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美国剧情/悬疑电影《福尔摩斯先生》
于2015年上映
由比尔·康顿导演
阿瑟·柯南·道尔 杰弗里·哈彻 编剧
影片讲述了改编自同名原著
故事中的福尔摩斯已经九十三岁
身体老弱
时而健忘
不过依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故事从1947年说起
福尔摩斯应日本友人梅崎之邀
前往广岛寻找能延年益寿的岩山椒
然而梅崎的动机却不单纯
福尔摩斯回到英国乡间
和管家之子罗杰成了忘年之交
把自己对蜜蜂的学养倾囊相授
罗杰也对福尔摩斯十分崇拜
对他的办案生涯尤其好奇
他趁这位侦探家不在时
潜入阁楼书房
发现一份尚未完成的手稿
记载 多年以前的玻璃琴琴师案件
那是福尔摩斯初次提笔记录案件
从广岛的原爆残墟、伦敦的波特曼书店
到萨西克斯乡间的养蜂场
时空交错的三个谜团构筑成一部迷人的故事
这位一代名探既办别人的 案
也办自己的案
同时又挣扎着要留住自己过去锐利无比
如今却逐渐衰退的心智能力
这部巧妙睿智的作品不只是重新想像一个经典人物
更在深刻省思记忆的缺陷
同时呈现随着年纪渐长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定会随之改变
这真是一部精致的电影
精致得犹如福尔摩斯案件般缜密而细腻
电影看罢
我不由自主地回忆片中的每句耐人寻味的台词
每个相互关联的场景
生怕疏忽了哪个细节
无法读懂这羁绊福尔摩斯半生的最后一案
在我看来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福尔摩斯正是故事中那个最孤独的人
故事里
“安”的案件并不复杂
福尔摩斯准确推演出了所有细节
但聪明的他却疏忽了“安”言行背后那颗孤独的心:安渴望有人能理解她失去爱子的伤痛
而他则是她世上唯一值得一丝期许的人
然而
不通人情的福尔摩斯自以为是的那句回应
最终造成了自杀悲剧的上演
福尔摩斯对此是自责的
选择隐退便是对自己的惩罚
显然这样的惩罚不足以让他得到自我原谅
进而他选择了遗忘
忘记那个令自己羞耻的案件
最终
成了个孤独终老的“无情”者
我想
这个迷失于无情的福尔摩斯
才是原著作者和电影导演旨在刻画和揭露给读者的真正形象
故事意在表达的也是这种对人情的冷漠所带来的可怕与伤害
片中的福尔摩斯既是孤独的凶手
也是孤独的受害人
他因自己的无情而忽视并伤及了旁人的感情(包括对对朋友“华生”、对哥哥麦“考夫”、还是对案件当事人“安”、“梅崎”
以及管家“门罗”太太)
也因此经受着孤独生活的惩罚
仔细想来
无论是作者
还是导演
都似乎在以人性地眼光去重新审视这个我们眼中的完人
去批判他智慧和思维上的完美
因为这份完美让他不再像个常人
令他一味地沉醉于智力的游戏中竟忘却了人与人情感的存在
正如片中所述:华生也没真正能理解得了他
他也一生没有结婚(我想
华生的结婚和离去就是一个明显的反衬)
电影将这个孤独的故事作为福尔摩斯最后一案
显然是希望填补这个传奇人物在情感上的空白
的确
一个我们几代人崇拜至今的偶像
若从始至终都没有理解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的话
那将是多大的遗憾和悲哀!想到此
不禁想对作者致以一份读者的敬意
感谢他的良苦用心
毕竟作者还是出于对他的热爱
让这个完人实现了真正的完美
其实
电影对于“无情”的批评又何止停留在福尔摩斯本人懊恼与追悔之中
其更严厉的批判是在于“无情”的家庭和战争上
回顾整部电影会发现
故事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是孤独的
包括门罗太太
安
好友梅崎的母亲——而造成这样孤独的罪魁祸首
就在于家庭的不幸
他们的家庭似乎都是残缺不全的
那个家中的男人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融合在这个家庭之中
或是死亡(门罗太大的丈夫)、或是离开(梅崎的父亲)、又或不能理解(凯尔默先生)
导致了一个个失去完整情感的家庭的诞生
进而使得渴望情感依赖的另一半倍感寂寞
在生命的孤独中终老
而她们唯一的寄托都是只有自己的孩子
而“安”自己便是失去母爱的孩子
在自己流产两次之后
她失落的人生也走到了镜头
(开篇火车上邂逅的母子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暗示)
再往深处思考
造成这种残缺“无情”家庭出现的直接缘由恰是那一场场无情的战争
如:安的父亲是个上校
在一战中死去
门罗太太的丈夫在二战飞行中死去
梅崎的父亲一战后留在英王效力
福尔摩斯去日本广岛亲眼目睹了二战的可怕
路上看见的那个左脸毁容的年轻女性又是一个因战争遭受伤害的例证
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了战争的无情所带来的生者的伤痛
由此可见
无论是福尔摩斯
还是家庭和战争
这三者都共同指向了“无情”
这个造成一生孤独的凶手
我想
作者和导演精心构思这三个不同时空的案件的目的
绝非在于再次展现一次福尔摩斯完美的逻辑推理
而希望以此唤起读者对人类情感的无比珍惜
让我们明白:获得一份内心情感的理解远比获取一切世俗的物质都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