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美国|
冰岛动作/冒险/传记电影《绝命海拔》
于2015年上映
由巴塔萨·科马库导演
威廉姆·尼克尔森 西蒙·比尤弗伊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故事以两支攀登珠峰的探险队为主线
这两队人马分别由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队
这两人都是世界著名登山家
其中史考特·费雪是第五次攀登珠峰
不幸的是
他们在登山过程中遭遇了特大风暴
在这场灾难中
8位登山者不幸丧身
另外
乔什·布洛林将饰演贝克·威瑟斯
他是一名医生;约翰·哈克斯将饰演一名来自西雅图的登山者
因为他的登山速度缓慢
给团队带来了灾难性的麻烦
这部传记冒险大片
用前几年很火的那个一句话剧透来概括
就是:一群人
爬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拍得跟剧情片似的
反倒是剧情片时不时向纪录片靠拢
《绝命海拔》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都看过不少登山题材电影
故事中除了登山
总要加点其他吸引眼球的私货
这些私货往往跟体育精神、野外求生关系不大
属于常规的好莱坞快餐料
而且总会宣兵夺主
比如《绝岭雄风》
是恐怖分子抢钱
《垂直极限》是坏人搞破坏和杂七杂八的情感关系
《眩晕》的登山者遇到杀人狂
成了个恐怖片
而《绝命海拔》不玩这些虚头巴脑的
说好了拍登山
就是登山
别的滚蛋
观众看到的是准备工具、筹划日期
攀登前的体能训练和祈福仪式
攀登的动机探讨、背景知识讲解、身体素质测试
攀登时突发的眼疾困扰、体力不支、氧气耗尽、气候骤变、生死抉择
等等
紧紧扣住人与自然的矛盾层面
而人与人之间即便有冲突
无非就是何时登山、怎么登山、设备为啥没准备好、撑不下去要不要回头等等与登山这个大方向紧紧焊在一起的成分
如果前述那些片是《泰坦尼克号》
将灾难让位于一个更有观众缘的商业元素的背景板
那么《绝命海拔》就是1958版的《冰海沉船》
将船难放在首位
每一个细节都以忠实还原事实为最高任务
片中的情感成分也像峰顶的空气一样稀薄
队员与家属的通话
寥寥几笔
最可煽情之处却毫不慷慨戏份;登山队之间的较量与合作
本可搞出惺惺相惜、气壮山河
导演硬是轻描淡写将之带过去
绝不干扰人与自然的对抗
片中不乏有着同舟共济的精神
向惊天险情的宣战
对人类意志的讴歌
辽阔壮美的圣母峰
被几个航拍抓下
令人目眩神迷
处处是灾难大片的气势
但情节与情感的薄弱
令它在很多人眼里
是一部不够好看成功的商业片
太多人被爆米花宠坏了
要三分钟一个小高潮
五分钟一个大包袱
否则就打瞌睡
《绝命海拔》无法提供这样紧凑的曲折起伏
但它是一部真正的大自然冒险片
浮华遍地、追名逐利的好莱坞
很少电影人有足够的胆量炮制一部商业元素如此单一的作品
这也使它尤为可贵
影片探讨了一个看似被说滥的命题:登上山顶
等于战胜了自然吗?当然不
那只是自然对你网开一面而已
试想蚂蚁爬上了你的头顶
它征服了你吗?只要你愿意
随时可以碾死它
但也许是钦佩于它的勇气、毅力和敏捷
你没有下手
自然对我们做了同样的事
并且它很快也让登山者见识了它的强大
登山者什么也没有战胜
除了他们自己内心怀疑此行的那部分人格
有几段戏诉说登山者们的动机
有的说
既然爬了六座
就该试试第七座
有的说
就当给孩子做个榜样吧
有的则说
爬山让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
重获新生
他们带着不同的动机而来
寻一个自我的成全
不论成败
都已圆满
导演巴塔萨·科马库坚持实地拍摄
为的多半不是场景逼真
如今在摄影棚和虚拟摄影机的辅助下凭空炮制一个潘多拉星球已不是难题
亲临实地
只为取得演员逼真的表演
疾风似刀
雪渣飞扬
气喘如牛
胸痛似绞
视线模糊
周身僵硬冰冷丧失知觉
赋予这样真切体验的环境
只能模拟
尚无法完美复制
只有身临峻崖雪坡
才能催生演员最可信的反应
很多人习惯了电影的虚构
对其罔顾现实的宽容度越来越高
主创也越来越以“电影本就是假的”来为不认真做功课开脱
但《绝命海拔》让我们意识到
艺术效果和客观现实并不总是敌人
最真实的东西
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艺术的基石
尤其当你拍摄一部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
若不对真实抱有足够的敬意
就无法打造叩动人心的艺术
(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