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犯罪/剧情/惊悚电影《夜行者》
于2014年上映
由丹·吉尔罗伊导演
丹·吉尔罗伊编剧
影片讲述了卢·布鲁姆是一名充满激情的年轻人
迫切地想得到一份工作
他发现
自己或许可以在报道洛杉矶地下犯罪活动方面有一番作为
他与一群敢于冒险的摄影师们合作
闯入了那个危险而又刺激的“夜行”的世界
所谓“夜行”
指的就是自由记者和摄影师们四处拍摄暴力犯罪影像
并将其卖给电视台相关节目组的行为
一位来自电视台的经验丰富的女记者尼娜也成为卢的助手
然而很快
他就模糊了正与邪的界限
从一名旁观者变成了他镜头中故事里犯下罪行的“明星”
理想状态下就本体而论
摄影机于新闻工作者
只有一个规则
那就是再现客观真实
现实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
一个行业需要经济利益推动运转
而有金钱必定有欲望
《夜行者》讽刺了商业竞争压力下新闻媒体选择用素材去营造一种戏剧化的真实以吸引群众
与此同时
也批判了主人公为了实现这种真实的假象不惜打破行业准则和道德准则
影片不仅从色调选择和人物塑造上营造了黑暗的基调
其残忍的结局更是突显了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一. 利益导向:新闻媒体商业化的加工法则《夜行者》中的夜行自由记者路易斯和电视台新闻制片人妮娜分别象征了当代新闻媒体的其中两种特征
一是制造假象
二是引导舆论
前者是后者实现的手段
也是新闻媒体对素材的加工法则:以真实为基础进行虚构编辑
以此吸引群众的关注
从而达到商业机构的经济需求
同时无声无息地引导大众舆论
“我们发现我们的观众更喜欢城市犯罪……这也代表着受害者一般是富人或者白人
在贫困者和少数族裔的人手中受伤
”基于此
妮娜选择的新闻题材多为犯罪题材
并且追求惨烈的案件
这也是推动路易斯不惜欺瞒真实、改动案发现场甚至以身犯险作案也要得到新闻素材的原因之一
新闻媒体对值得报导的题材进行过滤筛选代表着某种主观能动性
可见媒体在某程度上主观引导着群众走向特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甚至是激化群众中的阶级矛盾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上看
新闻无疑是一种快速且广泛传播信息的载体
它不仅提供和传播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人的窥视欲
更因此引起大众对于某种存在的恐惧
正是这种恐惧使群众持续地聚焦新闻以得到适当的安全感
这也是片中所提到的“犯罪新闻成为关注焦点”的原因
矛盾的是
新闻媒体需要客观地报导事实
但它们却同时潜移默化地主观引导着舆论
改变着观念
这种舆论和观念就是新闻媒体对信息加工过后的产物
对于路易斯来说
作为提供报导素材的自由记者
为了满足妮娜的工作需求和自身的心理需求
他打破了新闻报导要求真实客观的规则
反而将其作为一个个人作品
而不是摄影机的纯粹纪录
当新闻掺杂了个人的主观能动
它的再现便成为了一个虚实无度的拟态环境
不仅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由新闻媒体掌控
大众的舆论导向也不知不觉地被感染
二. 道德缺失:个人主义变形化的冷漠心境相较于孔子的“人性本善”论
崇尚个人主义和信仰基督教的西方民主国家更倾向于性恶论
因此
再民主的国家
依旧需要规则来维持社会秩序
强制性的规则是各种规章制度
而自制性的规则则是个人的道德准则
整体而言
路易斯的形象在工作能力上是值得肯定的
他心思慎密
拥有优秀的谈判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但在道德层面上
他却是极其缺失的
他善于伪装
其内心的个人主义超越了道德准则对自身言行的限制和控制
主导了他一而再再而三不择手段地达到个人目的
面对这种道德败坏
他用记者的身份为自己的旁门左道开脱
给予自己可以在别人的生死面前置身事外的理由
他对受害者的冷漠、对员工的控制欲、对妮娜的威胁都体现出其唯我独尊的社交态度
这是个人主义变形发展的结果
故事于观众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然而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地看着罪犯逍遥法外、步步高升
这样的结局既残忍又真实
如今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有那么多的新闻媒体
同一个新闻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媒体报导中产生矛盾
也可以在下一个关联新闻中被彻底推翻
可悲的是每一个新闻看上去都如此真实
这样一个连耳闻目睹也无从辨别真伪的拟态环境中
我们怀疑
却也只能怀疑
我们无知且盲目地被媒体引导
对此却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