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玩具总动员4》解说文案_《玩具总动员4》:九年岁月,一念之间,玩具翻身做主人

时间:2024-05-14 11:36:06 上传:瞳孔印温柔 字数:2310 字

美国动画/冒险/喜剧电影《玩具总动员4》

于2019年上映

由乔什·库雷导演

安德鲁·斯坦顿 史黛芬妮·福尔松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当邦妮将所有玩具带上房车家庭旅行时

胡迪与伙伴们将共同踏上全新的冒险之旅

领略房间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

甚至偶遇老朋友牧羊女

在多年的独自闯荡中

牧羊女已经变得热爱冒险

不再只是一个精致的洋娃娃

正当胡迪和牧羊女发现彼此对玩具的使命的意义大相径庭时

他们很快意识到更大的威胁即将到来

“玩具”系列让我喜欢的一点是

它通过让玩具“复活”的方式

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世界

了解另一个视角

从而产生新鲜感之余

还能反思自己在平日生活里的一些行为

在影片之中

人类对于玩具而言

就相当于上帝对于人类而言

是对他们的命运有着决定作用的外力

前三部的“玩具”动画片

带领我们开启了一个玩具世界

让观众不仅仅可以不用再脑补自己睡觉的时候玩具在做什么的剧情

而是直接看到他们的所作所为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更让所有玩具的冒险以及个人形象立了起来

我们看到他们各司其职

各有各的性格特点

因而也对他们产生了最直接的情感

而这一次

在看似圆满结局的第三部完结之后

第四部的到来可以说让我感觉到一丝惊喜

感叹:不愧是皮克斯

 影片主题之中

我最欣赏的一点是玩具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它们出厂设置为为了取悦主人而存在时

当它们被灌输的终极使命是陪伴主人

当它们在“受宠”时享受那段时光

“失宠”时怀念那段时光时

他们就算能唱能跳能说话有行动力

但在思想上一直是从属的玩具

启蒙的领军人物是牧羊女

在被遗弃和等待了几年之后

她没有怨恨和报复

相反她找到了愉悦自己的方式——自己不再从属于任何人而是属于自己

这种“自由”在其他玩具看来离经叛道

超级没有安全感

但她却成功将自己变成了主人

相反孩子们和她玩耍是她所选择的娱乐方式

关于这个主题

如果讨论的严肃和悲情一点的

我认为比较类似的前作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中的小男孩

被开发出来的原因是为了取悦于人类

他的出厂设置有太多的条条框框

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无条件的爱自己的拥有者

当他被触发之后

他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自己的“妈妈”

就算被遗弃

被追杀

他的终极目标都是如何获得“妈妈”的爱

最后

当人类已经灭绝

外星人复活了“妈妈”一天

为的却是满足这位人工智能的需要了

 所以

拥有者和被拥有者如果存在互相取悦的关系

是一种正常的关系吗?我觉得如果在一个限度的范围内

是正常的

但不正常的是其中一方毫无保留的死心塌地的不择手段的去取悦对方

为了他人的存在而存在

从而迷失了自我

当一个生命的存在永远是依附于他人的给予和肯定

那么他无法在这社会上独自生存下去

 回想我们自己的生活

有没有被“出厂设置”灌输了很多呢?比如

人活着要有意义

拥有什么才是财富的标志

他人眼中什么才是成功……如果你是男孩子

有车有房才能娶到老婆

如果是你是女孩子

找个好人就嫁了吧……从实体上说

取悦对象可能是父母

是家人

从意识形态上说

可能是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观念

如果我们为了取悦这样的“出厂设置”而生存

那不就是生活的玩具吗?当然

不取悦并不是一味意义上的反抗和不认同

并不意味着现有的标准都要推翻

仿佛一个叛逆期的少年一样

不取悦的前提是拥有自我意识、自我分辨能力

独立的思考空间

知道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时间的沉淀和自我清醒的认知是必然经历的事

当然

玩具和主人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取悦这么简单

一开始应该是共生双赢的

但当这个天平倾斜之后

你应该如何去做?比如玩具被关在壁橱里

被冷落

甚至被遗弃

那么此时

我是自然赞同他们拥有其他方式来获得自我的快乐

一般的玩具是“找下家”

比如胡迪的主人从安迪到邦尼

忠诚的心不变

但抹不去的是最初的回忆

玩具们自然可以一段时间之后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更换主人来保持这样的双方互相需要

但人是会变的啊!这个周期只会越来越缩短

而所有的步骤似乎都是简单的重复——被赠予→陪孩子玩耍→成为那个最爱→有几次没被选中→被冷落了很长时间→被放在箱底→被赠送

这是一个循环

 一直期盼能被主人领养的盖比娃娃虽然最后没有执着在一个目标身上

但她的玩具生命的循环刚刚开始

而我们的牧羊女和胡迪似乎已经看到了这种生活的尽头

于是转身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听到有人评价说

胡迪的这种选择也不算是多么厉害的自我觉醒

相反他也是被冷落之后才有了这样的一个决定吧

但我要说的是

这恰恰是人在被拒绝、被阻挡之后应该做什么样选择的一个问题

无论是学业、事业、感情、还是其他你所努力的却没有回应的人或事

要坚持到什么时候为止?这就是人如何自处的问题

极端的人或者某些科研方面需要这种钻研和坚持精神的

那自不必说

或者有的人真的觉得只要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会有回报

那我我也不劝什么

但什么时候放手

什么时候改变

什么时候接受并另寻他路的问题需要被考虑

其实中国人是比较聪明的

这或许在于我们一直以来传承的基因之中有一部分是可以进行“自我成全”的

要想活下去

就要给自己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和方法

当一件事已经明确的无能力为

是不是可以不再努力?毕竟

人和自己的相处才更重要一些

换个目标

换个活法

换个对象

似乎都成为我们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吧

寄希望于他人的爱总是有被施舍的嫌疑

在主人的宠爱中

垃圾也可以变成最喜欢的玩具

但当新鲜感过去了

垃圾终究还是要回到垃圾桶里去

当我们可以相互拥有

相互取悦的时候

珍惜这段时光

但同时也不要毫无保留

拥有自我才是产生能量、产生爱的最基本的条件

面对“出场设定”要学会甄别

跳出最简单的条条框框

永远不要拒绝各种可能性的存在

PS再说一下

《玩具4》播出之后

或多或少都会被人提到女权

有的说这样的女权太过明显

不要也罢;有的说这是目前女权戏中的一股清流

我在想

是不是我们想的狭隘了?看到一个女性角色觉醒就直接挂钩到女权

如果换成一个男性角色呢?或者如果今后真的要避免这种“代入”

就只能设定觉醒者是无性别的人

或者双性人?2019年6月24日16时43分

瞳孔印温柔

文章

10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