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奥地利|
瑞士|
罗马尼亚喜剧/剧情电影《托尼·厄德曼》
于2016年上映
由玛伦·阿德导演
玛伦·阿德编剧
影片讲述了Inès在一家位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
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
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
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
甚至有点以他为耻
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
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
(芷宁写于2017年1月8日) 在表述亲子关系的电影中
德国影片《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算是气质十分独特的一部
而其另一个译名《颠父人生》倒也符合该片的部分剧情
至少将其中逗趣的部分通过“颠”这个字体现了出来——无厘头老父突降忙碌于职场的女儿的生活中
便将各种尴尬窘态翻倍于其在布加勒斯特的人生
于是
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笑果与思考
还有那么点余留的感伤
在很多人看来
一贯给人严谨刻板印象的德国人身上出现一些荒诞搞怪的情节
会显得有那么点诡异与神经质
这恰好应和了影片所要表达的部分感受
十分微妙
又十分合理
而这些神经质和窘境几乎都由务实派的女儿伊奈斯来呈现
显得颇具意味
毕竟女儿的形象部分地代表了主导欧盟政治经济格局的德国精英们
片中的父亲属于没多少为父经验却愿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女儿的那类
早年间的离异
使得女儿跟着前妻生活
而女儿目前的工作生活主要集中在另一个国家——是大公司驻罗马尼亚的高级顾问
在年事已高的老母行将朽木、爱犬也耗尽生命之际
父亲不请自来地去叨扰了女儿的工作生活
其境况可想而知
父亲这个典型形象
仿佛是导演玛伦·阿德口中的战后一代的代表
“这些人靠幽默解决了不少问题”
在片中
父亲也强调:“不要忘了你的幽默感”
然而这些幽默和搞笑
在女儿眼中却是“你那无厘头的幽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两代人的观念本就不同
加之生活上的差异和隔阂
经年累月下来
代沟这个词反而显得词不达意
至少不够精准
那么
要以什么来填补这些罅隙?父亲在乔装后
以“托尼·厄德曼”为名
虚构了三种身份兀自强行参与到女儿的工作生活中
这让这对父女关系的走向在荒诞中渗透着无奈
又在真情中流露着哀伤
影片的画面大多以近景或中景的取景方式呈现
镜头时常跟近角色
看上去一直在接近
却始终保持着距离
就像大多数的亲情关系
女导演玛伦·阿德的手法很克制
也很有特点
虽有景别区隔
且是常规的线性叙事
但她似乎于无形中消融了具体的空间与时间
更别提炫技的画面与辅助视听的配乐
阿德将功夫用在了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上
剧本扎实生动
演员表演功力深厚
将这部162分钟的影片
撑得匀而妥
平心而论
影片的前半部分叙事较稳
令后半部分的跳频显得更具玩味
但这部影片也很挑剔观众
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人
观感可能会差别很大
也不见得都能捕捉到其中的幽默与崩溃
更何况
影片时长过长
会让无法融入其中的观众产生不耐感
片中有几场戏的情绪释放点都处理得很好
如在拜访一位女士时
父亲弹奏钢琴
“半胁迫”地让女儿高歌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
女儿心绪起伏
感慨良多
无奈五音不全
唱功见拙
结合所唱歌词大意
便滋生出笑中带泪的观感来
再如
女儿原计划要开一个意在融洽同事关系的生日聚会
但无论衣服还是鞋子
都让她有种依旧被束缚被控制的压抑无力感
于是她临时改了聚会主题
于是
令该片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达到高潮的部分来了——比之女儿的一身清凉坦坦荡荡
父亲装扮成了连脸都不露的长毛怪“库克里”(Kukeri
在保加利亚
库里克是正义的化身
能够驱逐邪恶的灵魂
据说还能赐予妇女生育能力)
这种强烈的反差对比
让该片在情绪的高潮中又掀起了浪花
令其后女儿和父亲于街头的拥抱有了种美好的痛楚
狄更斯说:“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片中的父亲一直试图做女儿的朋友
他希望女儿过得幸福
学会享受生活
然而
一切正如父女于片尾的交心——“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
干点儿这个
干点儿那个
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
人生亦是如此
”(杂志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