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剧情/悬疑/惊悚电影《第一归正会》
于2018年上映
由保罗·施拉德导演
保罗·施拉德编剧
影片讲述了伊桑·霍克扮演一个前军队的牧师
他在儿子不幸去世之后始终沉浸在悲痛中
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个教堂成员
曾是个激进环保主义者
遭遇了丈夫自杀
于是两个受伤的人有了人生交集
美国电影《第一修正会》不是一部大众化的通俗的好莱坞电影
它是一部独立电影
有些曲高和寡
有些阳春白雪
和通俗乐观的好莱坞电影相反
这是一部关于绝望、救赎、牺牲、爱和信仰的宗教题材的严肃电影
是一部“直击心灵的丧片”
它没有大场面、没有曲折情节
有的只是几个心碎绝望的普通人
有的是严肃压抑的几场对话
抑或孤独的主人公那真挚冷峻的内心独白
《第一修正会》曾入围2017年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提名;2018年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编剧;第8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主角;2018美国电影学院年度十佳影片;还有洛杉矶、纽约、多伦多、芝加哥和旧金山等城市的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剧本和最佳男主角
本片编导保罗·施拉德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导演、电影评论家
他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的剧本
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和马丁·斯科赛斯合作的《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
施拉德的作品往往是塑造一名自我毁灭的主角
或是接受一项违背自己原则的任务
电影的结尾是主角的救赎
往往加上一个痛苦的牺牲以及宣泄的暴力
他的《出租车司机》、《美国舞者》、《迷幻人生》、《步行者》可以称作是一个“房间里的男人”系列
主角从愤怒到自恋再到焦虑
最后成为一个活在面具下的人
从精神气质上说
《第一修正会》和《出租车司机》和《基督最后的诱惑》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等式概括:《第一修正会》=《出租车司机》+《基督最后的诱惑》
《出租车司机》里无业青年特拉维斯走进《第一修正会》成了激进青年迈克尔
《基督最后的诱惑》里大慈大悲的基督来到《第一修正会》成了焦虑绝望的托勒牧师
虽然《第一修正会》是一部低成本的小制作
但它却有胸怀整个世界的大格局
它焦虑于宏大的全球问题:环境污染、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垃圾处理问题、无意义的战争;它汲汲于思考抽象的哲学命题:人生有无意义、信仰能否改造世界
保罗·施拉德成长于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
他从小就处在宗教信仰的管束和父母严格的教育中
就像《荒原》的作者T·S·艾略特那样
宗教成为施拉德看待世界的一种思想材料
《第一修正会》是一部宗教题材电影
以基督教的眼光来观照世界
世界的丑恶和问题被宗教语言所提出和探讨:上帝会原谅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吗?面对苦难
忍耐和信仰能否奏效?面对罪恶
能否使用极端手段?随着情节的展开、画外音的诉说、人物的深度对话
我们渐渐走进的主人公们那孤独、绝望、受伤的心灵世界
感动于他们对世界的焦灼、愤懑、深爱、无力感和牺牲
小镇青年迈克尔活脱脱是《出租车司机》里特拉维斯的精神兄弟
特拉维斯认为纽约就像地狱一般发出恶臭
令他恶心、头痛
面对冷漠和邪恶
他只感到幻想的破灭和绝望
他只有以自己的方式去扫平这个被坏人控制的社会
迈克尔是个处身底层的修理工
曾因参与激进团体而进过监狱
他的激进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极端的热爱
他关心全球问题:气温升高、环境污染
他为世界的糟糕处境而焦虑绝望
他甚至准备了自杀背心来表达对全球问题的控诉
最终
他选择自杀来表达对世界的绝望
牧师托勒仿佛是《基督最后的诱惑》中基督的化身
他出身于军人世家
他的父亲是军事学院的教官
他曾经是随军牧师
他唯一的儿子在那场毫无意义的伊拉克战争中丧生
他的生活从此被撕裂了
妻子离去
家庭破碎
他处于绝望情绪中
拒绝一切生的欢乐(包括爱情)
生无可恋
他深情而又急切的向他周围那些被绝望折磨的人们传播福音
他认识到世界的无可救药和人们精神上的痛苦
为此
他愤怒、激动
甚至想要采取自杀行动来警醒世人
这是一个基督式的对世界充满大仁大爱的赤子
资本家爱德华是罪恶的代表
他是社会的成功人士
拥有一个跨国企业
他的庞大的金钱帝国延伸到十几个国家
同时也将污染和破坏带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他有办法通过控制媒体的宣传来掩盖他的罪恶
他骄横跋扈
目中无人
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地球的破坏
他的心中只有无止境的贪婪
他出钱支持小镇教堂主办250周年的纪念
也只不过是自我包装的手段
给自己披上亲民和慈善的虚假外衣
这个象征贪婪的资本家形象是人类社会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
从观赏性角度来要求
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那些希图通过电影来休闲娱乐的观众
这部电影将会让你看不下去
而如果是想要通过电影做些严肃思考的观众
这却是一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
我们可以感觉到导演对世界的挚爱之心
对社会丑恶的愤激的批判态度
你也许不一定会同意导演对世界的偏激看法
但一定会感动于导演对大千世界的热爱之心
有这样一组意味隽永的镜头是不得不提的
男女主角合衣拥抱在一起
他们从地板上缓缓升起
周围的房间消失了
叠印一组蒙太奇镜头:星光璀璨的宇宙空间、碧波万顷的海洋、郁郁葱葱的森林、高楼矗立的城市、堆满报废轮胎的垃圾场、浓烟滚滚的工厂……在这里
男女主角代表整个人类
具有表征性的各地风光画面则代表整个世界
它传达的意味是:地球上发生在各个事件都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用一句中国学生无比熟悉的思想政治教材上的话来表述就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
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保罗·施拉德崇拜的早期电影大师有日本的小津安二郎、法国的布列松、丹麦的德莱叶
他在从事职业影评人时期
写过一本专著《超然的电影风格:小津、布列松、德莱叶》
施拉德的电影风格明显的受到他们的影响
在《第一修正会》里
我们可以隐约感觉到小津式的人物调度、布列松式的简约克制、德莱叶式的宗教关怀
整部电影以冷色调为主
主人公们的服装总是黑色、白色、灰色或棕色的
无言的述说着他们的忧伤、痛苦和抑郁
深秋的林木落尽了叶子
铁似的直刺着阴霾的天空
营造了苍凉、灰色、死寂的氛围
电影画面鲜少出现双人镜头
常常是大远景下渺小无力的个体
画外音将主人公的所思所想一览无余的告知观众
描绘出主人公那复杂、渊深、焦灼的灵魂
艺术更多时候就是起到一个“社会晴雨表”的作用
它不一定要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
《第一修正会》亦是如此
在电影的最后一幕
托勒牧师穿上自杀背心
准备前往纪念会场和趾高气扬的权贵们同归于尽
托勒的这个行为语言是他性格逻辑的自然延伸
也是整部电影的必然逻辑
如此
电影将结束于一声惨烈的控诉
可是
就在此刻
托勒牧师心爱的女孩走进了会场
他不得不痛苦的放弃了自杀行动
影片结束于男女主角紧紧的拥抱中
这是大团圆结局吗?似乎是
又好像不是
对托勒来说
他的思想危机可以靠爱情克服吗?电影没有明言
情节至此戛然而止
片尾字幕配着低沉压抑的曲调缓缓升起
消失在黑色的背景中
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悲观情绪依然弥漫在画面的里里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