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
法国|
葡萄牙|
意大利剧情电影《大都会》
于2012年上映
由大卫·柯南伯格导演
大卫·柯南伯格 唐·德里罗编剧
影片讲述了纽约
在并不太遥远的未来
有一个叫做埃里克·帕克的28岁年轻人
富裕的他是一个投资客
总是幻想着自己能生活在一个更好的年代里
他是华尔街里的明星
但与此同时
他也经历了过多的痛楚
看到了华尔街的苍穹下太多的黑暗
现在
他坐在自己的车里
要去自己父亲常去的理发店理发
一路上
他一直盯着荧幕
因为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几乎摧毁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关于金融产品投资的期望
按照这种情况
随着分分秒秒的流逝
帕克正在一点一点的失去自己的金融帝国
而与此同时
华尔街上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人们认为正是像帕克这样的人和他们的行为--那种看不见的罪恶
才使得经济崩溃
在外界压力和内心压力的趣事下
帕克产生了妄想的幻觉
而在接下来的24小时中
他将在纽约城里展开一场奥德赛式的旅行
在这24小时中
帕克把自己惨败的种种细节联系起来
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他将被暗杀……
就像影史上好几部拥有同样中译名的电影一样
《大都会》并不好懂
从角色们晦涩的、似乎总在自我取悦的长篇大论中
有人看到了寓言性和冷幽默
有人赞绝于高概念和风格化
有人欣喜于柯南伯格邪典趣味的回归
当然
也有人对其装腔作势和神神叨叨完全难以忍受
破口大骂
笔者不才
看不出太多的门道
读了一些观后感仍然似懂非懂
距离领会导演的意图尚有十万八千里
撇开所有若有若无的含沙射影不谈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
是影片全力烘托的末世感
这是柯南伯格竭力营造的
完成的异常漂亮
一个被金融骤变击溃、事业陷于绝境的亿万富翁
穿越城市去完成一次仪式般的理发
这是影片的前提
各种折射着末世特征的场景和事件在沿途渐次上演
对婚姻充满异见的妻子拒绝与他亲热
他转而与其他女人性爱来麻醉困惑
前列腺不对称的症状折磨着他完美主义者的心灵
他最钟爱的歌手在当天举行了葬礼
他孤注一掷做出疯狂的投机决策
平静的外表下精神已濒于崩溃
甚至若无其事的将保镖杀死
一路上
象征着财富的豪华礼车布满涂鸦和凹痕
高科技内设散发着赛博朋克般的颓废和虚无
白天暴乱横行、拥堵不堪的街头
随着夜幕的降临蜕变为“没有枪就撑不过五分钟”的罪恶天堂
空荡的街道中突然窜出奶油袭击者
破败的窗户中毫无预兆射下子弹
仿佛工业文明极盛后衰败的荒凉感
及至高潮处脏乱阴暗的房间
争锋相对的言词对峙
宣泄着他与他的准谋杀者的焦虑
在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中
他射穿了自己的手掌
后脑被枪所指
一个生无可恋的人静静等待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束
绷紧的弦无法放松
悬起的心无法落下
低落的情绪没有找到一丝半点的慰藉
只会堕入更深的黑暗
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影片叫人想起不少奏着末世乐章的杰作
《银翼杀手》《世纪末爆潮》《V字仇杀队》等
但在那些堕落的世界
仍被英雄头顶的光环所照亮
以黎明曙光作结的共通结局
无疑给人希望
与之相反
本片中经济滑坡、暴乱四起和犯罪横行的都市
充其量只是个灰色版的现实
并非无可救药的人间地狱
那情调十足的酒吧
恬静雅致的书店
整洁明亮的餐厅
都展现出这个世界秩序井然的一面
与之相对
主人公却并非救世英雄
而是无可逃避的滑向毁灭的凄凉之辈
世界仍有希望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却求不到未来
这更像个末世悲剧
更叫人对末日逼近的脚步声心有余悸
有观众反映看不懂本片
也有抱怨它扯着文艺腔大打哑谜
其实我们看电影不是为了故事
而是为了感觉
与童年相伴的那些老电影
多半已不记得太多情节(除非每年过年都会重播一遍)
但当时那一份激动与雀跃却能历久弥新
时时在心头
我们回忆老电影
多半是回忆感觉
而非剧情细节
《大都会》的末世感凉透骨髓
足以叫人铭记
两个小时的时间有了感官上的回报
故事和故事背后的那些东西
也就不重要了
文/方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