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剧情/战争/历史电影《赛德克·巴莱》
于2012年上映
由魏德圣导演
魏德圣编剧
影片讲述了在险恶的日据时代
赛德克族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
男人须服劳役不得狩猎、女人帮佣不能编织彩衣
骁勇善战的英雄莫那鲁道
见证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
因一场误会种下日警和赛德克族的紧张关係
自此族人便活在恐遭日警报复的阴霾中
忍辱负重的莫那鲁道在深思后
虽知将面临灭族危机
但他明白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
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
于是决心带领族人循着祖灵之训示
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本片是《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新作
内容阐述发生于1930 年代台湾南投的‘雾社事件’
当信仰彩虹的赛德克族
遇上信仰太阳的日本大和民族
两个族群在台湾山区爆发冲突
两军交战
赛德克族头目莫那鲁道率领族人三百多名勇士对抗日本三千大军
双方各执立场而战
只是他们忘了
无论是信仰彩虹
还是太阳
他们信仰的
是同一片天空……
探讨国民劣根性的文章
大概很少有谁能像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那样振聋发聩
无可否认
我们是一个优秀的民族
有着足以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历史和文明
但同样的
这个民族也有着无可回避的缺点
无论是从远古农耕文明一点一滴形成的也好
在崖山之战后被异族统治所扭曲的也罢
华夏人民集体性格中的糟粕
已经成为血脉和基因中的一部分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没有人有能力改变
比如尚武精神、阳刚血性的缺失
诚然
华夏民族千年苦难史里
也有将星辈出
英雄如云的时代
但从全体国民的层面来看
却更多的是浑浑噩噩等着人血馒头治病的无知民众
围观为俄国做间谍的同胞被日本斩首的麻木百姓
所以
第一批走进初开国门的大清帝国的西方人
留下了这样的话语:“这个帝国的百姓毫无生气
神情呆滞与麻木
他们穿的破破烂烂
如乞丐一样
”信仰、理念
热血、奋斗
这些美好的词语
似乎在中华大地被异族统治的几百年间
随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沾满鲜血的过往而一齐消逝
只剩些摇头晃脑的八股书痴
和埋头过活的温顺良民
而后的爱国救亡、西学东渐
随着政权的次次更迭
一批批国民觉醒
而国家危亡之际的绝地反击
也让这个民族最后的血性全盘爆发
可以说
正是一次次危急存亡之秋
为我们的民族找回了一些千百年前的优秀品质
但终究
汉人还是一个温顺、尚文、逆来顺受多于揭竿而起的民族
所以
当身为汉人的魏德胜导演
忽然从文艺到死且充满了“殖民”风情的《海角七号》
转身宣布《赛德克.巴莱》的拍摄计划时
我们除了期待
还有惊愕
无论对本片抱以怎样的态度
我们都不得不向魏德圣对电影的热爱致以崇高的敬意
《海角七号》大卖带来的数千万新台币盈余
被他毫不犹豫的投入新片拍摄之中
而结果哪怕如同有人计算的那样基本持平
这数千万于他也彻彻底底的成为了没能在钱袋里捂热的过路财富
更不要说如果导演本人声称的尚有亏损属实
那么这部电影的拍摄
对于魏德圣来说
更是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虽然电影以台湾日据时期的“雾社事件”为背景
但整个电影的主题
却并非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压迫与反抗
事实上
汉人在本片之中占据的戏份非常之小
而偶尔出场的几个汉人
也多是欺软怕硬、卑躬屈膝
形象气质尽皆猥琐
莫道比不上英勇的赛德克人
就连充当反面人物的日本军队与警察
也远远赛过
这部影片
描述的是文明与野蛮的对抗
是人性与兽性的对决
是一种信仰与另一种信仰的对弈
甚至
是历史潮流与反历史潮流
现代进程与反现代进程的对垒
但是
无论野蛮也好
兽性也罢
在这里却并非贬义词
这些充满原始力量的词语
其包含和反馈的
正是我们汉族所缺少的阳刚与血性
是充满生命力和自然法则的率真品质
纵使历史潮流和现代进程是不可逆的
那一群群以卵击石的赛德克.巴莱们也为世人展示了
人性中最原始的野蛮力量
有着怎样的伟大与不甘
虽然上下两集加在一起
足足有四个半小时的时长
但却并不显得冗长
至少在上集《太阳旗》中
节奏非常紧凑
导演先是用一段赛德克族不同部落之间的猎杀与争斗
交代了这个民族的性格
而引出“彩虹桥”的传说
不单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不同于文明世界、却更加虔诚和坚定的信仰
也向观众清晰的交代了赛德克人的生死观
为后来他们前仆后继、勇往无畏的赴死行为
增添了合理性和可信度
而后
从日本入侵台湾肇始
整个剧情像一根渐渐拉紧的橡皮筋
既充满压抑和不安
又不断聚集着等待爆发的张力
莫那鲁道从年轻时的抵死反抗
到中年后的成日买醉装聋作哑
整个赛德克族从如同野兽般主动出击
到如同家畜般忍辱偷生
似乎一种野性和力量正在悄然消逝
可是头人偷偷积攒的火柴磷粉
和年轻族人们面对日本人时充满愤怒的眼神及面对“归化”同胞时的不屑与嘲弄
又分明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掀起涌动的暗流
在婚礼的受辱与反抗后
盗火线终于被点燃
被压抑了数十年的满腔愤怒
让赛德克人选择了将仇人送上祖灵的血色祭坛
与其说那是一场战斗
不如说是一场血淋淋的杀戮
而这
也引发了整部影片最大的争议
无论如何
针对平民的军事行动
也应该被归入恐怖主义的范畴
对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举起屠刀
更是无论古今中外的道德观都不能允许的事情
但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回避和美化在“雾社事件”中所发生的这些罪行
虽然少年巴万将屠刀挥向无辜日本妇孺的镜头被做了出画处理
避免一些过于血腥和让人不快的情节直接出现
可谁都清楚
这样的事件无论在电影里
还是在当年的史实中
都是真实存在的
但我们却并不会像憎恶现实生活中的ISIS那样毫无人性的凶手一样
去憎恨这些掀起腥风血雨的“生番”
一方面
固然是因为随着观众逐渐沉溺剧情之中
不自觉的将自我感情带入作为影片正面描写的赛德克族一方;另一方面
也是因为所有沾满鲜血的屠夫们
最后都以英勇战死或是自尽身亡的方式
为自己进行了彻底的赎罪
有人说
在下部《彩虹桥》中
各种自杀场景过多且主题雷同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的节奏
但我认为
恰恰是这些看似重复啰嗦的自杀场景
从不同层面和寓意上
圆满了赛德克人的民族特性
也为主题升华作出铺垫
女人的自杀
是不愿拖累男人的豪迈;战士的自杀
是已然拼尽全力后的解脱;而温岚所饰演的母亲
在杀死孩子后自缢而死
更多表现的
则是无法决定命运的女人
在极端绝望下的自我了断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花冈一郎和二郎之死
在他们身上
有着一种自我身份认同的迷惘
身体里流着赛德克的血脉
身上却穿着仇人的衣装
口中流畅的日语和全盘日本化教育的背景
让他们看上去比某些日本人更像日本人
可是终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信仰没有这么容易磨灭
他们选择了彩虹桥彼端
而不是神社作为自己灵魂的永远安居之所
整个电影中
他们是最痛苦的人
这种痛苦来自道德观和身份的双重矛盾
赛德克人可以理直气壮的屠戮日人
而日本人更可以名正言顺的报仇雪恨
只有他们
夹杂在生番与日本人之间的身份迷惘
夹杂在原始与现代之间的信仰动荡
让他们承受着无法与外人言道的苦楚
对文明的渴望和对安定生活的期待
终于没能低过心中血脉的野心呼喊
可他们
在面对平日的同僚和无辜人群被屠戮的鲜血时
绝对比那些茹毛饮血的同胞族人们
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罪恶感
所以他们的死
有着更多赎罪的意味
由此可以引出另一个话题
那就是台湾人的身份认同
从荷兰红毛鬼、郑成功父子
到日本割据
再到国民党退守
这个陆地面积不过两个北京大小的岛屿
经历了太多与祖国的分分合合
日本人、中国人
汉人、番人
本省人、外省人
太多的身份纠结在一起
让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迷失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之中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两岸相互的妖魔化宣传
更加剧了岛内各族群的离心意识
70年代
罗大佑写下一首《亚细亚的孤儿》
其中深意
便是道出了这种身份迷茫
作为一名成长在台湾民主意识和分裂运动萌动时期的青年导演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魏德圣的政治倾向
但他不可能对于时局没有自己的思考
而这种思考
也必定将流露在他充满着作者电影意味的作品之中
在他的前作中
对殖民者的美化已经让他在大陆背负了不少骂名
而本片中所展现的另一种价值观
要如何解读成导演的蓝绿倾向
还是留待各位读者自信揣摩吧
虽然充满着血腥和暴力
但本片的影像风格绝不似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更不像昆汀的血浆乱入
影片的多数情节
都发生在原始而茂密的丛林之中
即使银幕上演的是生命的收割与凋零
却始终充满着一种野性的美感
如同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
赛德克人粗犷而原生态的歌声与叙事发展相得益彰
导演精心选择的配乐和优美得如同水彩画般的景色琴瑟和鸣
山川河溪、林木流水都显出一种未经雕琢的诗意
与前作的励志和小清新相比
本片史诗化的风格和粗粝大气的质感都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意味着魏德圣导演未来的无限可能
无论如何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对电影充满热爱且年龄上正当创作黄金期的导演
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充满期待
而正在逐步走出孤芳自赏、闭门造车时代的台湾电影
能够恰时的收获一位可能在未来扛起大旗的领军人物
实在是莫大的幸事
我的微信公众号
欢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