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智利|
法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历史电影《第一夫人》
于2018年上映
由帕布罗·拉雷恩导演
诺亚·奥本海姆编剧
影片讲述了电影《第一夫人》将聚焦杰奎琳·肯尼迪人生的四个日夜——从丈夫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到葬礼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故事
展现出当时年仅34岁的第一夫人最脆弱同时也是最优雅的一面
“1963年11月22日
是我们那一带人的911事件”
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曾有言语
形容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
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打击
而肯尼迪之死更是因牵连的人数之多
线索之复杂
成为了神秘悬案
究竟谁杀了JFK
半个多世纪以来
共有三十多种不同的阴谋论甚嚣尘上
即便特朗普公布《沃伦报告》
也未能解开这团难分难解的迷雾
《第一夫人》带领观众从肯尼迪妻子杰奎琳的角度
来重新审视这一美国历史上的最大阴谋
换言之
影片是以杰奎琳的秘密回忆
打开肯尼迪遇刺的尘封历史
影片没有长篇大论肯尼迪之死的扑朔迷离
仅以截取JFK身亡后的前四天来显现JFK身亡后美国政局的错综复杂
将白宫危机四伏的局势生动地呈现出来
在100多分钟的时长里
杰奎琳的双瞳构成观察政治人物的视角
显露权力交替时的暗怀鬼胎
片子在影像上很有特点
真实素材与虚构场面密切交织
编导者在真实新闻影像与纪录片中捕捉到最有意味的细节
使之与所拍电影片段无缝连接在一起
形成了虚与实之间的联动
让故事有着浓缩的生动历史之感
而打乱了时间线的叙事
因出色的剪辑而保证了观影的流畅
剧情由杰奎琳的回忆串起
新闻记者的采访则贯穿始终
闪回镜头的运用
让观众看到杰奎琳不同阶段的生活
而一场刺杀让她从万众嫉妒的第一夫人转变为万众同情的前总统遗孀
权和贵的顶尖绚烂生活被瞬间终结
三个男性角色在她的互动起着不同的功能
新闻记者的访谈提问
是她倾诉过往经历的渠道;年长牧师的宽慰解惑
给她指点迷津的灯塔;丈夫胞弟博比(罗伯特·肯尼迪)的出谋划策
助其应对纷至沓来的挑战
在与这三男人的言谈中
她的话语成为对自身不幸遭遇的夹叙夹议
镜头之下
失去权力光环、寂归平凡的女人在丧夫后的悲伤与坚定、脆弱与强大
显得是如此感染人心
如果你是一个历史控
很容易能看出肯尼迪之死给美国政局带来的动荡
当空军一号载着肯尼迪灵柩返回华盛顿的路上
杰奎琳拒绝将染满肯尼迪鲜血的香奈儿粉红色套装脱下
穿着这血迹斑斑的衣裳
在飞机上见证林登·约翰逊在飞机上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这一幕给人心灵的触动比言语无比震撼
既显示了非凡的勇气和镇定自若的品格
却也象征着权力的更替竟含有着血腥
失去丈夫的杰奎琳
承受巨大的伤痛
当绝不把自己的虚弱暴露于人前
孩子面前要强颜欢笑
媒体面前又要举止得体
与人打交道时还需故作镇定
只有在个人独处时
当所有坚强的伪装才卸下
她抽烟减压、喝酒浇愁、听唱片排忧
洗浴时失声痛哭
不知所措地白宫房间游走
内心的孤独悲苦、迷茫无助显露无疑
而没有了第一夫人的光环护体
她也或多或少品尝着人亡政息的世态炎凉
杰奎琳搬离白宫时
约翰逊夫人迫不及待地与白宫总管讨论面料形成的定格
足以暗示政客的虚伪
工作人员的趋炎附势
也在安排肯尼迪葬礼中的不厌其烦加以显露
即便是肯尼迪之弟博比
也试图把葬礼打造成拉抬政治选票的公关
他的寥落数语
匆匆梳理着胞兄的“政绩”
推动航天计划和民权运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对待卡斯特罗的打压、派兵越南的肇始
也显露对约翰逊上位的不满
他们哥俩政治上为人作嫁的无奈
以及家族失去权力的不甘心
杰奎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范
她因对时尚非凡的品味而闻名于世
她独特的气质、高雅的举止影响了同时代的美国人
可很少有人谈论她的勇敢与坚强
片中的杰奎琳告诉我们这个女人内心坚韧
面对政治同僚
她强硬地维护应有的权益
不肯妥协和让步半分
拒绝约翰逊要她尽快搬离白宫的企图;坚持把丈夫下葬阿灵顿国家公墓而非家族墓地
且精心挑选墓址;一定要马车送葬的传统
让肯尼迪的葬礼堪比林肯
而访谈中
她向记者施加压力
坚持修改访谈记录
甚至提出“卡米洛特”的概念
将亡夫的执政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缔造的志业相提并论
而这一切都正在证明
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爱
娜塔莉·波特曼不愧是是奥斯卡影后
把杰奎琳那复杂性格给予多层面的展现
还原了美国史上最美第一夫人的非凡魅力
照看孩子温情而不甜腻
面对媒体高贵而不冷峻;参加社交活动优雅而不造作
维护权益果敢而不失柔韧
面对丈夫之死沉痛而不绝望
这部《第一夫人》因有她精彩的表演
有望在同档期影片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