队员们出发前的剪影
又一次点到“美国精神”
讽刺之中也引发思考
荧幕之上
有太多熟悉的身影在为某国家或者某组织奔波劳碌
他们惟命令而马首是瞻
总是说得少干得多
基本不问为什么
然而他们最终得到的又是什么?有了牵挂却难以全身而退
反目成仇后而粉身碎骨
干的是惊诧天地的壮举
收获的是无名无姓的墓碑
记得《恐怖大师 第一季》中有这么一集
题目叫《回家》
说的是总统为了竞选成功
喊出了一个“让战争中死去的士兵回家”口号
结果
那些逝去的亡魂在这场作秀中真的“回家”了
借助大热的“丧尸”元素
达到了效果绝佳的暗讽目的
可见
真正可怕的怪物
并非是远在月球上的“疯狂的石头”
而是那些近在咫尺的政客们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