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八月》解说文案_中国男人又一次痿成了笑话

时间:2024-02-17 06:00:15 上传:赠我空欢喜 字数:1498 字

中国剧情/文艺/儿童电影《八月》

于2017年上映

由张大磊导演

张大磊编剧

影片讲述了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

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晓雷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没有作业的暑假

然而这个自由的

炎热的夏天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红火热烈

更多是平常反复的家庭生活和大把闲工夫……恰逢那一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

铁饭碗被打破

晓雷父亲的单位也受到改革冲击

他们生活的家属院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响着

孩子们整日百无聊赖

而看似平静的大人们

心却像烈日炙烤着那般燥热

晓雷就那么静静的耗着

感受着身边隐隐发生的一切

直到父亲为了生活同其他人远走他乡

家里只剩下了母子俩

晓雷才着实感觉到时间过去了

生活不一样了

立秋那天夜里

晓雷家的昙花在院子里悄然开放

像是意味着什么……

今天看了去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八月》

我不喜欢《八月》

 《八月》是那种清汤寡水的装逼艺术片

导演仿佛清教徒

将情、欲、爱全部拿掉

连色彩都搞成黑白的

妄图从一开始就强迫观众不要胡思乱想

必须正襟危坐地进入导演臆想的高逼格世界

我曾说过

任何刻意的形式主义我都不赞成

且表示反感

 《八月》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呼和浩特

但却让我分分钟出戏

演员的表演状态是现代的、台词是现代的

除了破破烂烂的单元楼、一些刻意展示的道具如电风扇、录像机外

没有什么不是现代的

一个导演是否高明

在于他能不能抓住一个时代的精髓

如果只能建构出粗线条的框架

那里面填充的东西显然也是稀松、膨大的

 《八月》让我找不到情怀

也让我找不到观影的任何快感

该电影是散文似的

剧情松散

弱化戏剧冲突

没有悬念

基本属于静态电影

其实这么拍对于一个新导演来说是非常投机取巧的

拍电影最难处

莫过于节奏的精准把控、冲突的层层递进、悬念的强烈诱惑、结尾的意外惊艳

但如果像《八月》一般

以上全无

那就可以任性剪辑了

多拍几个空镜头、多拍几个长镜头、多拍几个人物表情随意插进去

根本无所谓

我也不是说类型片要高于艺术片

而是艺术片的高端不是形式上的

而是精神上的

不要被伪艺术片蒙骗

虽然外在形似

但败絮其中

 《八月》中没有专业演员

父亲演的好一些

母亲演的较差

孩子得了金马奖

我觉得有些凑数的嫌疑

《八月》主要的时代背景是企业转型

工人下岗再就业

可惜导演眼界狭窄

没有宏观剖析时代的大志

只展现了局部的中国男人们敏感、脆弱、颓唐、丑陋的一面

其实是老生常谈

吃隔夜饭

父亲在家里狗屁不是

母亲反而成了顶梁柱

类似的阴盛阳衰在中国电影中早已屡见不鲜

古代剧这样

民国剧这样

现代剧也这样

这种落后的思潮无休无止

中国的男人始终硬不起来

和“窝囊废父亲”这一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有很大关系

剧中父亲的窝囊展现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是这部电影唯一“成功”的地方

父亲最恨、最蔑视领导韩胖子

但却只能忍气吞声在家里骂骂人

甚至半夜在屋里挥舞拳头

用想象的方式对着空气发泄

回头还是要巴结领导讨生活

人格真是卑微到了极点

父亲嘴上老说的“昂起高贵的头颅”

实际是自欺欺人

他其实比实用主义的韩胖子更让人鄙夷

《八月》里的父亲如同巨婴

和他的儿子一样需要胖妈妈的呵护和安慰

让人唏嘘、慨叹

影片里最MAN的三哥曾是小孩子的偶像

但他也不出所料地被抓进监狱

出狱后父亲去世

他又不出所料地萎靡成了个孙子

他抱着父亲的衣服痛哭

他准备接父亲的班

他从良了

想要生活过得去

中国男人必须窝囊到底

 这届金马奖评委马家辉曾在《锵锵三人行》里盛赞本片

他说自己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那种80年代怀旧感让他难忘

还打包票窦文涛也会喜欢云云

我当时就感觉马先生好像有些偏离轨道

今天看《八月》果然如此

这部电影能骗得了“外人”

却糊弄不了自己人

这样的无聊电影

实在是毫无观赏的意义

还不如再看一遍陈佩斯的《爷儿俩开歌厅》了

 写完这篇文字

我想起了美国片《最后一场电影》

也是黑白片

也是怀旧

也是时代挽歌

但那才是经典

那才能被称之为深刻

赠我空欢喜

文章

8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