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视剧解说

《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说文案_《了不起的盖茨比》:浮华若梦,哀而不伤

时间:2023-10-13 16:00:00 上传:苏格拉底 字数:2331 字

澳大利亚|

美国剧情/爱情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于2013年上映

由巴兹·鲁曼导演

巴兹·鲁曼 克雷格·皮尔斯 编剧

影片讲述了未成名作家尼克·卡罗维深受这个纸醉金迷的上流世界及其中的幻想、爱情和谎言吸引

他目睹这种世界内、外的一切

于是决定写一个关于一段无缘的爱情、不灭的梦想和让人心痛的故事

并反映出当前的时代和挣扎

文/时漆《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至今

影史上已经亮相过三个版本

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最富盛名的杰作来说

这个数字决计算不上多

小说改编电影

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情

更何况是家喻户晓

深深烙印在民众心上的经典

“有一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名言已然直白地道出了文学改编的窘境

巴兹·鲁赫曼的这第四个版本

从创作伊始

就浮出了各界不好看的声音

如今能有幸在大陆上映

并一睹其芳容

若再叫吾等草根去讨伐

委实不忍下笔

说实在的也根本配不上

只能说

这个“盖茨比”是巴兹·鲁赫曼融入个人情感色彩二次加工后的人物形象

而那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才是菲兹杰拉德专属的

有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履历的巴兹·鲁赫曼

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在搭建20世纪20年代属于美国黄金岁月的时代图景上会出现多少纰漏

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

这十一年被惯称为“爵士时代”

抑或“热闹的20世纪”

在这个时间段里

不仅仅是美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方方面面发展迅猛

民众的消费观念焕然一新

而且同时也是菲兹杰拉德写作生涯的鼎盛时期

为此

在这一时期内应运而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既可以说是天才作家时代烙印下的必然产物

再进一步结合他自身命运的走向

又可以说是他那浮华若梦、哀而不伤的人生的绝妙写真

都说文章憎命达

从某种意义而言

这着实很精准

如果不是有着与赫尔曼·麦尔维尔(著有《白鲸》)相似的人生轨迹

那《了不起的盖茨比》必然会缺失些许值得后人敬仰之处

菲兹杰拉德与盖茨比

他俩的一生有着惊人的相通

尽管在其处女作《天堂的这边》口碑爆棚

一年加印十一次

总销量达到了近五万册之后

他成功融入了美国上流社会

加上风姿卓绝的妻子又如虎添翼

出双入对的被誉为爵士时代的典范

但从他笔下的盖茨比身上

我们不难发现

才华与财富虽可以尽情点缀外表

但却怎么也掩饰不了那颗纠结的“NewMoney(暴发户)”的心

当然不是指菲兹杰拉德是暴发户

而是上流权贵可以无可厚非地去形容个人形象的盖茨比

盖茨比一心向往上流社会

有着难以言说的奋斗史

甚至不惜借戒酒令的东风

钻法律的空子

让自己飞黄腾达

但无人能及的自尊心深深的出卖了他

他清楚地知晓钱虽然可以粉饰一切

足矣换上任何崭新的躯壳来重塑自我

不过根深蒂固的上流社会是永远不会向他敞开大门的

他可以用五年时间来通宵达旦、夜夜笙歌

让居所成为名流、政客、暴发户、普通民众纵情享乐的胜地

却也根本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与欲望

是的

他所做的一切的的确确的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

但是

难道如果那天没有遇见黛西

他就不愿意去攀登高峰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黛西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符号

没有她

还会有其他像黛西一样的女人常驻于盖茨比的心间

影片中最能映衬盖茨比内心弱点的无疑是他第一次到黛西家中做客

固然有着一触即发的人生“赛点”

但他那颤抖的挣扎是怎么都掩饰不了的

再则就是在矛盾爆发的酒店里

大概是从哇哇坠地起就铁了心要做绅士的他

头一次显得如此不绅士

平心而论

在那决定人生未来走向的转折点上

绝大多数人都是会失控的

而心爱的女人也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颠覆先前所编织的美好

为此

盖茨比那发自内心的恐慌

也映射了他接下来的人生路是走不远的

观众对于影片的不满

也集中体现在巴兹·鲁赫曼对黛西这个人物的塑造上

观影时

我始终都没有走出凯瑞·穆里根在《成长教育》中清新脱俗

又稍带幽怨纯情的形象

对于黛西的情感注入

巴兹·鲁赫曼投入过多

以至于把原著中并不是那么美好

甚至是有点可憎的形象柔化成了小鸟依人

任由命运摇曳

在情感上完全处于被动的角色

得承认

这样的黛西很有邻家小女人的味儿

不由叫人怜香惜玉

为其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

但是我的天呐

这全然不是盖茨比所喜欢的那个黛西啊!你有考虑过人家盖茨比的感受吗?就算结尾完全遵循原著

各种狠心、无情、懦弱也唤不回的菲兹杰拉德笔下的黛西了

不禁为原著中最著名的象征性符号“绿灯”倍感惋惜

这盏“绿灯”全书共出现过三次:第一盏象征着盖茨比对梦想的追求

第二盏象征着对梦想的实现

第三盏象征着对梦想的超越

好在巴兹·鲁赫曼在处理“绿灯”的这个着力点上

倒是相当小心翼翼的

形神兼具

原著篇幅不长

出场人物却极多

特性皆很鲜明

这也是菲兹杰拉德的语言魅力所在

就这一特质而言

在此可以顺带提一提JK·罗琳

她在继《哈利波特》系列之后的第一部“成人”小说《偶发空缺》中

就仿佛深得菲兹杰拉德真传一般

刚开篇

大量的人物就应接不暇的出现

把一个小镇的肥皂琐事写得同历史剧一样有板有眼

不失为是一块创作新阶段的基石

回到影片中

巴兹·鲁赫曼居然把盖茨比的父亲给完全抹去了

这就让人是可忍

孰不可忍了

那份富兰克林式的生活作息表

是真真正正代表美国梦精髓的灵魂

它是盖茨比成功最为必要的起步

也是盖茨比自身美国梦破碎的根源

他的死

不是因为爱情

而是对新兴美国梦的否定

他的美国梦

是趋于传统的

是更加淳朴敦厚的

是更加踏实稳固的

盖茨比的这个思想接力棒

实则是传到旁观者尼克的手上

对于起初追寻新兴美国梦的尼克来说

正是从盖茨比身上

才摆正了自己的道德立场

坚定不移的站在上流社会的对立面

不过话也说回来

巴兹·鲁赫曼能挺起腰杆子推出这版《了不起的盖茨比》

从普世价值的意义上来看

即便拍得离谱也不为过

因为他不容置疑地再次唤起了人们重温杰作的思维因子

让人们捧起书本

开怀畅读

这场景正如村上春树笔下的渡边君(《挪威的森林》的男主人公)说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个兴奋劲儿——“噢

信手翻开一页

读上一段

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

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

这是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啊!”

苏格拉底

文章

1篇

浏览

0次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