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记/剧情电影《萨利机长》
于2016年上映
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
托德·考马尔尼基 ChesleySullenberger 编剧
影片讲述了2009年1月15日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事件震惊全球
萨利·索伦博格机长驾驶的飞机引擎在空中突然失灵
他当机立断
迫降在哈德逊河面上
挽救了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
然而
尽管萨利机长因高超的飞行技巧和史无前例的英勇行为赢得公众及媒体的广泛称赞
随着事故原因调查的展开
他的声誉和事业前途却遭受了摧毁般的影响
作为一部老戏骨汤姆汉克斯主演的故事片
影评少不了分析叙事结构和演技
而《萨利机长》的亮点正是这两点
这部电影给观众呈现了两种真实:表象和客观
表象是调查人员、媒体和吃瓜观众看到、听到的
这些人没有亲身经历事故
从道听途说
到数据分析直至模拟飞行
一直尝试寻求“真相”;对于客观真实
影片两次披露迫降场景
像切笋一样层层拨开
由现象及本质
第一次迫降有两个情节:水上迫降和水上救援
从客观视角让观众了解事件全过程
但观众并不知道萨利是否误判;第二次结尾迫降镜头则更多的表现操作细节
让观众得知萨利并没有误判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萨利拯救155名乘客的事实
紧张刺激的飞机坠毁画面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兴趣
但观众没有因为结局暴露而失去兴趣
因为影片又抛出了一个新的悬念:萨利机长有没有判断失误?接下来整部电影都是围绕这个悬念展开
叙述由表象真实向客观真实探索
两次坠机场景层层拨开迷雾
节奏把握的很好
到结尾我们才知道结果
如果影片悬念仅仅是“有没迫降成功?”
就流于平庸
观众仅仅得到迫降情节的感官刺激
故事缺乏吸引力
在表象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冲突下
机长萨利也承受了内在质疑和外在英雄形象两者矛盾带来的巨大压力
灾后创伤、调查、处分可能带来的经济窘迫让他备受煎熬
甚至出现好几次飞机坠毁的幻觉;然而面对公众
他在公众场合情绪必须镇定
表情要有笑容
动作要亲和稳重
影片里有两个的反讽镜头:萨利承受不了失误处分带来的后果去酒吧喝酒释压
酒保和顾客奉承嬉笑与他尴尬勉强挤出的笑容鲜明对比;萨利与机组人员一起上脱口秀
主持人卖力搞笑
萨利也挤出笑容
但那时他已被调查组告知存在失误
细心的观众可以去注意下这两场戏的表演
汤姆汉克斯很好了诠释了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矛盾
本片的创新在于摈弃了老套的个人英雄主义
主人公不再是一个拯救世界的xx侠
而是一个拯救了155条生命
专业素养却遭到质疑、承受巨大压力的老飞行员——这是本片最大的一个反讽
本片也摒弃了肤浅的道德宣传
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素养这个贯穿全剧的主题
迫降过程表现的专业素养固然令人叹服
然而导演不满足于此
在迫降后的一系列情节
我们仍可看到处处体现职业素养: 情节1:在所有乘客都跳出舱门后
河水快溢满客舱
他坚持从头到尾搜索客舱确认没有落下乘客
然后回驾驶舱穿上制服
拿上飞行日志
这才跳出舱门
情节2:上岸后
他没有欣喜若狂
仍绷紧神经
要求确认总人数
市长要见他
他说我们仍在工作
一身衣服全湿透了
在寒冬却顾不上换衣服
情节3:在医院接受检查
他还是紧绷神经
医生说他110的脉搏让他从鬼门关走一遭
他丝毫不在意
直到同事跟他说155人全部安然无恙
他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
用颤抖的声音复述155人
直到这时
他的工作才算结束
这一切
都是42年的飞行生涯培养出来的专业素养
这专业素养
让人感动
这不仅是技能
也是工作态度
更是职业道德
专业素养渗入到萨利的一言一行
于他是不假思索、利索娴熟
是以乘客生命为念的忘我精神
萨利的专业素养救了155条生命
也帮他察觉调查中的失误、挽回声誉
而他自豪的
正是这种专业素养
正如他片尾他的话:我真tm太自豪了
We did our job. 写到这里
似乎可以完结了
但仍需探索一下影片的深层次意义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安慰的话“我与你感同身受”
这话听听就好
认真就输了
没有亲身参与
不可能真正的感同身受
也不可能了解客观真实
我们掌握的
仅仅是外在信息传递给我们的表象真实
请不要站在上帝的视角看待问题
因为
上帝也看不到真相
..................................................................................个人公众号:经典电影评论
评好电影
写好影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