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放牛班的春天》解说文案_《放牛班的春天》:一部中规中矩的无聊电影

时间:2024-01-08 20:10:52 上传:是你心底的光啊 字数:3968 字

法国|

德国|

瑞士剧情/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于2004年上映

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导演

乔治·查佩罗 雷内·维勒 编剧

影片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回故地出席葬礼

他的旧友送给他一本日记

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遗下的日记

童年一幕幕重新浮现在眼前

本片堪称法国版《死亡诗社》

还有一丝《天堂电影院》的味道

动人的音乐令人难忘

当我怀揣着对豆瓣9.3分高评的敬意以及对评论区好评一面倒的好奇

第一次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时

这部电影却硬生生地浇了我一盆凉水

这是五年前的事情

当时我面对这样一部众人啧啧称赞的电影

首先做的是自我怀疑

整部电影在观赏过程中乏味之极

我甚至看开头时就能猜到结局!不过就是一个失意的老师以一颗虔诚善良的心让那些祖国的花朵脱离苦海和罪恶

并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我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七年高中和大学教育

这十六年间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老师们“无私奉献”“燃烧自我”的社会主义特色宣传

以及坏学生“调皮捣蛋”“家庭问题”等标签的艺术洗礼

如果倒退二十年

或许幼小的我会认为《放牛班的春天》拍得很不错——那马修老师真好

那些坏学生那么调皮都被马修老师教导向善

真让我鼓舞

可惜的是

生在红旗下

长在红旗下

这种标签化、官方式、套路的艺术宣传已经让我对这类政治正确的电影深感乏味

再遇到这类宣导式的电影只能笑笑

在大环境下

任何的批评永远会遭到一些“大义凛然”“唯我独尊”(甚至扯上“爱国主义”)的圣母谩骂

于是

我由《放牛班的春天》联想到2019年年初上映的一部电影《老师·好》

这部电影在当时收获了不少掌声

当我写观后感提出异议

指出其剧情的套路和人物性格的标签化时

意料之中

受到激烈的评论轰炸

不可否认的是

《老师·好》制作还算精良

电影中的街道风貌、建筑特色、生活用具都很好地还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面貌

所以无论是孩子领着父母看

还是八零后以此痛挽逝去的青春岁月

这都是一部可以让他们寄托情思、缅怀过去的“漂流瓶”式电影

可惜

于这部电影而言

这是它唯一的优点

就剧情来说拍的中规中矩、乏善可陈

比如电影中的苗老师从学生眼中的“恶”最后导向“伟大”的形象

而坏学生在老师的谆谆善诱下长大成才

除此之外

好学生和坏学生互生情愫也是老梗

诸如此类

均是老掉牙的俗套

将《放牛班的春天》和《老师·好》做对比

我发现原来外国的月亮没有比国内圆

政治正确永远能触碰到那些对生活热泪盈眶的观众心中的柔软面

一旦此类宣导式电影上映

这些人总愿意交感情税

于是

我们看到《放牛班的春天》在2004年成为了法国票房冠军

当时观影人数达到840万人(当年法国统计总人口不过6270万人)

与此同时

这部电影还出现在了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国际电影节上

当然

不出意料

只是展展风采

均止步于提名

同样的

这也是影评人们交的感情税

看来一向喝香槟聊音乐的优雅法国人

骨子里也有喝白酒吹牛皮的中国人一样的市井气

我在五年前看《放牛班的春天》满腹怀疑

以为自己年龄尚小

无力体会片中真情实感

或者观影素养不够

尚不能体察到导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亚翻拍他七八岁看过的一部音乐片的用意

以及制作人杰拉尔·朱诺抵押公寓拍片——毁家于一役的初心

这五年间《放牛班的春天》一直在我眼前飘来飘去

如鬼魅

如梦魇

每当我翻起某张类似于“人生必看的百部电影”的名单时

《放牛班的春天》赫然在目

触目惊心

五年后

我终于试图再静下心来看一遍

在观影过程中

当初无聊乏味的体验重上心头

数次忍住按暂停键、拿起手机翻

终于耐着性子

将这部电影阅完

我想

今天的我是时候面对自己的内心

面对世俗的眼光

调高嗓门

大胆地说出我的心声

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无聊电影!要知道

在一面倒的好评电影面前

当你自己的观影体验不好时

那是何等的战战兢兢

其实这些无关于我人生阅历的问题

也无关于我的观影素养

在间隔五年的两次阅片过程里

这种始终如一的观影体验足够说明了我的直观感受

事实上

电影开篇中

马修老师作为一个失意教师(他自称已经尝试了无数职业

都以失败告终)

来到这家无人问津的问题儿童寄宿学校

看到孤苦伶仃的佩皮诺时

我已经猜到了这部电影要讲什么

一部标签化教育电影里面需要出现的人物当然要有好老师、坏学生的人物设定

为了增加戏剧矛盾

营造一个赏罚不明、有失公允、高压粗暴的教育环境也可以预料

除此之外

电影的剧情导向也当然是好老师不辞辛劳教育坏学生

最后坏学生逐渐变好

成为栋梁之材

这种套路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是显而易见的

马修老师的谆谆教诲、坏学生乐格克对马桑大叔的恶作剧、莫杭治天才和魔鬼的复杂面、马修老师不计功劳地率性离去

这些情节让我不敢恭维

当一部电影所有人物都赋以标签化的设定

剧情都按照既定的政治正确的套路发展

我不敢说这是一部烂片

但至少已经预示了它无聊乏味的电影基调

我不知道那些对这部电影连声称赞的人们是出于什么对这部电影来打下高分的

但我可以确定有一部分人存在跟风嫌疑

《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无聊电影

希望我不是孤儿

那些和我观感一致的人

但愿也能够在电影评论网站上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看法

打出公允的分数

我说剧情中规中矩有我的理由

而“无聊”二字的观感也是我的真实感受

这些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点说明

1.中规中矩的剧情发展不可否认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制作还算用心

剧情来说完成度很高

没有太大漏洞;布景也十分真实

至今我还没见过有谁盘点过这部电影的穿帮镜头;而电影的剪辑也非常顺畅

交代故事有条不紊

种种方面少有瑕疵

可以说如果硬要挑些电影中的不足

会让人觉着在吹毛求疵

可我要问

一部电影做到没有瑕疵就可以称之为好电影了吗?在我看来

一部电影能探得上“好”字

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足够出彩

纵然有些微小瑕疵

做得有些不尽人意

也可以被出彩处遮掩

忽略不计

像与《放牛班的春天》类似的教育片《死亡诗社》虽然类似穿帮的瑕疵

可是我真心很喜欢

谁也不能否认这是部好电影

而我在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时一直怀揣着一颗猎奇之心

希望能够在前面大段的铺垫后给我惊喜

可是看到最后

我明白了

忍受了长时间套路性的剧情之后

结局仍旧是套路化的

主人公马修是一位半生失意的老师

因为在各项工作上的失败

他不得不找了一份无人问津的问题儿童寄宿学校的职业——学监

在故事中我们看到这位马修老师是有音乐梦想的

在他白天工作完

晚上回到宿舍之后

仍旧会挑灯创作

孩子们好奇心大增

悄悄将他的皮包偷走

看到了他写的那些乐谱

很是好奇

马修老师得知孩子们偷他皮包

刚开始气急败坏

但立刻发现

他可以将他的音乐抱负施展于这所学校

开一个合唱班

在此期间

幸运的是

他还遇到了颇有天赋的莫杭治

对他谆谆教诲

让他摆脱了性格的烈性

成为了后来的音乐家

故事对马修的介绍十分完整

他从人生失意来到这所寄宿学校

到后来他发掘了莫杭治的音乐潜能

可以说

马修当不了夜空中的明星

不妨成为一个造星者

以此来寄托自己茕茕一生都不能达成的音乐家抱负

某种意义上来讲

这也是一种完成人生夙愿的途径

除了马修这个人物刻画的完整

其他人的刻画完成度也都很高

比如莫杭治从坏学生到音乐大师的塑造;佩皮诺一开始漫无目的地等父亲

最后他真有了父亲——认了马修为父

离开寄宿学校;蒙丹离开寄宿学校时受辱

可最后他没有让故事半路腰斩

而是火烧学校让故事画上据点

等等人物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描述都足够用心

可惜的是

电影对人物的介绍更像是百科简介

缺失了故事最该有的让人振奋的冲突和矛盾

纵然电影中加入了蒙丹这样的邪恶分子搅局

可营造出来的颓气已经不能驱散

一直无聊到电影的最后一刻

总而言之

电影缺少一个好故事的框架该有的矛盾与冲突

当我能从开头猜到结局时

已经让这部电影失去了一部好电影应该有的属性

2.无济于事的剧情冲突这么一说

必定有人会反驳

剧情冲突怎么没有?的确

这部电影有些小的剧情冲突

但都不过是小打小闹

不足以调动观者情感

电影中第一个冲突点就是乐格克

在马修老师刚刚来学校时

马桑大叔就被学生的恶作剧搞得眼睛受伤

后来严重到转院治疗

这是马修老师来到这所学校的第一件事情

也是这个故事的抛砖引玉之笔

校长在调查该事件时

无人承认

最后只能挨个关禁闭

其实这段故事有很大的发挥力度

以马修老师调查事件来龙去脉作为切入点

将整个学校的面貌和氛围以及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可以很大程度地暴露出来

可是编导的做法是让前任老师告诉马修

是乐格克作为

这使得该次矛盾事件无疾而终

之后马修老师让乐格克照顾马桑大叔

这段显得刻意煽情

电影出现的第二个冲突点放在了莫杭治身上

这个学生虽然邪恶(电影中称“天使脸蛋

魔鬼身材)

但是对音乐有很高的天赋

正好迎合了马修老师的喜好

莫杭治单亲家庭出身

生性顽劣

不服教化

教育起来很有难度

对于故事作者而言

也是极富挑战的

可惜

电影并没有对这个与生俱来的矛盾集合体进行尖锐的处理

最后马修老师和莫杭治的和解来自于一次大合唱表演

因为莫杭治想在公爵夫人面前参与到合唱当中

所以和马修老师进行了妥协

但是他性格问题的复杂性就会迎刃而解吗?我是抱持怀疑的

除此之外

像佩皮诺被同学欺负

像蒙丹遭诬陷

等等这些情节都有极大的矛盾潜力挖掘

可惜导演都是草草了事

这些浮于表面的冲突显得清汤寡水

也让整部电影无聊透顶

3.着力点分散​上面谈及的两点其实都是人物塑造上着力点分散的结果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其实都能够深刻挖掘

并足够出彩

例如人生失意的马修老师、天才与魔鬼集一生的莫杭治、一直等父亲的佩皮诺以及傲慢自大的校长哈珊等

可惜的是

由于电影的篇幅限制

导演对人物刻画都是浅尝辄止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本来是马修和莫杭治

但是其他人物都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刻画

比如佩皮诺、乐格克等人

这样一来就导致故事失焦

让主人公的描写也显得蜻蜓点水了

这部电影没有打动我的关键正在于此

电影意图煽情

但是人物刻画分散

没有对重点人物大篇幅深挖

只能让电影流于表面

显得没有情感的层次感

最后我想说

如果把《放牛班的春天》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

能够打出9分多的高分我一点不意外

因为那个年代的剧情套路还尚被观众认可

也还没有产生大量同质片子;只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我们每天都接受着各种“政治正确“洗礼

像《放牛班的春天》这样一部循规蹈矩、强行励志的电影

除了让那些时常泪流满面的观众交些感情税

并没有多少价值可言

是你心底的光啊

文章

4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