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爱情/剧情电影《破碎之家》
于2012年上映
由菲力斯·冯·古宁根导演
卡尔·琼斯 菲力斯·冯·古宁根 编剧
影片讲述了故事背景是比利时的根特市
爱丽丝经营一家纹身店
浑身布满纹身
迪迪尔则是一支小型蓝草音乐乐队里的班卓琴手
内心向往着大美利坚
迪迪尔整日同朋友们一起伴着篝火吟唱着美国乡村民谣
生活得无忧无虑
如果不是比利时灰色的天空
你或许会把这里误认为是阿拉巴马
迪迪尔与爱丽丝就像是白天与黑夜
两个个性迥异的人却一见钟情
生活在了一起
当他们的女儿梅贝尔来到世上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完美
但是没过多久
爱丽丝与迪迪尔发现他们的孩子患上了不治之症
这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看待世界的看法
(芷宁写于2013年9月3日)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说:“生命中最悲惨的
莫过于孩子的逝去
一切面目全非
再无法重归旧貌
”
一个家庭一旦失去了孩子
所有昔日的欢笑便会沦为残酷的回忆
人生的有些伤痛是可以相互慰藉的
但有些是不可碰触的
那是致命伤
特别当夫妇一看到彼此就会想起那个永远的伤痛时
继续生活在一起便会演变为对彼此的折磨……
比利时影片《破碎之家(The Broken Circle Breakdown)》以非线性的叙事手法
细腻地讲述了一对原本生活在两个世界的男女从爱恋结婚
到孩子出生
至孩子7岁时离世
再到夫妻二人最终不能善始善终的故事
可以说
整个故事有点残酷
却也真实深刻
片中插叙倒叙等方法被用得相当频繁
而女主角因故被送往医院的过程、起因及结局
更是被剪碎后拼接在每个情绪的拐点
偶尔
带着点晃动感和晕眩感的镜头
给人一种人生如梦的恍惚感
影片的剪辑技术够酷炫
却凸显着生活中不可捉摸的最不可抗拒的一面
配合着片中不时出现的蓝莓音乐
在明快的曲调中
在迷人的和声中
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悲戚
对生命无从把握的伤楚
墨西哥谚语说:“家不是建立在土地之上
而是建立在女性之上
”擅长描绘美化生活的纹身师爱丽丝在丧女之后
无法承受这一巨变所带来的痛苦
她开始自我怀疑
又开始抱怨丈夫
她纠结女儿癌症的起因
哪怕是最细微最不起眼的部分也能让她或愤怒或负疚
她想找回那原本欢快的有女儿相伴的六年
于是
哪怕最不切实际的说法和做法
也能给她带来一丝安慰
在思女心切的时候
她开始笃信各种不靠谱的迷信
只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
在丧女之后
丈夫迪迪埃试图以理性唤起消沉的爱丽丝
可一如那句名言所言的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
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
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迪迪埃贸然以理性唤醒爱丽丝的做法
则让他们的婚姻陷入了危机
在迪迪埃看来
干细胞的研究因为一些宗教的不可理喻的元素而受阻
才是导致可爱的女儿梅布尔死亡的主凶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片中有两次入镜
都是以电视新闻的方式
也都不怎么光彩
一次是“911”后的电视讲话
一次是宣布不能通过干细胞研究的讲话
第一次新闻画面入镜时
小梅布尔还在孕育期
第二次
梅布尔已在白色小棺木中沉睡了
小布什关于干细胞研究的讲话似乎刺激了迪迪埃
作为乐队班卓琴演奏者的他
终于在演出时爆发了
大肆宣泄了一番对宗教不敬的言辞
而之后和已改名为“阿拉巴马”的爱丽丝的争吵
则彻底让爱丽丝陷入了绝望
结婚时
西方人都以自己的名字起誓
承诺无论顺境逆境、富贵贫富、健康疾病都不离不弃
而改了名的爱丽丝是否就背弃了承诺?最后迪迪埃在爱丽丝满是纹身的身体上看到“阿拉巴马·门罗”的纹身字样时
他终于明白了爱丽丝的用情至深——他们第一次见面时
迪迪埃就告诉爱丽丝
他最喜欢的音乐人是美国的比利·门罗
而爱丽丝则称迪迪埃是当地的门罗
爱丽丝依旧爱着迪迪埃
但是
被不幸碾碎过的他们
已经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就像所有破碎了的东西一样
无法还原到最初的形态
饰演爱丽丝的薇儿拉·贝坦丝
演技不俗
将角色的痛苦和绝望表现地酣畅淋漓
有一场和男主角争吵后
讨论人生命题的戏
薇儿拉·贝坦丝用极其生动的表情演出了角色对丈夫的感情以及她对生活本质的看法
她说:“这些想象对我来说很好
但它不能持久
生活不是那样
也并不慷慨
你不能爱任何人
也不能被任何人爱
生活嫉妒你这些
它夺走你的一切
嘲笑你
背叛你……”那声泪俱下的如泣如诉
仿佛一个受伤极深的人在泣血
令人为之动容
影片采用了大量悦耳动听的蓝莓音乐
那明快的曲风乍听上去与影片阴霾抑郁的气质不符
但稍稍留意后会发现
这是一种很有质感又颇具深意的融合
蓝莓音乐质朴动人的曲调在片中熠熠生辉的同时
仿佛在不疾不徐地告诉人们
人生就是这样
一边被折磨地以头抢地
一边又自寻有乐的度过
顺便说一句
该影片的原声大碟值得收藏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9033780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