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剧情/悬疑/战争电影《近距离击杀》
于2014年上映
由孙铁导演
孙小杭 章迪沙编剧
影片讲述了1944年
日军发起“斩马行动”
追杀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
一向骁勇善战的警卫连几近全连覆没
马德瑞离奇死亡、尸骨未寻
11年后
老马遗 体被发现
头颅弹痕鉴定
为三米内“近距离击杀”
而非报告中所写“流弹致死”
难道是战士杀害首长?案件由此在警卫连仅幸存的4人中展开调查
昔日战 友
互相指认、说法不一
每人皆有疑点、又皆有不可能证明
战争极端情境下
凶手究竟是谁?历史的伤疤逐渐揭开
软弱、背叛、怀疑、不公正
人性最脆弱的 一面集中爆发
生死关头
要自己活命
还是完成使命?在残酷的战争面前
人性是否一文不值?最近的距离
最摸不透的人心
文/陈令孤战争片曾经长期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
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
到新时期助推第五代诞生的《一个和八个》
再到九十年代以“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为代表的史诗战争片
基本上每个时期都能奉献出一大批作品来
同时也培养了很多观众的战争片情结
当炮声雷动
硝烟弥漫
英雄们持枪向前奔跑的镜头升格出现
往往能荡漾起我们心中那一份炽热的激情
进入新世纪后
由于电影走上产业化道路
再加上《英雄》这样的大片的刺激
一大批娱乐片类型占据了市场的绝大份额
而像战争片这种主旋律意味比较明显的作品渐渐走向式微
除了作为政府文化工程生产了大批献礼片外
真正作为商业片来制作的作品少之又少
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南京!南京!》《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少数大片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一个普通观众不太了解的情况
那就是电影频道为战争片的创作和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视电影的拍摄投资小、灵活性高
有着很好的规划性
各种类型都会照顾到
在每年的一百多部作品中
战争片也占了一定的分量
收视率也不错
有的电视电影还会走进影院上映
比如2007年安澜执导的《夜袭》
而《近距离击杀》就是电影频道和北京十月天传媒联合制作的一部战争片
由曾经凭借《突发事件》获得华表奖的孙铁执导
硬汉董勇和巫刚主演
影片的商业规模并不大
但相比起之前的战争片
无论是在叙事的方式上还是思想的立意上
都有了很大创新
甚至是质的突破
故事由两条时空交错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组成纵横坐标
交叉点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八路军将领的死亡疑案上
警卫连的报告说首长是被鬼子的流弹打死的
但从头盖骨的弹孔来看
却是被近距离击杀而死的
一位军校毕业的保卫处干事
奉命对幸存的四名警卫连人员进行调查
但他们每个人的说辞都有所出入
难辨真伪
谜团也越滚越大
因此
这便陷入一个“罗生门”式的叙事怪圈
镜头在当下的人物反应和历史的现场画面之间穿插
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用这种方式来叙述战争故事
此前还真不多见
《近距离击杀》可谓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将艺术电影的叙事形式和战争的题材内容相结合
赋予战争片以新的表现风格;二是将战争片的动作性和悬疑片的要素相结合
增强了故事本身的观赏性
这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成长叙事、战役过程展现和战争爱情模式
是有很大差异的
更接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
除了这种表层的新意之外
影片还极大地开拓了这一类型的思想立意
以前的战争片在表现八路军、解放军等正面人物时
总是以讴歌为主
一派光明
而这个故事却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
在生死危机的困境中
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军人的使命感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一盘棋的输赢与一个将的存活发生了规则的偏移
因此
作为被保护对象的首长和执行保护任务的警卫员之间也就有着微妙的心理互动
任何一方都在承受着艰难的抉择
但是受限于当下的意识形态环境
影片的结尾还是回到了主旋律思想的宣扬
也让之前的努力有点落空
未能有所升华
算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遗憾
时代发展到今日
电影创作最忌讳的就是虚假和造作
无法和观众达成心理认同
也就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而这种缺陷在主旋律电影中表现比较严重
常常是通过直白地口号呼喊来进行思想宣传
而《近距离击杀》在这方面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
片中人物的每句台词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像锤子一样不断敲击着人的灵魂
尤其是战士宋伟在面对查问时
一连串关于战争的反思话语
让人仿佛是在看《一代宗师》一样
金句迭出
直透人心
再加上很多话语都与悬疑之谜的解开有关
更能引起注意力
事实上
自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后
战争片基本在市场上消失了
很多人不敢再碰触这个题材
一方面因为要展现动作场面
投资大风险也就大
另一方面是在主题处理上难以达到和谐
所以
很多战争片其实换了一个面目
通过一种类型杂糅的方式出现
比如管虎的《厨戏痞》
《近距离击杀》尽管在叙事上有不少可称道之处
但因为商业卖相比较薄弱
所经受的市场考验也就很严峻
但是通过这种创作的存在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片的前景将大有可为
2014/5/9(文/陈令孤
转刊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