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香港剧情电影《明月几时有》
于2017年上映
由许鞍华导演
何冀平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以香港传奇女性“方姑”为代表的仁人志士
在1940年代风云变幻的香港展开生死救援的故事
片中
历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生死大营救”事件是重要的叙事线索——彼时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根据中共中央指示
克服重重困难
将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数百文化名人及爱国民主人士成功营救出战火纷飞的香港
今天想说一说关于再见的各种情绪
说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就近看了许鞍华的电影《明月几时有》这部电影可圈可点
有细节上的别扭
也有个体情感的爆发和感动;有故事衔接的拖沓
也有革命时代的生活日常;有人性当中的勇敢无畏
更有那种每次挥手告别都将不会再见的悲壮
许鞍华的电影有其鲜明的特色
琐事
生活日常
回忆体
小人物
大时代
如果我们有留意到一些细节的话
就会发现故事当中的再见方式是非常直白的
直接反应出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内心的压抑与无畏
茅盾先生在逃离香港的小船上跟方姑说“再见
如果还能再见的话”(大概意思)文学家在特殊的时代
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文笔去跟真枪实弹抗衡
不开玩笑的说
越是在动荡的年代
生活越是颠沛流离
其实更容易出现伟大的文学作品
特殊环境使大脑处于剧烈的碰撞状态
对家国民族的堪忧
对活着的渴望、与命运的抗争
那个时候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的审视
同时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鼓舞着民众去战斗
茅盾先生说再见的时刻
刚刚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险些被汉奸带走
对未来有种种不确定和茫然
所以这一句再见
透露出矛盾对前景生死未卜的内心独白
刘黑仔对自着自己杀死的汉奸说“我们很快就再见面了”
刘黑仔是游击队当中的一名干将
每天都处在不同的角色转换当中
有时候他是车夫
有时候他是黑社会小头目
有时候他是神枪手
刘黑仔大概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本的样子
但有一件事情他永远不会忘记
那就是与敌人抗争
并且以必死的勇气
所以才会有这一句再见
这种黑色幽默也让这部电影多了几分人情味
芳姑妈妈在女儿要去加入革命队伍的时候
用一把雨伞说再见
方姑妈妈虽然为人自私精明
却对自己的女儿十分宠爱
特殊年代
虽然不愿意女儿走上革命之路
但是当女儿下定了决心的时候
却以另外一种博爱去成全女儿
当弱小的方姑走出家门
妈妈拿着一把伞跌跌撞撞的跑出来交给女儿
大概在妈妈的潜意识里
雨伞能遮风挡雨
希望能保佑女儿平安吧
那一刻方姑妈妈并没有说“再见”这两个字
至亲之间是最难说出“再见”俩字的
圈宝每次离家跟父母道别从来不说再见
最常说的就是“阿爸
阿妈
我走了
你们多保重
”李锦荣在河堤边上跟芳姑道别的时候说“就这样再见吧
我怕有人跟跟踪
就不抱你了
”李锦荣跟方姑曾经是情侣关系
香港沦陷之后
各自在力所能及的位置上
为胜利到来而把生死置之脑后
而恋爱这件小事
当然就先搁置一边
许久未见的俩人
因为方姑妈妈的被捕而再度重逢
终然有千言万语
却因为环境特殊只能四目相对
这样的再见是何其的感伤
电影最后
是用一次意义深远的再见方式来结束的
方姑说“我叫孔秀芳
今年27岁
你要记住我
革命胜利之后
记得回来找我
”(大概意思)《明月几时有》在最后的时刻
用一种看似无力
其实是充满了希望的方式来说再见
刘黑仔和方姑做为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
共同出生入死
此间的互动可能除了暗号、指令以及杀敌之外
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所以
在最后说再见的时候
彼此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
既是一种告别
更是一种铭记
我比较喜欢许鞍华这部《明月几时有》
可能是因为里面讲的是抗日期间香港与广东一带的故事
里面出现很多客家人以及客家话
感觉十分亲切
同时把个体的力量用一些琐碎的日常呈现
取得革命胜利当中也有这样的一部分人群
这些个体尽力去感染和帮助周围的人
同时拧成一股力量
不惜流血牺牲的去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有另一种感人和力量
有时候
想说再见不容易
那么
离我们最近的一次离别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因为什么事情呢?也许你们可以在留言里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