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无主之作》解说文案_自我和自由创造艺术——《无主之作》

时间:2023-11-22 12:00:22 上传:病名为爱 字数:2112 字

德国|

意大利剧情/历史/惊悚电影《无主之作》

于2018年上映

由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编剧

影片讲述了源于真实事件

讲述艺术学生Kurt Barnert爱上了同学Ellie Seeband

Ellie的爸爸Carl Seeband却不喜欢他

但他们的命运仍被多年前一起可怕的罪行联系在了一起

事关Barnert的身世:他是从东德逃往西德……

自我和自由创造艺术——《无主之作》今天聊聊电影《无主之作》

片名Werk ohne Autor / Never Look Away / Work Without Author (2018)

人物传记电影是获奖电影中较为受评委欢迎的一个题材

这部《无主之作》正是这样一部冲刺颁奖季的传记电影

本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同时还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第76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无主之作》男主角库尔特·巴纳特Kurt Barnert的人物原型是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他被誉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

也是创下在世艺术家最高拍卖价格纪录的最贵艺术家

2015年2月

他的画作《AbstraktesBild》在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拍卖会上拍出4452万美元

格哈德·里希特

1932年生于德国Dresden

《无主之作》则讲述1937年至1966年期间的故事

展现一个年轻格哈德·里希特的三十年

有趣的是

《无主之作》作为传记电影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认同

相反格哈德·里希特本人倒是挺反对这部电影的

他说:“这部电影侮辱并歪曲了我的经历

”其实我觉得

很大程度是因为《无主之作》勾起了他早年痛苦回忆

在他年轻成长时期

伴随他的痛苦远大于欢乐

仅有的欢乐昙花一现

而痛苦才是常伴左右的存在

在格哈德·里希特5岁时

他的小姨伊丽莎白成了他的艺术启蒙老师

在伊丽莎白的带领下

他对美的认识慢慢萌芽

“不要逃避真实

要直视它

”“不要把目光移开

所有的一切

只要是真实的

就是美好的

”“Never look away”

也就成了本片的英文片名

艺术是追求美的过程

展现美就成了艺术家们的工作

伊丽莎白的经历在格哈德·里希特幼小的心中留下种子

长大后他渐渐展露自己的艺术天赋

进而开始追求艺术之路

5岁的格哈德·里希特身处纳粹德国

当时纳粹正在批判“颓废艺术”

一切不符合纳粹审美的现代艺术都被取缔

就像纳粹想要净化人种一样

艺术也是纳粹想要染指的领域

在纳粹举办的“颓废艺术”巡回展览中

民众被教育被洗脑

而伊丽莎白则不觉得所谓“颓废艺术”不好

反而觉得很喜欢

受此影响

格哈德·里希特知道了艺术的好坏并不是由别人决定

而是由“我”所思所想决定的

很快

伊丽莎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

被执行绝育手术

并在纳粹的净化人种计划中失去生命

格哈德·里希特的家人也在二次大战中战死沙场

努力活下去的格哈德·里希特成了东德的一颗螺丝钉

在东德

艺术家们被告知

只有“为人民服务”而创作的作品才能被称之为艺术

其余形式的艺术都是华而不实毫无用处的玩意儿

连毕加索都被称为“无耻的形式主义者”

教师教导学生们:“不要老是想着‘我’‘我’‘我’

要为人民着想

”但格哈德·里希特并没有因此放弃艺术追求

而是继续进行自己的创作

服务东德人民的经历让格哈德·里希特知道了艺术创作并不应该被约束限定

而是由“我”的创作决定

从一个牢笼跳进另一个牢笼

格哈德·里希特想到离开

几经辗转

1961年

在柏林墙还没有建立前

格哈德·里希特到了西德

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

在这里他大开眼界

各种形式各种流派的艺术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尤其是各种被视作毒草的先锋艺术在这里层出不穷

艺术创作的自由程度超乎他的想象

一瞬间格哈德·里希特有了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在这里他遇到了最重要的导师安东尼乌斯·范·韦尔滕教授Antonius van Verten

“不要去选择一个政党

选择艺术

”“只有在艺术中

自由才不是幻想

”教授的话醍醐灌顶

格哈德·里希特认识到“我”才是创作艺术的根本

要自由的创作

艺术才有基础、才有生命力

格哈德·里希特开始尝试不同风格、不同流派

这也成了他风格多变的起点

格哈德·里希特遇到了两位重要人物都叫伊丽莎白

除了艺术启蒙小姨伊丽莎白

他还遇到了未来妻子伊丽莎白

观众们通过上帝视角

可以看到格哈德·里希特与妻子的另一层关系

而幸运的是

作为当事人

格哈德·里希特和伊丽莎白只需要看到他们彼此的爱

两位伊丽莎白让格哈德·里希特明白了

心中有爱才能展现出美

在半工半学的情况下

格哈德·里希特找到了表达心中爱的方式

他用模糊传达“真实”

用不明确的东西表达明确的美

他说:“我模糊了一切

使一切同等重要

同等不重要

”《无主之作》在讨论“我”、自由方面颇具哲理性

影片将这个哲学辩证过程表现在大荧幕上

观众们可以自行得出结论

“我”是自由的

艺术也是自由的

不论身体还是思想

如果失去自由

那将没有创造艺术的可能性

就像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

只有我还能自由思考

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否则只是一个别人希望看到的躯壳

“我”是一切的起点

艺术也是在此起点上诞生的

在早年的30年时间里

格哈德·里希特找到了“我”

展现出属于他和人民的艺术成就

也让普罗大众看到了美

模糊与真实辩证统一

自我和自由创造艺术

点击这里:近期影视推荐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

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病名为爱

文章

1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