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百岁老人跷家去》解说文案_【冒险】生命无境—— 解读《百岁老人跷家去》的文本意图

时间:2024-05-15 21:34:51 上传:滚開我哊神经病i 字数:2866 字

瑞典|

俄罗斯|

英国|

法国|

西班牙冒险/喜剧电影《百岁老人跷家去》

于2013年上映

由菲利克斯·赫恩格伦导演

菲利克斯·赫恩格伦 HansIngemansson 编剧

影片讲述了影片根据瑞典小说家Jonas Jonasson的同名畅销书改编

影片讲述了100岁的“国宝”老人亚伦·卡尔森不堪生活的无趣而疯人院出逃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故事

主人公百岁人亚伦和《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一样

从未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

随遇而安却风云际会巧遇了宋庆龄、毛泽东、斯大林、金正日等著名政治人物

在改变世界的重大事件里幽默热闹演出

冷眼笑看世界政治人物

令人捧腹

瑞典电影《百岁老人翘家去》改编自瑞典作家约纳斯·约翰松2009年出版的幽默小说《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

从互文视角来看

本片融合了多部经典的特征

既有如《阿甘正传》般以历史事件为叙事时间线索

也有如《两杆大烟枪》般逐步扩展出复杂的关系网络并设置关键事物串联起一切事件、引发冲突

还有如《肖申克的救赎》般透露出无尽的自由意蕴

这些特征的融合使影片在情节上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荒诞性

但导演并没有进一步采取风格化的摄影方式和剪辑处理以强调这些性质

反而在视觉上从简

通过粗糙的画质、手提摄影机、灰白色调等写实主义倾向的手法去讲述一个浪漫化的故事

一.敬意的表达意图《阿甘正传》不仅是美国影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成功之作

更因其诞生时所处的社会语境而有着明确的政治立场

映射着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显然

《阿甘对美国政治文化的关注和再现是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目的性的

主人公跨越了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

黑人民权运动、政治腐败、越战等动荡的时期在许许多多美国人民心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创伤

而影片则试图通过阿甘和其他角色间的互动向观众提供一种想象中的和解和心理上的救赎

[1]与《阿甘正传》在叙事特点上拥有互文性的《百岁老人跷家去》在时空格局上比前者更为宽广

时间上横跨百年世界史(从1905年主人公阿郎出生到2005年阿郎的百岁生日);空间上根据两条叙事线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大小两个格局

在过去时态的叙事线上

空间在多个国家之间穿梭

而在现在时态的叙事线上

空间则限定于瑞典境内

以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线索

这样的表述方式也赋予了影片政治意味

但与《阿甘正传》相比

政治文化并不是本片的核心

它更多地就是作为线索在履行叙事功能的本职

另一方面

选择这样的叙事方式也离不开本片的致敬意图

影片的首尾都通过字幕清楚地表达了对瑞典名人诺贝尔的敬意

具体体现在影片中则是将诺贝尔重要的生平事迹投射到主人公阿郎的人物形象上

其中最明显的有三处:一是“诺贝尔发明炸药”与阿郎的“爆炸情结”;二是“诺贝尔没有妻室儿女”与阿郎被医者以优生学的理由实施了类似结扎手术的行为;三是“诺贝尔没有固定住所”的人生历程与阿郎穿梭于各个国家的人生轨迹

诺贝尔因父亲工作的关系

从小就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因学习工作或政治局势等原因

他不断穿梭在俄国、美国、法国、奥地利、英国等全球各地

而这恰恰成为了本影片原文本的叙事灵感

此外

炸药是诺贝尔最著名的发明

影片中的阿郎则是自小养成了一种“爆炸情结”

这个情结的由来并不是突兀的

有着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一战期间

阿郎的父亲在俄国因自圈土地的罪名被枪毙

死讯传回家的那一天

阿郎开始了他的“爆炸情结”

此后

他又尝试了两次小型爆炸实验

却在第四次实验中意外炸死了一位曾对其母亲进行变相压榨的批发商

至此

阿郎的炸药也与死亡有了因果联系

此后阿郎不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战争中

甚至在二战时推动了美国原子弹的发明

如果说阿甘的“长跑”象征的是一种救赎形式

那么阿郎的“炸药”则是一种对暴力的合理化表述

诚如上述所提

阿郎第四次实验炸药的时候

因批发商的意外介入而致后者死亡

然而

由于批发商在先前的情节中表现出了个人的道德污点

因此这样的意外并不会引发观众对主人公进行道德批判的欲望

反过来

甚至迎合了某些观众对批发商的审判欲望

接下来

炸药正式起到军事作用

在西班牙内战时期

阿郎不断地炸毁桥梁;在太平洋战争时期

他介入了曼哈顿计划

推动了美国原子弹的发明

间接地炸毁了广岛与长崎;在苏联

他阴差阳错地炸毁了劳改营

重获自由……炸药不仅成为影片中与叙事线共生的重要意象

更因为影片所选的表述角度使它背后的暴力意义获得了正面的合理化表述

也使得影片的敬意表达意图更加纯粹

二.哲理的传递意图提到瑞典导演

第一个想到的必定是英格玛·伯格曼

他作品中的诗意与艺术气息充满了这个国家平和与深沉的人文特点

位于北欧的瑞典作为少数的永久中立国之一

具有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民族特点

他们注重民生

拥有先进的养老福利体系……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民族性格

包装在本片荒诞情节和复杂叙事的背后是最为原始的生命母题

不仅是“暴力”在本片得到了合理化的表现

“犯罪”在本片中也脱离了审判

为了使这样的处理得到认同

影片采取的是荒诞化处理

使其远离现实

于是

我们看到影片中不断出现的个体死亡始终与事先预设的动机无关

它们总是发生在阴差阳错的巧妙时刻

就连引发现在时态叙事线上一切情节的那一箱金钱的盗窃也不过是一场意外

即便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犯罪团伙”中企图分一杯羹

这个团伙里的人物却都不是真的如此受金钱欲望的驱使

他们秉持的仍旧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戏谑态度

他们更在乎逃亡过程中的人生体验

可见

除了显露的致敬意图

影片还有更深层次的价值传递意图

影片开头通过展示阿郎的生活片段

伴随他的主观自白

表现了他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

阿郎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

独自居住在了无人烟的郊区房屋

面对空落的椅子独自进餐

他最重要的也是他唯一的陪伴就是一只宠物猫

孤独的阿郎像与人对话般与它相处

“冬季”、“白雪”、“郊区”、“独自生活的百岁老人”

环境的塑造和人物几乎自言自语的状态使情绪更显孤单

尔后

猫被狐狸咬死

悲痛的阿郎决心报复

这一段情节不仅是为了说明宠物猫对于阿郎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作用是表现出阿郎性格中暴冲、智慧的一面

也为故事后来的冒险情节和对阿郎“爆炸情节”的讲述做了铺垫

本片虽关于冒险

却无关热血

反而有一种岁月沉淀下来后随遇而安的气息

阿郎从养老院出来后的一段情节别有深意:他缓慢行走

途径墓园

然后他站在墓园的外沿

透过眼前在试验炸药的孩子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他露出愉悦的神情

而孩子却仿佛受到惊吓般仓皇逃走

这一小段情节的情绪从愉悦到落寞

如同生命从蓬勃走到无力

迟暮的阿郎已游走在生命尽头的边缘

但镜头里的他背对死亡

看着岁月溜走的方向

这种随遇而安的气息在现在时态的叙事线上更是表露无遗

对主人公目的地的询问反复出现在这条叙事线上

而阿郎从未做出明确回答

最终都以随他者的安排结束

这种公路片的韵味体现出主人公在即将迈入生命终点前依然追求独特生命体验而不甘于屈就在养老院中等待死亡降临的意念

阿郎受到时光与生命力的召唤

于是迈出脚步

即便步履瞒姗

依然前行不断

他的抽屉里有着年轻时游历世界与各地名人的合照

然而

他一件行李都没带就只身上路

因为回忆无需依靠实物去证明其存在

他是如此地了无牵挂

这种洒脱或许是因为孤单

却也是个体在面对生死时所必须具有的独立和自由

[1] 参考戴锦华的《电影批评》(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

170-193页

滚開我哊神经病i

文章

6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