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作/科幻/惊悚电影《幽冥》
于2016年上映
由尼克·马蒂厄导演
IanFried 乔治·诺非 编剧
影片讲述了一个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科学家接受一项致命任务
带领一队精挑细选的三角洲部队士兵进驻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城市
这里游荡着被称为“幽冥”的神秘幽灵
它们无形无色
能在不经意间造成大规模的伤亡
想必平时追美剧的观众一定不会对奈飞(Netflix)感到陌生
这家在线影片租赁服务商凭借多部高质量的自制剧集与排播模式对传统电视平台形成了巨大冲击
《纸牌屋》、《铁山树丛》、《女子监狱》等剧集的人气之高堪称现象
甚至还把业务开展到了亚太地区
比如在日本推出的网剧《火花》也有着极高的品质和口碑
近年来
奈飞还将触手伸到了电影领域
《幽冥》便是其中的代表
单看略显寒酸的电影海报以及卡司阵容
会有种低配版科幻片的既视感
通过开门见山的片头和一小段背景介绍
影片的大致线索已然明晰
美军在摩尔多瓦协助当地政府军平叛的过程中遇到了超自然现象
不断有士兵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袭击致死
于是
军方紧急征调了科研人员克莱恩到前线参与调查
因为只有佩戴着他发明的超光谱护目镜的士兵才看到了那些「敌人」
前线的军方高层起先猜测这是叛军的一种隐形技术
是由人穿着高科技隐形服之后进行的偷袭活动
然而这种猜测有着明显的漏洞
不仅难以解释为何它们能穿墙而过、来去如风、连子弹都不起作用
更说不通被袭击士兵的死亡状态:皮肤表现出烧灼和腐蚀的痕迹
可内脏却被冻结
如此一来
当地的迷信传言便开始蔓延
说那些「敌人」是战争中牺牲士兵的灵魂
看到这里
很容易联想到二三流的鬼片
毕竟这些「幽灵」呈现出的形态、人类粘之即死的现象、以及军方对其一无所知带来的恐怖惊悚感都把观众引向类似的观影印象
不过
如果你就此认定本片是像《死亡录像》或者《鬼影实录》那样的伪纪录片的话尚为时过早
影片用了一个小伎俩延续之前的悬念
原来「幽灵」并非强到无懈可击
当它们碰到铁屑时会变得迟滞
这给了美军扭转危局的一线希望
当然
之后当一连串不明觉厉的话从克莱恩口中说出时
《幽冥》这才堂而皇之地从灵异片反转成了科幻片
同时克莱恩也从捉鬼专家变成了科学达人
若是把科幻片比作「胡说八道」
那么不管低成本还是高成本
一部足够优秀的科幻片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言之凿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引入大胆概念或设定的科幻片不在少数
但最终能自圆其说的却是凤毛麟角
而《幽冥》的胡说八道可以打个高分
通过克莱恩之口
编导们引入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一概念
顾名思义
这是由爱因斯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印度物理学家玻色的理论基础上预言的一种全新物态
一方面达到绝对零度
另一方面需要原子体系处于气态
1995年
美国的两位科学家首次实现了这个达成条件极为苛刻的状态
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过理论是一回事
怎么让理论成为电影的看点是另一回事
《幽冥》的亮点有三
其一是出色的叙事节奏
条理清晰、气氛把握得当、不拖泥带水
且观众和士兵们的视角处于同一位面
有较强的代入感;其二便是让「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有理有据地登上荧幕
既有理论基础
又不乏合理想象
加之最后的决战气势磅礴
科学家智勇双全
令「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落在了实处;其三是顺带点了一下「反战」这一主旋律
无论是那对战争遗孤还是成为凝聚态的那些半死不活的人们
都是残酷战争的牺牲品
《幽冥》亮点不少
却也存在着一些瑕疵
比如影片着力描绘凝聚态和战争过程
相应在角色塑造方面有所欠缺
一部涉及战争的电影若是少了对人物的刻画势必显得有点空泛;又如对凝聚态的解释还是有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诸如怎么使凝聚态维持思维和意识;还有克莱恩临时拿一些旧的武器零件凑吧凑吧就能战胜几乎无敌的凝聚态
这个主角光环难免有偏大之嫌
不过
对一部低成本的科幻片而言不能奢求太多
至少用一个现成的理论成功拓宽了科幻战争片的视野
这一点就比那些徒具场面的科幻影片强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