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剧情/恐怖/惊悚电影《鲨滩》
于2016年上映
由佐米·希尔拉导演
安东尼·贾斯温斯基编剧
影片讲述了南希·亚当斯在一个僻静的海滩冲浪时
发现有一条大白鲨正在附近游弋觅食
虽然她距离海岸只有二百码远
但这短短的两百米对她来说就是从地狱到天堂的距离
要么生存
要么死亡
南希经历了一场意志力的终极考验
她必须展示所有的智慧、谋略和坚韧
尽管《鲨滩》没能改变正在经历高速冷却的国内票房市场
甚至身处在一个2016年前37周的最低谷
但在北美以小博大成为暑期档黑马的《鲨滩》凭借着优秀的质量还是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笔者也是在亲自看过之后才确认了“自《大白鲨》之后最优秀的鲨鱼题材电影”这样看似夸张的评价绝非空穴来风
在1975年那种蹩脚的道具鲨鱼在北美掀起了一股恐鲨热潮之后
无数电影人开始追随斯皮尔伯格的脚步
但除了明确打出恶搞旗号的《龙卷鲨》系列
鲨鱼题材却随着一部部令人不满的电影走向了无尽的深渊
到了近几年相关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了
问题就在于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生物本身
却完全忽略了为什么当年的观众会在影院中被吓得魂飞魄散
诚然《鲨滩》依旧是没办法与《大白鲨》这样的经典相比
但在降低了且明确自己的诉求之后
《鲨滩》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得相当到位
像布蕾克·莱弗利这样有着傲人身材的美女简直是与片中湛蓝的浅滩一样令人沉醉
相辅相成成为了影片最具吸引力的视觉元素之一
不过既然这些在无数的宣传和评论中已经成为了焦点
我想也就不必在此赘述了
更何况对于像我这种并不是“S女王”粉丝的观众来说
这一切只能算是为影片锦上添花的加分项目
而不是基础分数应该关注的点
正如布蕾克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的“把关注点放在看美女上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以及“女性远比她们的身体更有价值”
而《鲨滩》之所以没有沦落为一部放大版的《食人鱼》就在于认真打磨出了惊悚片类型本身的魅力
决定一部电影是否是“好电影”的根本并不在于其格局的大小
《大白鲨》放眼整座小镇与人性的多重探讨以及挖掘固然成功
《鲨滩》凭借着一人撑起全片也不失精彩
简单来说这些都取决于两个根本元素——1.足够好的故事&2.如何讲好这个足够好的故事
近些年来随着女权主义的大行其道
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也一改花瓶标签
纵然倾世美颜
亦可以坚韧之心锻造钢铁之躯
行天之正道
然而逐渐演化成“政治正确”且容易刹不住车的女权在一些电影中却成为了“逻辑破坏者”
轻些的也难免有钦定之感
但占据影片绝大时间的独角戏给了布蕾克·莱弗利饰演的南希充足的机会去完善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在惊险之余构建优美顺畅的人物弧光
南希在影片一开始就来到了这个位于墨西哥人迹罕至的浅滩
然而在冲浪的表面原因下其实是为了找寻母亲的足迹
从对话中不难推测南希的母亲身患重病
与病魔缠斗许久最终离开人世
这给学习医学的南希带了巨大的打击
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也为南希的起点以及开场的基调给出了暗示
一个俯拍的大远景在表现南希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之外更代表了“逃避”
而这片浅滩之所以成为了片名是因为它的重要性无法被替代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不难发现影片中不论是半浸入式的镜头还是远景都极力的在表现海浪的力度
隆隆作响的潮汐
拍击着礁石的巨大浪花
海面的电子乐与海下的静谧深邃反复的对比营造出了一种可以包容并吞噬一切的力量
这样便顺理成章的可被视为母性的力量
还记得不远处的那座小岛吗?在南希眼中就像一位孕妇
恰好暗指了母亲与海洋
这样的“逃避”在影片的前半段一直在进行着
南希面对鲨鱼一直处于极为被动的状态
从鲸鱼的尸体到礁石再到浮标
每一次的转移都是被迫进行
南希也一点一点被逼入绝境
到了照明弹发生故障时真的不禁让人吐槽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中所有最糟糕的情况全部戏剧性的凑齐了
对于突然出现并大开杀戒的巨大鲨鱼影片没有也没有必要做出更为明晰的解释线索
作为时刻游走于浅滩之中的死亡也许作为其背负的意象来看更加恰当
毕竟一直有着充足食物的大白鲨见一个人吃一个人已经是披着鲨鱼皮的恶魔了
母亲之所以坚强是因为不愿放弃与死亡的缠斗
而在浅滩中与鲨鱼的搏斗也是南希蜕变的一个必要过程
200码的距离时刻让人抱有着希望
但正是触手可及的希望才会让中段的绝望透着彻骨的寒意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南希明白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靠逃避就可以解决的
不去面对便会使永远被困在原地
正是因为这样
当南希决定放弃逃避转而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时我们感不到丝毫的做作
在照明弹点燃的海面上一位真正的勇士已经浴火重生
对于“勇士”的定义不一定要局限于惊天地泣鬼神
就如同诺兰版蝙蝠侠结尾对于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的暗示
行动皆有内心驱动
两者的脱节往往意味着角色的失败或死亡
而南希在面对镜头定下誓死之心时那只鲨鱼的末日也就到了
之后不再躲躲藏藏的人鲨大战只不过是在表象上击碎恐惧的必经之路罢了
幻影中微笑的母亲也代表了主角自我认同的完成
那只与南希呼应的小海鸥也终于准备再次拥抱天空
我想也正是这些内容才能够吸引布蕾克出演
这与其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对于女性的看法高度吻合
影片不会给人以《大白鲨》蕴含的海洋恐惧
反而在一年之后死里逃生的南希选择再次走向大海
当你在感叹故事如此细腻的打造了女性力量时也万不可忽略这片浅滩与海洋的脉动
她们是影片共同的主角
《鲨滩》的人物弧光给那些伪女权电影及人物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以上的人物塑造在剧本上为电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讲好这个好故事
《鲨滩》格局虽小
但内容精悍没有一句废话
不去有更多奢求的导演非常懂得惊悚片的要领
有不少的惊吓桥段都继承了《大白鲨》的优良传统
例如正面惊吓中的主观视觉逼近
水下的仰拍镜头与海面上的镜头来回切换
之后用镜头的推进模拟鲨鱼的袭击
但《鲨滩》毕竟不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
如何打乱观众心中的节奏成为了能否成功惊吓到观众的关键
把这招当做看家本领的大家普遍较为熟悉便是温子仁
《鲨滩》对欺骗性恐吓的应用适当的分布在全片
例如两个倒霉的家伙在营救南希的时候
观众都知道他们难逃厄运但不知是何时且以何种方式呈现
这时他们却消失在了海浪之后
就在大家以为他们无声无息的被吞噬后他们再次现身
而下一秒就是导演抓住的喘息点
这和《大白鲨》中警察局长坐在沙滩上盯着海滨浴场中游客的段落如出一辙
唯独不同的是《大白鲨》连续使用了两次
而其余的大多是主观镜头的欺骗
也许是海豚也许是大浪
真正的主角总在接下来的几秒平静中抛洒杀机
其实鲨鱼本身和美女都担任了刺激感官的作用
刺激时间一旦过长就容易麻木
所以为了紧张气氛的营造怪物绝对不能大张旗鼓的出现
与斯皮尔伯格因道具等条件受限被迫做出“正确决定”不同
导演佐米·希拉尔有意识的克制了鲨鱼的出场
这是为什么非常喜欢加里斯·爱德华斯的《怪兽》以及《哥斯拉》
而且由于场景数量的限制
《鲨滩》的紧迫感从鲨鱼出现的那一刻就没有停止过
这便是导演和编剧对于影片元素的取舍了
如此短小精悍的故事做到了真正的一气呵成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相比较“连姆·尼森的好朋友”希拉尔此前的作品
《鲨滩》显然是其实力的又一步精进
当然布蕾克的演技也相当重要
一人撑起一部戏真心不是盖的
最后还是老规矩!千万别错过片尾曲
来自Sia的《Bird Set Free》
我真的是迷上她了
和好莱坞一样爱上她了
《末日崩塌》《饥饿游戏2》《海底总动员2》《五十度灰》下一个是谁?展开双翼飞向天空居然在戛然而止后交给了片尾曲
这太赞了!-----------------------------------------------------------------------------------如果您对我和小伙伴儿们的文章感兴趣
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吃葡萄不吐葡萄槽”哦~!(funnygr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