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
美国剧情电影《博物馆时光》
于2012年上映
由杰姆·科恩导演
杰姆·科恩编剧
影片讲述了一个维也纳博物馆警卫与一位神秘的游客交上了朋友
这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成为了一个神秘的十字路口
在那里闪烁着人们对生活、城市的探索
及艺术作品反应和塑造世界的方式
《博物馆时光》:用声音临摹画作文/姜小瑁2014-01-28 博物馆时光——如果只看片名
可能会让人感觉这是一部在博物馆内聊聊艺术、谈谈情、甚至说说爱的文艺小片
虽然片名以“博物馆”为中心
但影片本身却并没有将自己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中;虽然它不惜镜头与笔墨为勃鲁盖尔的画作腾出巨大的展示与解释空间
但影片涉及的话题却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
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大部分方面
《博物馆时光》借以人情
探秘生活;它以博物馆和艺术品为依托
缓慢编织出一座城市、一个异乡的生活图景——维也纳的历史、她的当下、和她行将进入的未来
都在这一副卷轴上缓缓铺陈开来
《博物馆时光》全片都沉浸在一股半纪实、半虚构的风格中
而这种缓慢搅动的混合香气也从某种程度上与影片一直着重刻画的勃鲁盖尔的画作风格吻合——人生百态
虚实纵横;生活如是上演
艺术便依样再造
影片将博物馆内通常被视作“隐形”的看守拉入前景中
以他的生活常态为起点
逐渐扩大自己想要触及的范围
缓缓昭示着自己的野心
博物馆看守与一位远道从蒙特利尔来维也纳看望重病亲属的女人在馆内相遇
而一次问路式的谈话也开启了他们之间平淡且特殊的友谊
平淡
因为影片的纪实风格总是试图将两位主要人物推入城市生活的背景中;特殊
因为这种用艺术梳理生活的虚构似乎美好得只能存在于电影之中
除此之外
女人的出现也为男人重新审视这个自己烂熟的城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那些因为熟悉、宅和网络而被忽略的生活中的大艺术
都透过异乡人的双眼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不止一次
艺术与城市形成了美妙的互文;不仅仅是因为画作中某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可以推及到城市生活中的任一角落
更是因为观看者与画作中被观看的对象也可以在某些超验的时刻互换身份与角色——突然出现在博物馆中的那些富有油画感的全裸游客似乎就是这种互文的最好证明
这只是影片的灵性一瞥
为了达到写实的目的
为了将人物融入城市背景中
导演或许可以使用很多的方式、倚仗许多的媒介
而在《博物馆时光》中
导演选择的媒介是声音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影片是用声音对勃鲁盖尔画作所做的临摹
而这也正是《博物馆时光》的特殊与闪光所在——在这样一部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似乎都应该是画面占优的影片中
声音这个次要元素的地位反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影片以女主角的一通电话开始——她正在向朋友借钱买机票
因为远在维也纳的亲戚重病在床
在四十多秒的固定镜头中
我们从始至终只能半躲在门框后注视女人的背影
一切信息与情感——无助、脆弱——都是通过声音传达出来的
而在影片过半之后
我们也能见到导演将女主角安置在漆黑画面的右下角
只在背景墙上打入淡淡的日光
让女主角像夜莺一样低声浅唱
与此平衡
男主人公的背景引入同样离不开声音的变奏
男主人公年轻时曾经组过自己的小乐队
而后又去作了木匠老师
在厌烦了机械终日的喧闹后
他退居博物馆去享受与喧闹平衡的静谧
但此刻的静谧与无声并不代表空洞与无为;相反
静谧本身也是生活这曲乐章中的重要音符
它或静静陈述着自己的故事
或与其他点滴之音合写一段乐曲——正如勃鲁盖尔的画作
若没了那些恰到好处的留白
人生百态或许就退化成了嬉笑闹剧
勃鲁盖尔通过各色人物造型
《博物馆时光》通过声音:当男女主人公在镜头内交谈时
我们无法忽略背景声音中游客的嘈杂、餐厅顾客的喧闹、街道上车辆的喧嚣、甚至主人公自己话语的回声——虽然它们在画面中隐形
但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命脉;它们的争鸣虽然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却是描绘城市生活图景必不可少的元素
而在这座城市那些尚未完全苏醒的角落
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城市生活静静的喘息——晨雾中遛狗人的口令与狗狗的欢语
城市轨道交通摩擦出的金属长音
盲人在雪地中摸索去路时顿锉的脚步声
还有干涸的河道内群鸽起飞时翅膀怕打出的旋律——它们或自然
或人文
提点着城市中那些通常被我们所忽略的艺术
当然
绝对的静谧也是有的——雪花纷飞时
镜头执拗地对准了一片被路灯照亮的飞雪;摒弃一切声音的介入
此时的无声胜过赞美的千言万语
如此种种声音
或自然
或人为;它们纵横交错
为一个被架空的抽象名词“城市”填入了鲜活的血与肉
就是这样
男女主人公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甚至连重病的亲属也成了影片开头与结尾的两处绳结
完结了故事
却完结不了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
每一处平凡的街景、每一位不起眼的路人
都在用生命践行着伟大的艺术
他们或消融于生活的溪流中
或溶解于城市的呼吸中
但最终都汇聚成城市的脉动
在起伏间继承着她的历史、演绎着她的当下、昭示着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