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无主之作》解说文案_《无主之作》或许这是目前最好的德国国庆电影了

时间:2023-12-04 17:59:13 上传:深吻至喉 字数:2773 字

德国|

意大利剧情/历史/惊悚电影《无主之作》

于2018年上映

由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编剧

影片讲述了源于真实事件

讲述艺术学生Kurt Barnert爱上了同学Ellie Seeband

Ellie的爸爸Carl Seeband却不喜欢他

但他们的命运仍被多年前一起可怕的罪行联系在了一起

事关Barnert的身世:他是从东德逃往西德……

相比于其他德国电影

横跨十几年的历史体量

对艺术的科普

富有绘画感的表达形式

这就是《无主之作》的独一无二

 你可以把这部作品简单视作一部艺术片

一部处于敏感时期的艺术片

我很喜欢一个影评人对于电影如何传达艺术的评论:这是一种笨拙的诚实

这种笨拙

我理解为直白

片头直击伊丽莎白带着小库尔特参观“颓废艺术展”的场景

1932年

年轻的阿道夫希特勒对艺术带来的冲击

借着画展人员的口吻赤裸的表达出来

艺术被视为“愚弄手段”

艺术家的灵性被用嘲讽的口吻说成是一种技能

一种视觉疾病

主人公库尔特的艺术灵性继承了他的姑妈伊丽莎白

电影前片介绍了这位年轻的女性的艺术天赋

但这是个十分矛盾的角色

影片将其刻画成一个拥有多种“艺术怪癖”的人

不穿衣服弹钢琴

赤身裸体对着侄子却脸不红心不跳

她声称自己在寻找世界的永恒;她会用星辰般的面容

诚恳地请求大巴司机为她鸣笛

一种不可思议的举动

但影片里她似乎是在享受汽车的长鸣声

镜头旋转

鸣笛声混杂着教堂里的圣乐

仿佛是在寻找那种永恒

影片中段伊丽莎白被纳粹抓走

又一刻不停地对库尔特说:不要移开目光

所有的真实都是美好的

 她对乔德班教授说:“我的库尔特是个艺术家

”库尔特之后离开东德

去西德接受前卫艺术的教育

或许与这直接有关

天赋是怎么也遮挡不住的

在东德

青年库尔特可以不用模具完成印刷字体

这被他人视作“炫耀”

严苛的印刷厂工头一边会对库尔特的“创作”骂骂咧咧

一边却又鼓励他去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学院的老师会对他的画作中的元素感到新奇

在收到库尔特日后从西德的来信后

还会喜极而泣

影片中库尔特的原型人物即是被称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Gerhard Richter“

笨拙的诚实

这种科普性质的拍摄手法

借库尔特的视角

仿佛将整个西方“前卫艺术”搬到了荧幕前的那个小小走廊

艺术是大胸女人挥刀割画布?是浑身涂满油漆坐着怪异动作?  如果仅仅把《无主之作》<Work Without Author>当做一部艺术片

那或许这部影片也许不这么出色

结尾库尔特发现艺术这种形式背后的灵魂才是最珍贵的

由此

才有了日后的“照片”绘画

无主题艺术和再后来的抽象绘画尝试

这种传记式的科普并没有给人直击人心的感觉

但是这部长达3小时有余的影片远远不止于此

它深刻的将剧情和历史相结合

并运用了一种类似于绘画的拍摄手法

这使得这部电影有了冲击奥斯卡的能力

我们看到优秀的德国历史题材作品

比如《M就是凶手》

《窃听风暴》<The Lives of Others>

《朗读者》<The Reader>等等

其往往展现了德国的某一段历史时期

从影片的拍摄和剧情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那个时代的风格

《M就是凶手》展现了希特勒上台前德国社会的衰败景象

经济和文化的急剧没落使的电影在内的德国艺术作品“表现主义”风起

他们借此宣泄对社会的不满

《无主之作》的片头

便展现了这些艺术

并以带有洗脑性质的展览人员的口吻

讽刺了纳粹对艺术的漠视

在《M就是凶手》中

另一种手法

被称作“街道现实主义”

这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

与表现艺术相结合

展现了一种那个时代的扭曲感

你可以从这部1931年的作品中感受到荒诞和恐惧

2006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和2008年的奥斯卡获奖作品《朗读者》

都讲述了东西德分裂时期的故事

一个冷酷的窃听者是如何被处于东德的这些艺术家们所感动的

维斯勒最后的那个笑容或许就是为什么柏林墙能够被推倒的原因吧;朗读者则是完全不同的题材

青年与妇女的恋爱

黑暗历史是如何隔绝人性的

但结局总会是:人性会战胜历史

▲《M就是凶手》《窃听风暴》《朗读者》海报而《无主之作》围绕着传记人物的一生,Gerhard Richter(1932-?),展现了从希特勒为首的纳粹上台一直到二战结束

东西德分裂

冷战割据的历史

围绕着主人公库尔特和其周边人物

你可以看到各种历史事件

比如德累斯顿大轰炸

纳粹的“种族清洗”等等

这使得整部影片有了浓烈的“德国”气息

这种历史气息

嵌入在库尔特身处的混乱关系中

体现在两个导演着重刻画的人物身上:姑姑伊丽莎白和乔德班教授

我和我的朋友在看完这部电影后

第一个感觉就是

“怎么这么巧?”

害死自己姑姑的纳粹刽子手竟然是心爱之人的父亲

爱人和姑姑的名字又偏偏都叫伊丽莎白?对

乔德班教授害死了年轻热爱艺术的伊丽莎白

却成为了库尔特的丈人

对姑姑伊丽莎白的刻画

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

众人中脱颖而出的容貌

不能提现那个时代的笑容

内心无比向往自由开放的艺术

却抱有对“纳粹”统治者的崇敬的少女心理

从为希特勒献花这一幕来说

镜头全程以特写拍摄伊丽莎白

而焦点却是没有出境的希特勒

再到后来

伊丽莎白向库尔特展示艺术的表现形式

却用烟灰缸砸破了自己的脑袋

这种矛盾在这里达到了顶峰

伊丽莎白的悲惨结局

或许是导演批判纳粹的一种设计

艺术和纳粹嘴上的仁至义尽终究是和谐不了的

批判的顶峰

则对准了另一个人物—乔德班教授

披着羊皮的狼

用来阐释这个角色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在教授诊断伊丽莎白时

教授不签字

不亲自为伊丽莎白做绝育手术的一幕

给观众一种人性尚未殆尽的错觉

但一旦杀人后

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教授是纳粹的受害者

但受害者却成为了杀人者

为自己的生存

救下苏联将军的儿子

为了血统纯净

却亲自给自己的女儿堕了胎

最后教授看到库尔特的画作时

连续的切换镜头

直白的表达了教授心里的恐惧

又杂夹着难以言说的罪恶感

不同于其他同题材的德国电影

《无主之作》没有将历史背后的残酷一五一十地叙述

不同于30年代的表现主义

也不同于现代其他将剧本根植历史的影片

你不会因为残酷的现实感到恐慌

影片一系列的镜头处理

赋予了影片一种绘画般的“朦胧感”

从角色影射“纳粹”的恐怖

全程电影没有试图展现“纳粹”领导人的容貌

镜头跟随伊丽莎白的眼神

窥视“希特勒”

但你可以从告密的医生

女学生的狂热

教师难以就业这些细节看到现实

包括库尔特的“照片艺术”

采用的也不是真实照片

影片中有两个非常艺术的镜头:  1  在叙述著名的德累斯顿大轰炸时

并没有直接拍摄城市的损毁

影片讲各个死亡的镜头剪辑在一起

包括影片开头出现的公车司机

平民百姓的家中

倒下的士兵等等

上一幕是生

下一幕就是死亡

同时

镜头又切到伊丽莎白在集中营的惨况

这方式是在表达:死亡从内而外都在蔓延

  2  库尔特的“模糊镜头”:这种对焦

失焦的来回切换

仿佛是伊丽莎白告诫库尔特不要逃避真实的镜头语言

    假如2018年没有《罗马》

我觉得《无主之作》就是最好的外语片

      感谢关注微信公众号“睁大脑子看电影”欢迎扫上方二维码加我微信

一起聊电影

深吻至喉

文章

5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