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黄金时代》解说文案_风暴里那辽阔的传奇——评《黄金时代》

时间:2023-12-20 13:53:58 上传:夏沫゛櫻花雨 字数:4125 字

中国|

中国香港传记/剧情/爱情电影《黄金时代》

于2014年上映

由许鞍华导演

李樯编剧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

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

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时光

自由地追求梦想与爱情

有人在流离中刻骨求爱

有人在抗争中企盼家国未来……萧红

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

一路流亡

从北方到南方

从哈尔滨到香港

一边躲避战乱

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与人生

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在她笔下穿透纸背

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我像一面旗帜被空旷包围

我感到阵阵来风

我必须承受;我认出了风暴

并像大海一样激荡

我招展自身又坠入自身

并挣脱自身

孑然孤立

于巨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的诗《预感》

绿原译本

《黄金时代》是一部寂寞的电影

也是一部苍凉的电影

因为女主角萧红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并不醒目的名字

虽然萧红位列“民国四大才女”

但她依然被草率忽略了

在中国金秋的十月里

携带三个小时片长的关于她的电影显得落寞而不合时宜

它跟它的女主人公一样在现有时空中显得局促不安

难以寻觅归宿和知己

萧红不属于她的当下

萧红却又是由她的当下锻造出来的

冷酷漂泊的生活塑造了萧红

成就了她气势磅礴独树一帜的文学造诣

文章“英武”

充满天赋

人却凄惨悲凉

病缠一生

她的心志具备了顶尖的才华

已看到人生顶端那开阔摄人的风景

但她的女性之躯却始终被男性社会和传统婚恋缠缚

绞杀

否定

离弃

萧红没有张爱玲的聪明和独立

张爱玲从一开始就觉察到了女性生活的暗哑无奈之处;张爱玲生养在冷酷的大家庭

她很早觉悟到感情的荒芜和伪劣

她只谈过一次像样的恋爱

就逃之夭夭

终生远离红尘世界;萧红却忘记逃跑

因为她早年受到长辈爱怜

始终相信情感生活

她任由两性间看不见的误解和战争一次次剥削倾轧

瘦弱的她始终在怀孕

难产

生育又弃养

她倾慕凡间生活却不得

她精彩丰沛的才华受到丈夫萧军的妒忌和排挤

但萧红又比张爱玲幸运

因为她没有胡兰成那样汉奸般圆滑造作的情侣

她的爱人们都还算得体

在她死前对她照顾;在她死后

对她没有过多的消费和非议

即使爱人伤害她

抛弃她

她也与他们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她最健康快乐的年月就跟他们一起漫度;即使这时代最终吞噬了她

害她悲怆地死去

它也依旧是她的黄金时代

感谢你给予我们尊严由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跨度了萧红整个人生

关于这位神秘

不谙世事又在政治嗅觉上相当敏锐

时刻注意躲避风暴的女作家

她终身的爱恋

失败和颠沛流离

孤独境遇中个人的绝望和抒怀

因为许鞍华淡然沉稳的一贯运镜

镜头上无缝的衔接和民国风格的调度布景都相当自然顺承

流畅写意

显示了深厚自信的导演功力

许鞍华镜像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幻化激烈于平凡

不论多么轰轰烈烈

撕心裂肺

都可以用平凡的语调来完成叙事

不沉迷于情感叙事

点到即止

简略自信

只有导演个人的人生境界达到一定高度

才能完成如此平静的动作

堪称一绝

萧红应庆幸遇见了许鞍华这位女导演

正是许鞍华在人生境遇中一贯宽容恬淡的态度赋予了萧红

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

绯闻始终多于作品口碑的女作家以珍贵的尊严和大方

作为观众

我庆幸萧红没有以哀怨

一味沉迷于爱情中的片面形象示人;相反

萧红深情

并况味这深情中的苦涩与孤独;萧红才笔纵横

她懂得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萧红被众人拥戴

被文坛领袖庇护

但她必须独自经过自我命运的那条暗河;萧红自知脆弱

但她却在写作中寻求慰藉和永恒

正因为萧红觉察出了风暴的变化无常

她成为在当时民国纷繁复杂

不断变化的时局背景下

极少数能保持沉默和警惕的作家

也正是这种警觉和距离

促进了她创作的封闭和文字生命力脱离时代背景的持续

她写出来的东西不属于战斗文学

也不属于政治宣言

她写出了人生永远的经历和感概

虽然在当时被忽略

但却一直存活在文学记忆中

成为文学最深最美的强劲脉搏

许鞍华个人的学养和风度

令萧红和她所认识的那些同样伟大并不朽的女作家一样

不论她们是相互知己

还是并不认同

都珍重彼此

没有女性之间常见的那种低劣的倾轧和贬低

即使萧红发现萧军有外遇

她也照旧神色如常

与情敌们平静相处

这里面不是遗忘和忽略

而是她记住了自己的尊严

她应该有的境界和自制

她的修养

许鞍华令她从一个被弃的怨妇变成了在生命战火中骁勇前进的英雄

萧红在绝境中欢乐

在孤独中挣扎

在寒夜里写作

在窗口张望

独自躺在茫雾的河畔

当她拦住萧军时

她并没有哀求

她说的是:“我只想有个安安稳稳的环境

好让我写作!”她不再是失语、任人摆弄的女性庸常假面

而是生动

主动

决然的女子

她拥有了更多表达自己的自由

尊严恐怕才是艺术家们追求的底线

女性不仅拥有爱情

还有理想

追求和向往

聂绀弩在电影里语重心长地对沉浸于爱情伤逝中的萧红说:“萧红

你是写过《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作家

你应该多想想你在文坛上的地位

你要往上飞”

在生活的失意和爱情不间断的周折中

女性应该拥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开阔的视野

她们要懂得珍惜自己的才华

从不幸中提炼感悟

注意自己的长处

她们本应属于更高远的天空

虽然在电影的前半部分大量使用了旁白和由他人转述的方式(不得不承认

这种真面镜头的旁边和转述很文艺却又伤戏

不断把人从戏剧空间中抽离出来

面向直接的叙述和坦白;但却不乏是一种有效和精炼的描述形式

基本完整再现了萧红在各个时期的状态和境遇)

正是这种奇特且结构精致的叙事方式

完好而谨慎地还原了萧红的生活

她起初的创作、若干精髓的语句乃至她生命中那些转瞬即逝的花火

她个人生活的不幸和她独具的

无畏而真率的魅力

旁述者们对她充满崇拜和敬重

在他们眼里

她仿佛是一件不小心被打破的瓷器

他们自愿追溯她盛时炫目的光彩

慕读她精力充沛

感情张弛有力的著作

也竭力在她各个时期照顾她

保护她;当萧红的生命热力开始消散

遁入消极荒芜的精神旷野时

他们却像接力赛一样

一再也一如既往努力支持着她

鼓励她在混沌中前行

参破幻像的人——鲁迅鲁迅曾在雨夜

对萧红伤感地说过这样的话:最致命的伤害不来自敌人

而源于自我阵营中的背叛

这才是最大的伤害

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

是在生病和骂人中度过的

我活着不是为了我爱的人

竟是为了我的敌人

而对于所谓美满的家庭

鲁迅清淡地说:孩子这种东西嘛

偶然看看还可以

可真正养着相处起来

烦得很

寥寥数言

鲁迅就参破了很多人生热闹幻象

也验证了鲁迅不仅是文学巨匠

他也是充满哲思的思考家

他看得如此犀利和透彻

很难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萧红也追随各种幻象

她也渐知这都是短暂的幻觉

萧红和鲁迅无论在文学创作

还是人生体悟上都有趋同的意志和倾向

这是他们相逢相知的原因

鲁迅是一名智者

时代的先锋

当时是

现在也是

他思辨而犀利的入世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避世的萧红

令她嗅到风暴;也照旧提点了身在俗世

倍感迷茫的我们

点明了人真实而基本的处境

如果说鲁迅经常被文人所伤

那对于萧红来说

她从自我阵营中得到的帮助却比伤害要远远的多

她说自己没有朋友

朋友都是萧军的

但她却终身都跟朋友互连

这些朋友都变成了她的

一生注视和陪伴她

精神崩溃时她是由鲁迅牵头

送往日本休养;难产时是朋友日夜点灯前来访问;在被轮番轰炸

一席草席栖身的街头

萧红自暴自弃

挺着孕肚抽着烟带着朋友去吃冰

找的钱她都不要了

说要钱有什么用

也是只有一面之缘的蒋锡金尾随左右

到处奔波给她借了150块钱

郑重给她要她拿钱逃命

要她活下去

这份共患难的友谊

令一向高傲

不愿意低头的萧红也在破席上含泪

促使了她又一次的远征

萧红怎么看待自己的时代呢

从来没有人像她这样深刻地描述着贫穷

他们每一个人都在民国的三四十年代备受煎熬和流离

战火纷飞

时局更迭

每个人都没有家

没有归宿

没法好好写作

但诡异并值得人玩味的是

这个硝烟弥漫

哭嚎遍野的民国

却是一代大家和文学巨匠的旷代盛世

胡适

鲁迅

林语堂

丰子恺

张爱玲

丁玲

萧红等

他们基本都活跃在这个年代

那个时候的文化结构古典而讲究

因为中西方文化激烈的碰撞和良好优秀的教育

作家普遍具备了丰富而敏锐的时代感触与学识

他们衣冠得体

品位不凡

又思想激进西化

满烙时代印痕

他们在这个时代相遇

相聚

成为知己或敌对成仇

时代阴晦黑暗的背景成就了隽永闪亮的文化记忆与文学传奇

他们被这个时代造就

也被这个时代摧毁

张爱玲的创作高峰就集中在1941-1942年间

短暂的几年写尽了一生惊艳的文笔

从此销声匿迹;鲁迅就死在这个时代

他死得绝望

死得孤独

又死得隆重

震惊文坛

谁能说

这不是他的黄金时代呢?正是这残酷的境遇和巨大的悲痛

与悲怆生活不得不进行的正面的相遇和注视

令他们的语言和思想兼具锋芒与苦痛

无人能及

一个与伤痕并行的传奇年代

即使如此痛苦

如此孤独

如此彷徨

它就是真相

一代被这个时代生育并被它一手毁灭的才子佳人们

谁都怀念它

谁都恐惧它;谁都渴望它

但谁都害怕它再一次降临

它就是宿命

就是黄金时代

它赋予了作家们以无尽的苦痛

无限的漂泊

这痛苦是创作不竭的源泉

漂泊突破了有限的时空和认知

带他们进入更遥远广淼的境界

失去是得到

毁灭如重生

得失之间复杂相助的轮回关系

就在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大家身上

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和证明

他们的生命变得像宿命般广阔

自然

遭遇并醒悟

是萧红巨大的幸与不幸

在萧红弥留之际

也是香港当时的杂志主编周鲸文和朋友骆宾基的鼎力相助

这种帮助和懂得

要来得比爱人的都要亲密和不舍

大约是因为同是一文化身份的惺惺相惜

使得他们自发互助

更懂得彼此所处位置的艰难与孤寂

随着电影的深入

旁白的模式渐渐隐没微弱

电影也仿佛开始进入了属于它的时空和叙述中

不再注意观众

也不再解释

影像完全陷入了自我沉迷的情绪中

在无数的日夜和对话中顺利游走

萧红反复被弃

她的要强和不注意保护自己

她那些爱人的软弱与犹豫

在电影的最后

电影与它濒临死亡的女主角一样

陷入了诗意与释然中

寻寻觅觅

周周转转

身世飘摇

情感跌宕

萧红在最初的一刻和在最后的一刻

都懂得自我生命的真谛:她终身写作

把自我的经历和身世传奇都写进了小说

她一直竭力保护自己的写作

安稳的感情和圆满的家无非都想服务于这个寂寞的目的;但她一生都没有成功

但她似乎也成功了

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骆宾基满含热泪

在香港的街头怀念这早逝的友人

前方出现了萧红

她依旧青春

毫发无伤

不是医院里那具冰冷的尸体

她回过头来

眼神清澈而坚定

似乎已知真相

作家是悲苦的

他们很早就知晓真相;作家也是幸运的

他们因为知道真相而深刻并沉默

萧红的一生太过短暂

但她的文字却如此漫长

横跨了烽火硝烟

横跨过无数人的死亡和绝望

到达今天

她过早认出了风暴

认出了风暴前那不安的宁静

无数的鸟儿在这安宁中栖息

等到风起时飞翔

被世人记住的这个时代

并不是因为它的苦难

而是它苦难中的倔强和辉煌;而被世人记住的萧红

不是因为她的悲伤

而是因为她文字的广阔

她的生命如宿命一样宽广

顽强(署名党阿飞

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时光网”

违者必究!)

夏沫゛櫻花雨

文章

2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